論去取﹍ 憨山大師註文
吾佛經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然經之來始於漢。至西晉方大盛。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叡四公、僧之麟鳳也。而什得執役。然什於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蓋肇尤善老莊焉。然佛經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一經而數譯者有之。以致淺識之疑。殊不知理實不差。文、在譯人之巧拙耳。故藏經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而維摩文勢宛莊、語其理自昭著。至於肇四論、則渾然無隙。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莊老孟浪之談宜矣。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至疏華嚴、每引肇論、必曰肇公、尊之也。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則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則譯何以稱尊。若肇論不經、則觀又何容口。古今質疑頗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觀華嚴疏、每引老莊語甚夥。則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則謂二氏不能原人。宗鏡闢之尤著。然上諸師、皆應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嘗試論之。抑各有所主也。蓋西域之語、質直無文、且多重複。而譯師之學、不善兩方者、則文多鄙野、大為理累。蓋中國聖人之言、除五經束於世教、此外載道之言者、唯老一書而已。然老言古簡、深隱難明。發揮老氏之道者、唯莊一人而已。筆乘有言。老之有莊、猶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稱老氏猶龍。假孟而見莊豈不北面耶。間嘗私謂中國去聖人、即上下千古負超世之見者、去老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蓋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沈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為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捨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論用其文者。蓋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為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孔子作春秋、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而行褒貶歟。清涼則渾融法界、無可無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於法華見觀音三十二應。則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其身而為說法。至於妙莊嚴二子則曰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見之家。蓋此方老莊、即西域婆羅門類也。然此剛為現身說法、旋即斥為外道邪見、何也。蓋在著與不著耳。由觀音圓通無礙、則不妨現身說法。由妙莊深生執著、故為外道邪見。是以聖人教人、但破其執、不破其法。是凡執著音聲色相者非正見也。
論去取﹍ 圓暘法師 講述
再接下來講論去取,這「去取」是什麼?就是取捨,什麼該取什麼該捨。去就是捨,所以講到取捨,事實上就是什麼?就是「是非」嘛!我們學佛要學那個「是的」,要去掉那個「非的」。所以取是、去非,那不是「是非」是什麼?我們都落在是非的名相上,不曉得原來是取是去非。你要能取是去非,那是不是要先知道是非啊!要知道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才能取那個「是」,去那個「非」。你說講是非對不對?你要先知道是,才能夠去掉非。所以講是非,要先清楚是非,清楚了之後你再包容那個是非。
吾佛經盡出自西域、皆從翻譯。西域就是指印度,佛之經藏,經翻譯而流傳到了中土來。
然經之來始於漢。至西晉方大盛。在中國,翻譯佛經可以說有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自東漢至西晉叫做前期;自東晉至南北朝,這個稱中期;自隋到唐,唐中葉,這個是後期。宋元以後所有翻譯者,都是補其不足而已,所以真正在中國翻譯的時間點,就是這三個時期也是中國佛經翻譯最重要的。你現在就很有概念,在東漢到唐這一段時間,整個中土所有佛經都是在這段時間所翻譯的,尤其在晉。
晉之譯師、獨稱羅什為最。晉朝這個時間獨稱羅什為最。這羅什就是鳩摩羅什,他所翻譯的佛經在佛教所佔的部分是最多,流傳到現在還能廣泛看到的很多,這就是鳩摩羅什對佛教的貢獻。
