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乘
論教乘

論教乘



Bg S4

 論教乘﹍ 憨山大師註文

   接下來整個佛法,你就會有一個概念,在論教乘裡把很複雜很複雜的佛法,全部容納在這幾章裡,就是:〈論教乘〉、〈論功夫〉跟〈論行本〉,這三章裡面,幾乎就把整個佛法的結構,介紹得很清楚。


   或問。或者你可以問啊!
   三教聖人本來一理、這三教的聖人是指:儒、道、釋這些聖人,本來所講的就是一個理啊!這個「理」就是叫你通達這宇宙的一切一切,只是它按步就班的讓你有一個過程,所以憨山大師一開始說:你可以這樣問啊!聖人本來一理,是不是這樣呢?
   是果然乎。是這個樣子嗎?
   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要是以這論點來看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我們眾生的心所現、所變。萬法:就是一切法。你的一個念頭,想要做什麼,那就是法;你想要吃飯、想要睡覺、想要喝什麽、這一點點、一點點的這一些思想,都是出自於識心,也就是你的妄想。
   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原來也不獨三教儒、道、釋為一理而已。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那就涵蓋基督教、回教,一切一切… 凡有心;我們才講凡是有心性的就是佛教徒,佛教它就包括眾生,一切眾生都是佛教徒,只是你的智慧還沒有到達那個境界,你沒有辦法體會而已。
   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聖本來一體。平等法界就是眾生的心性。你我的心性事實上是平等的,那現在為什麼有男、有女;有智慧高低 …… 這都是我們過去的因緣果報不同而有所不同。本來我們的心性是一樣的,這個心性一樣就是平等法界,所以不只有三聖一體。


   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毗盧遮那:是印度話,翻譯過來就是「本覺」的意思,你本來就具足那個覺性,這個就是毗盧遮那;那也可以翻譯成「光明遍照」、或者譯成「真實識智」,在五方佛裡,這毗盧遮那就是佛的法身。這樣就清楚了,妙通寺廣欽老和尚的後殿大雄寶殿是立毗盧遮那佛,它就在表「法身佛」,就是最徹底真實的法。毗盧遮那佛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雖然名詞不同,表的法是一樣的。
   海印三昧威神所現。那海印三昧是什麼呢?就是這虛空法界「一四天下」。裡面這中間是須彌山。

(接下 98 -91 頁,是3張圖/三界次第安立之圖、一小世界安立圖、四大部洲圖)

   須彌山下有九重山八重海,最旁邊的是鐵圍山,這須彌山的兩邊有一個日、有一個月、有四大部州: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須彌山上面是忉利天,東、南、西、北各八天加起來是三十二天,再加忉利天共三十三天。

   這海印三昧就是在講,香水海清淨無波,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這宇宙中眾生所作行為,都會印在香水海上面。這三昧就是定、海就是香水海、印:就是,“佛” 之定力可以看到之定力可以看到香水海所印出來的影像,就像我們現在看那錄影帶一樣,某個人走過,錄影帶把它記錄起來。所以佛在定力裡面就可以看到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海印三昧就是佛有宿命通的原因在此,佛看到這個香水海裏面,你在哪一世做過什麼?看香水海就知道,這個就是海印三昧;從這裡可以看到眾生每一個人的累世。
   毗盧遮那就是我們的法身,法身也就是我們最原始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也是我們的佛性,所以這個海印三昧,威神力就可以呈現出來看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


   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淨恆殊。從這就可以看到每一個人那個不壞相而緣起。不壞相就是你的靈、你那個佛性就是不壞相,因為它是不生不滅。你這身體會壞!可是那個不壞相,就是靈的緣起,在海印三昧可以看得到啊!染淨恆殊,是你的外表在改變而已,那個靈無始以來是一樣的靈,事實上不同的是在於「思想」不一樣而已,那個佛性、那個自性是一樣的。
   不捨緣而即真、聖凡平等。你要是能夠清楚自己的如來藏性原來是凡聖平等的,為什麼「佛」為了「一大事因緣」要到娑婆世界?就是因為「凡聖平等」;我們每一個人原來是平等的,可是現在迷了,落在那個妄想裡面、識心裡面,沒有辦法回到那真實的毗盧遮那法身性裡。你要是在那個性裡,哦!原來我的心性跟佛是平等的。
   但所施設、有圓融行布、人法權實之異耳。最主要是我們本來跟佛的心性是一樣,但是只因為外面的這一些因緣施設;「施設」就是累世的因緣。「圓融」是權宜智慧所行的,「行布」就是你的作為。人跟法是那個權實之差異而已啦!這「異」就是差異;是人的智慧而已,重點在於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思想不同而已,事實上我們的心性是同樣的。
   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最圓融的,就是把這個法通達了,一切諸法都是這一個心念而已!這個心而已啊!
   染淨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十界:六凡加上四聖就是十界。六凡:天、人、鬼、畜牲、地獄、阿修羅。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阿修羅是五趣,所以我們說:五趣、六道,天也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畜牲、鬼也都有阿修羅,地獄也有阿修羅,這就是十界。


