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注說明
書籍目錄
卷一 周文
卷二 周文
卷三 周文
卷四 秦文
卷五 漢文
卷六 漢文
卷七 六朝文
卷八 唐文
卷九 宋文
卷十 明文
譯注說明

譯注說明


Bg A62

   古文觀止爲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最初刊行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年)。吳楚材和吳調侯是兩位好讀經史,同時又擅長寫作八股文的文人。本書是他們爲當時學童和其他讀書人編纂的一部啓蒙讀物。


   我國古代曾出現過許多古文選本,但其中大部分被人們遺忘了。這部古文觀止是兩位不大知名的文人編的通俗性選本,卻一直傳世不衰,流傳很廣,影響甚大。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古文觀止確實有一些長處。本書共選錄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二百二十二篇古文。編者認爲這些文章都是古文中的精華,所以用吳公子季札觀賞樂舞韶箾時發出的贊詞「觀止矣(好極了)!」(見本書季札觀周樂)來命名這部書。


   這部書吸收了宋代以來各種古文選本的一些優點,選用了大量堪稱「觀止」的古文。這些文章大部分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高,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經過了時代的考驗,成爲我們今天所要批判繼承的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例如大家所熟知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宮之奇諫假道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止謗國策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魯仲連義不帝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以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許多文章,都是歷來公認的佳作,今天看來也是古文中的精華。


   本書選收文章能注意到題材和文體風格的多樣性。這裏不僅有史傳、論說文,還有見聞札記、山水遊記、雜文小品和其他應用文。大體上可以反映出古文的絢麗多姿的面貌。此外還破例選錄了少量爲歷代傳誦的著名的駢文和韻文。在編排上,以時代爲序,也顯得眉目清楚。選文長短相間,總的分量對一般讀者來說也比較適當。這些大概就是這本書一直受人歡迎的主要原因吧。


   當然,這個選本在今天看來,也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缺點。先秦諸子,如莊子、荀子、墨子、韓非都有許多精彩的作品。本書編者卻囿於古文家的偏見,一篇也沒有選收。後世的曹操被稱爲「改造文章的祖師」,他的作品也被排斥在外。此外,由於清王朝的專制統治,實行殘酷的文字獄,一些表現強烈民族氣節的文章也不曾入選,而爲變節行爲辯護的李陵答蘇武書卻不辯眞僞地收了進來。還有,已入選的著名作家,其作品也不都是本人的代表作。像司馬遷和蘇軾的許多作品即是這樣。


   這個選本中也有不少文章,其客觀意義超出了編者的主觀意圖。例如公羊傳・春王正月、檀弓.晉獻公殺世子申生、檀弓.曾子易簀等篇,雖說其主旨在宣揚舊倫理道德,卻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認識舊倫理道德的表現形式及它的反動實質。又如國語・里革斷罟匡君原是歌頌直語敢諫的忠臣,而我們卻從中得到了「伐林禁伐小樹,捕魚禁捕小魚,幼獸要待它成長,鳥卵不准損傷」等保護自然資源的最早的文獻資料。因此,這一類即使思想性、藝術性不高的文章,也可能有某些認識價值。


   至於像僞托蘇洵所作的辯奸論那樣顛倒是非,進行人身攻擊的壞文章,還是極爲個別的。即使是這種文章也未嘗不可一讀,因爲有比較才有鑒別,從正反兩方面不能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讀一點壞文章。

   總之,本書是瑕瑜互見,瑕不掩瑜。對於初步了解古文的內容、文體和風格,並通過這些增長歷史、文學知識,認識古代社會以及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這個選本無疑是有一定價值的。因此,我們認爲今天爲這個傳統的選本重作譯注還是有意義。


   本書所收文章,原編者在選錄時已有增刪改字等情況。後來廣泛流傳,又有多種版本。爲方便讀者起見,我們這次就採用了現在通行的中華書局的排印本,同時參照清朝乾隆年間映雪堂刻本加以比勘。


   原書的評注有許多精辟的見解,但因用的是文言,且有許多地方著重於所謂「義法」,即宣揚儒家思想和從作八股文的觀點來分析篇章結構的,注重於「轉折」、「唱嘆」、回環變幻的說明。這些都是準備八股策論的舉子所要研摩的東西,今天看來用處不大。所以不便保留。其中有些可取之處,則儘量吸收在我們的題解、注釋之中。在譯注過程中我們還參考、吸收了現在一些古文選本的譯注成果,爲行文簡約起見,也不再一一注明。注釋因爲已有譯文,所以一般比較簡略。譯文根據不同性質的文章和文中的不同情況,採用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式,試圖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出原作的精神實質,便於讀者學習、欣賞。


   由於我們水平有限,而時間又比較倉促,譯注中錯誤和不妥之處,肯定是不少的,希望讀者多加指正。

Bg A63

   余束髮就學時,輒喜讀古人書傳。每縱觀大意,於源流得失之故,亦嘗探其要領。若乃析義理於精微之蘊,辨字句於毫髮之間,此衷蓋闕如也。


   歲戊午,奉天子命撫八閩,會稽章子、習子,以古文課余子于三山之凌雲處。維時從子楚材,實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與從孫調侯,日以古學相砥礪。調侯奇偉倜儻,敦尚氣誼,本其家學,每思繼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氣過人,下筆灑灑數千言無懈漫,蓋其得力於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統師雲中,寄身絕塞,不勝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觀止一編,閱其選,簡而該,評注詳而不繁,其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確當。披閱數過,覺向時之所闕如者,今則辴然以喜矣。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功豈淺鮮哉。亟命付諸梨棗,而爲數語,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陽日
愚伯興祚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