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源
論教源

論教源



Bg S1

 論教源﹍ 憨山大師註文

  嘗觀世之百工技藝之精、他第一個告訴你啊!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世間上所有的百工技藝之精。什麼叫百工技藝之精?做裝潢的、做印刷的、賣衣服的、製衣服的……等等,就是所有你看得到的,所有世上形形色色的 這一些工藝!或者是製作之精華。
   而造乎妙者、而造到那個最高的……,這「妙」就是所有最精髓的地方。

   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用言語來表達的,都是要用心體會的。世間法都這樣了,不要說《道德經》,更不要說佛法,… 都是要用心去體會,不能只看到表面而已!這裡跟你講的,就是你不要用語言來論說,而要用心去體會。
   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效之者就是學習的人。當學習的人你要怎麼樣?不要只聽到那講話的聲音!你應該去參一參他語言的真實性,不要用聽的、不要用看的、要用參的!我一直在勉勵你們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學習者亦不可以言得,不要說我得到什麼?你要用心去體會。百工是這樣!入世法也都這樣!更何況……


   況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語言文字而致哉。單看幾本經就知道嗎?你聽聽我講話就知道嗎?不可能的!你要用心去悟,不能用語言、文字、不能用口耳授受,你要用心去體會。致哉:到達道之最妙處。
   蓋在心悟之妙耳。事實上你要用心去體悟。他其間的妙處就是要解開你那無形的鎖,把你心的執著解開。
   是則不獨參禪、貴在妙悟。你不能唯有靜坐而已,參禪就是在那邊靜坐 那邊思惟修!重點還是在妙悟,妙悟心性。
   即世智辯聰治世語言、資生之業、即使是世智辯聰治世的這一些語言,資生:就是養生餬口。你吃飯的事業,就是資生之糧。
   無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你做業務也要悟出做業務的方法,哪有不勞而獲的,沒有啊!一定要參悟其中的道理,才可以經營得有聲有色,更何況大道!


   妙則非言可及也。「妙」不是言語上可以得到了解的,是要去「參」的。
   故吾佛聖人說法華、則純譚實相。在《法華經》裡面佛就在講實相,所 以我們說《法華經》就是成佛的唯一實相。《法華經》在講大白牛車,直接 就講實相,在講一乘的實相,就在講成佛的「法華」。這「譚」是談的意思。跟我們談話的談是一樣的。
   乃至妙法、則未措一詞。「措」安置的意思。甚至於妙法,沒有辦法把它安置,固定一個詞來形容,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悟,你不能單用一個詞句就可以包含。
   但云如是而已。開悟的聖人到最後印證就在講什麼?如是、如是。
你看所有佛經的開頭都是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子而已啊!如是:就是心悟啊!
   至若悟妙法者、我們若能領會妙悟法者。
   但云善說法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最能夠掌握要點來表達法義者,甚至處世也好,工作也好,都要隨順這個正法。
   而華嚴五地聖人、善能通達世間之學。什麼是華嚴五地聖人?就是五地菩薩。要具足五地菩薩才能夠善通世間,通達一切世間學問,什麼他都會。


   至於陰陽術數、圖書印璽、醫方辭賦、靡不該練、然後可以涉俗利生。五地聖人他可以通達世間一切的學問,他也可以陰陽術數,他也可以圖書 印璽。圖書印璽:就是他可以寫文章書畫 …… 等,可以印璽。印璽:是指行政權,理眾人之事,什麼他都會也可以醫術,也可以寫詩詞。
   本來學佛的人應該不要「靡」,也就是說沉迷!不應該去做這一些啊!這些會分散你修道的精神,但是為了要涉世利生,所以菩薩可以這麼做。就等於我現在教你們書法、教你們畫國畫、教你們刻章,在教的過程裡藏了佛法在裡面,這讓你不知覺,我也已經在教你佛法了,在教你畫的同時已經包含佛法在裡面。
   這些要五地聖人才具足這種智慧,才可以涉俗利生,才可以教你。所以我說華嚴的境界是什麼?就是你現在實際的境界,生活的一切,這具足《華嚴經》的所有一切經義。


   故等覺大士、甚麼是等覺大士?就是菩薩。在等待成佛的這些菩薩!大士就是菩薩。
   現十界形。在十法界裡這等覺菩薩到處都可以去,地獄也可以、畜牲也可以、人、天、鬼道也可以。等覺菩薩哪裡都可以去教化眾生。
   應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現何身何法而度脫之。你看這裡把整個華嚴的境界都表達出來了。這裡就在暗示你,這老子就是大迦葉尊者來表法的!什麼人能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法!哪有分別呢?
   由是觀之、佛法豈絕無世諦、由此了解,佛法哪會是絕無世諦的呢?無世諦:就是無世間法。沒有的!佛法也是通達入世、出世一切法的。
   而世諦豈盡非佛法哉。這個世間法,哪裡不是佛法呢?所以我才說佛法是心法,是微細的心理學!就是在講這個,它是通達無礙的。
   由人不悟大道之妙、由於人沒有那種悟性可以體會到大道的奥妙。
   而自畫於內外之差耳。畫地自限用自己的識智辯聰分別內外而己。這佛要佛經才是佛法?《道德經》不是佛法?儒家不是佛法?那都是一個道理的階次。因為你沒有儒家的基礎,跟你講道家你不懂。你有儒家的基礎再跟你講道家,你有道家的基礎再跟你講佛法,如此才慢慢的讓你能夠成長。