   這五乘五教很重要,對整個佛教的觀念會很清楚。

   第一、小乘教。為了對小機不堪聽受大法者而設(僅說我空、不談法空)小乘都落入空裡面,淨說我空,他落入到… 都說我空,不曉得法也空。佛教所講的空識性空,性啊!在於過程過了就沒有,應說空性;但那靈性是有的,你光講空不通達就落於一邊。
   第二、始教是為入大乘而根未熟者宣說淺近之法。分二門:一為空宗、明一切皆空,以破法執;一為相宗、明萬法為識以融心境。就像我們現在費了很多口舌,就是做這個工作,就是做這個工作,教你慢慢入大乘法,入菩薩心,整個境界裡面…;因為根器還沒有成熟,但是你過去有善根,你的慧力不夠,所以要用始教來教導各位,用淺近的方法慢慢引你入大乘的智慧,你就可以具足那個根器。所以《金剛經》裡才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破你那個法執。
   第三、終教。真如平等之真理,與萬法差別之相互融,理外無事,事
外無理,一切皆成佛,是為終教。真如平等就是平等法性,這是可以通的;理可以講通,事你做不到那還不行,學佛就要磨到事跟理都可以圓融,那就圓滿。一切皆成佛是為終教,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

   第四、頓教就像過去這一些禪宗祖師,他就是頓教,直接給你一個棒喝,要你能夠把智慧開發出來。頓教就是不立斷惑證理之階位,言語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惑,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故曰頓教。直接的幾句話,就把你的智慧逼到牆角毫無退路,讓你能夠開悟、讓你能夠會心,這就是頓教;也就是禪宗的境地。解行頓惑,就直接因緣果熟,直接就開悟了,是這個境界。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所以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直接一掃,一念不生,叫你不起任何作用,故曰頓教。
 第五、圓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法法俱足故曰圓教;圓頓漸三者均為大乘教。你把五乘五教了解了,佛法就在談這個。每一個人的層次階地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裡把整個五教,在整個經裡展演。性相圓融、事理無礙、這是最圓滿的,這也就是整個宇宙法界無事不通達大乘的根基;因為生在中土的眾生,具有大乘的根基,何謂大乘的根基呢?要具有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他才具足大乘根基。


   最近寫了一副對聯「精神用而出、智慧苦而明」,認為滿受用的。我們的精神用了它愈有精神,那智慧一定要經過苦,苦就是磨鍊,沒有磨鍊、沒有苦,是不會生智慧的。你就知道逆境給你就是考驗你,你要把逆境當成考驗,讓你能夠再爬升上來。
   所以五乘五教就是佛法所展演的,所有的內容都在這裡面,大乘經典都是在這五乘五教裡面。理、事因果深淺不同;就因為每一個眾生根基深淺不同。所以「始」、「終」二教雖有深淺之別,其解意不同,要依言顯理,階級位次因果相乘,至微至著,故通明漸教。

   所言十界謂四聖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說明每一個位階境界都不一樣。
   佛則最上一乘矣。佛是無上的,無上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在講佛的智慧是最上乘的。         

   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我們看這五乘都各自有修進,每一個人的修為不同,因果就不同;條然「不紊」,就是不紛亂,就是各自有其因果。
   所言人者、即蓋載兩間、我們現在就是在這個位階裡面;即蓋載兩間,就是在告訴你,你現在就是在人乘這個階段,那你要是不好好修,你就會墮落、你要好好修你就會上去。蓋載兩間的意思就是說:你這一生是分捩點,你沒有上去,就是墮落:就是以你這一生做決定;你的作為就決定你要上或下;載:就是載負你要上或下,不是善就是惡,你要到三善道去或到三惡道去,由這個人一生來決定。
   四海之內、君長所統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我們看到有的人當總統、有的人當宰相、有的人當 ……,這些原來都是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都是我們過去的修為而來的,包括皇帝、包括宰相……等等,我們現在之所以為人在於之前修了五戒的根本啊!你過去有修五戒你這一生才為人,所以五戒為本。

   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而天上的人就是修十善為做天人的根本,修了十善你就會到天上去。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就是身三、口四、意三,就是十善。欲界諸天由玉帝所管。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