那在這裡不作細部的介紹,有興趣了解鳩摩羅什法師的整個典故,自己可以再去查資料,或者將來講到再介紹他。
而什之徒生肇融叡四公、僧之麟鳳也。這裡就介紹鳩摩羅什最出色的四個弟子:“生” 就是道生;“肇”就是僧肇;“融” 就是道融;“叡” 是僧叡。這「公」就是尊稱這四個人。
僧之麟鳳,「麟鳳」是指在所有珍貴動物裡面,最珍貴、最稀少的;在這裡麟鳳就比喻品德高尚、眾望所歸的意思。
而什得執役。什就是指鳩摩羅什。執役就是服侍,這個役就是服侍,服什麼侍?就是翻譯經典這件事。
然什於肇亦曰。余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然就鳩摩羅什對徒弟僧肇說。僧肇著作了很重要的四本書:其一《般若無知論》,有兩千多言,他拿這 本書給鳩摩羅什法師看,鳩摩羅什稱讚僧肇:「余解不謝子」,這個就是說我鳩摩羅什的見解,唯有僧肇能夠清楚。所以「不謝」也就是說:「僧肇啊!你不要推辭哦!你最懂師父的意思」,所以你的文當相揖耳,就是你的文章我可以介紹,把它推廣出去。
蓋肇尤善老莊焉。他說:啊!你這個僧肇也了解老莊啊!尤善老莊:對老莊的這一些思想你也很清楚。
然佛經皆出金口所宣。就是佛經都是佛所說的。「金口所宣」是指佛親口所說的。
而至此方、則語多不類。到了中土,佛教這些佛經有很多語彙、評論等等,都不相似。這「不類」就是不相似,都可能會有所出入;比如說:一個人講經的智慧,或者沒有到那個層次,都是用識心來解釋,他會誤解經義等等。所以後面他才說 ……
一經而數譯者有之。單一本經就有很多人翻譯它,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我為什麼一直勸勉你們要看祖師的書、祖師翻譯的經?就是這個道理。唯有祖師講的經,契合經義。你要沒有到他那個程度,你解釋的經都是在識心上打轉。
以致淺識之疑。一般都落於淺識。就是用你的意識心所解釋出來的,所以不會切入到經的義理細膩處。
殊不知理實不差。用意識心來註解的經典,往往對真正的道理沒有講清楚,它是會有差別的、是不實際的。更不曉得道理跟實相的表法是一致的,而用意識心將會誤導經義。
文、在譯人之巧拙耳。重要的是譯的人他的智慧。這個「巧拙」就是比喻翻譯人的智慧到不到家?他是巧的?是拙的呢?當然是指那個拙的、大智的人才具足翻譯。
故藏經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凡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藏文章,裡面的涵意都很文雅細緻的!他這裡在推崇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
以有四哲左右焉。除了鳩摩羅什翻譯的文章雅緻之外,他還有四哲,這四哲就是指他的四個徒弟;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這四個徒弟。「左右」就是在他老師的旁邊幫忙;幫忙做一些事情,幫忙翻譯等等。
故法華理深辭密曲盡其妙不在言。《法華經》它的義理很深,裡面的用字遣詞縝密幽曲,用了很多的比喻。《法華經》就在表成佛的法。對「經」基本的意涵要把它記下來,這本經你就大概知道它在講什麼,這個很重要。一講到《法華經》你就知道這本經在告訴你:唯有一乘佛法,沒有二乘、三乘 …。就是「一乘因果」,記得這四個字。《法華經》就在講這一乘,這一乘就是「唯一一乘」。什麼叫「唯一一乘」?唯有佛乘,叫你成佛的。其它都是一種過程來當你的跳板,小乘也是當你的跳板,將來都是要回歸到一乘裡,所以一乘是唯一成佛的佛乘。
而維摩文勢宛莊。他在註解《維摩經》注文導勢,文字就是很莊嚴、很直心。《維摩經》是維摩詰居士跟文殊菩薩論法,兩個人的智慧都表現在經文裡面。
語其理自昭著。就是他講得很清楚。昭:就是明白;解釋得很清楚明白。
至於肇四論、這肇四論就是僧肇他所作的四論:第一就是《般若無知論》、第二是《不真空論》、第三《物不遷論》、第四《涅槃無名論》,這四本論簡稱為肇四論。
則渾然無隙。就是說這四部論講解的道理很細膩。無隙就是沒有空隙,沒有空隙就是他講得很圓滿。渾然就是很圓滿。
非具正法眼者、斷斷難明。非具正法眼者也就是說你沒有正知正見,你沒有辦法明白他講的道理內涵,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正法原則,一定要知道「是」與「非」。
故惑者非之。你要是迷惑的人呢?你也不可能清楚!雖然是同樣一本經、一本論。凡所有論就是在講智慧。所以經律論:經,就是定學;律就是戒學;論就是慧學,經、律、論就是三學;也就是在去除我們的貪、瞋、癡。
以空宗莊老孟浪之談宜矣。要是那迷惑的人,他對很多經、什麼啊 ……他都會沒有辦法講清楚。空宗:就是空談宗旨異趣。這孟浪就是言行很輕率冒失,言語輕薄的意思;就等於老子講的美言不信,就是這個道理。
清涼觀國師、華嚴菩薩也。這清涼觀,就是澄觀國師,就是華嚴菩薩。
至疏華嚴、每引肇論,這澄觀國師在《佛祖道影》裡面也有介紹,他當過七個皇帝的國師,在佛教裡有著相當高的地位。澄觀國師他是華嚴菩薩來演化的,他具足道德學問。至疏華嚴就是他也寫過華嚴書抄,他一定怎樣?每引肇論,就是引用僧肇的四論,都有很多引申。
必曰肇公、尊之也。澄觀國師很尊崇僧肇的,都稱他為肇公。「公」者為尊。
嘗竊論之。藉使肇見不正,他這裡就說:假設私下來論僧肇的見解要不是很正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