   所以我經常說什麼都是無常,有的幾代都是佛教徒,他的子孫看到他媽媽學佛法學到不可理喻,他就去改信基督教。天道他有一個德國朋友,他們家都是基督教徒,可是惟獨他這個人對基督教不喜歡,他現在要來學佛。天道送他一尊佛像,教他回德國後去禮佛、去拜佛。耶!這物極必反!你現在學佛將來未必學佛,沒有關係?你要把「理」通達,所有的宗教它有讓你學習的部份,所以這個是無常的一個過程,都是自畫於內外觀念之差,都把它畫一個圈圈而不把它體會到中心思想上。

   道豈然乎。這個道呢?不可能會離開這一些,它是包含一切的。
   竊觀古今衛道藩籬者、竊觀:就是我們窺看一下,看一看自古至今…怎麼樣?衛道:就是指那一些擁護自家信仰的人。藩籬:就是用一個區域把它做成屏障圍起來,也就是 “畫地自限”,就把自己的思想觀念限在一個區域裡面。
   在此、則曰彼外道耳。在裡面的就說外面的那個是外道,不曉得原來凡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你要在心上了悟這一切。

   在彼、則曰此異端也。我們往往都是以自己為主來看外面是異端,而不曉得要把它融通,所以要從「心量」、從「包容」裡面你才可以成大器。你學會包容,你的心胸才會寬廣。


   大而觀之、其猶貴賤偶人、經界太虛、是非日月之光也。我們擴大來看啊!好像偶人在戲裡有其貴賤。這偶人就是木製的木偶(布袋戲),讓人家能夠操控的。你把它放大經界太虛,再放大,你把它再放大,則是非日月之光。

   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你把它擴大······。所以我說:我們看到地球的晚上事實上晚上是地球的影子。你跳開去看,事實上那只是影子,哪有所謂的晚上呢?你為什麼要用一個晚上把自己的思想綁在一個所見上面,認為那是晚上呢?所以一般認為陰陽調和才是正道。真正的道是什麼?真道是純陽,哪有陰陽?陰是什麼?是影子,是你那個無明而已。這虛空太陽的光芒都是白天,哪有晚上?晚上是自己造成的,你的執著造成晚上。

   所以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戲論耳。「增益」就是增加堆疊。其戲論,這裡戲論可指意識心所言說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


   蓋古之聖人無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從妙悟心中流出、你看,這古聖人到現在他講得再怎麼樣,只有那個悟心之妙。悟心之妙:就是通達一切。你通達一切,哪有什麼障礙?你心性通達了,你自己心沒有障礙,一切就解決了。你會發覺我們對事情不通達就會矛盾,在那兒拉扯,哦!我那樣做好嘛?哦!我這樣做好嘛?就一直在想。好!你要是死了心,「我隨順因緣」,我不決定,哪有拉扯!我剛剛上課的時候,天卿說:師父,現在書法班的錢還有一些,不知道怎麼辦?我說:你為什麼要自己做決定怎麼辦?你問問大家,大家給妳的答案你就照著辦,就照著辦,就沒有拉扯啊!大家認為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要拉扯幹什麼,哪會有煩惱痛苦!這麼笨?

   所以〝隨業應緣。就在講這個智慧,我不做決定由你們決定,我不會自尋煩惱啊!管你幹什麼?我不會自尋煩惱,學佛就在學這個!聽聽大家的意見,你為什麼自尋煩惱?大家怎麼樣就怎麼樣!你自己為什麼要自己立規 ……來找自己的麻煩呢?
   應機而示淺深者也、應機就是表一個法,要你去參。事實上你要是有智慧,你能夠參到深的就得到深的,參到淺的就得到淺的,你自己去參!參著辦!你能夠體會多少就多少,所以深者見深、淺者見淺,也就是在講這個道理!


   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此法界。你看聖人講了老半天就是從心而出,回到自心,走一圈回原點。我以前自己還沒學佛的時候,就寫這個句「走一圈回原點」,人的一生走一圈回原點。你今天來聽課,等一下又回到家裡,舉凡所有事都是走一圈回原點,還是要回到你本來的故鄉裡面。 
   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聖人之心。你要是不了解你自己的心,怎麼會知道聖人的心呢?
   不知聖人之心、而擬聖人之言者、你既不知聖人之心,更不可能了解而去猜想聖人之語。就好像 ……
   譬夫場人之欣戚、場人也就是古時候的官名。周禮地官之屬,就是管理園區的一個官;掌園地之官也作場師。就像一個樂官,一個指揮家一樣。欣戚:就是喜也。就好像這個場人管理場地的禮官這一些人,怎麼樣?
   雖樂不樂、雖哀不哀、就怎麼樣啊!就譬如說,你是一個樂團,到人家結婚的場地你奏快樂的歌曲,不是你結婚,是人家請你去才奏快樂的樂曲。好!碰到一個喪家請你去,你要奏哀樂,你也不會悲哀啊!為什麼?因為人家請你去的,你是看在錢的份上去奏哀樂的,人家出殯完了紅包拿著你也是回家。所以,雖樂不樂、雖哀不哀。


   哀樂原不出於己有也。哀樂不是出於你自己而是看在紅包的份上!別人指使你的,叫你這麼做的。
    哀樂不出於己、而以己為有者、吾於釋聖人之言者見之。就好像我們沒有到達那個境界而自以為有!都是我們自以為,這個“自以為”,是出於識心的解釋。「見之」,就是深深了解聖人所講的是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外面很多《道德經》的版本都是這樣,很多人都用識心來註解,而沒有辦法了解到聖人那個言論深義,而都是用自己的識心來認定。人家結婚你就奏快樂的音樂,人家辦死人喪事你就奏哀樂,意思一樣啦!不是你真正悟出來的而是人家有代價而為之,人云亦云的意思,就是這個道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