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論
書籍目錄
卷一 周文
卷二 周文
卷三 周文
卷四 秦文
卷五 漢文
卷六 漢文
卷七 六朝文
卷八 唐文
卷九 宋文
卷十 明文
賈誼論

賈誼論

(作者:蘇軾)


Bg A72

 原文一段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1。惜乎,賈生 2,王者之佐 3,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 4,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注 釋

1・自用:發揮自己的才能。
2・賈生:指賈誼,古代稱儒者為「生」。
3・佐:輔助的人。
4・致:指成就功業。

 語 譯

   一個人有才能並不難,怎樣使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卻實在難。可惜呀!賈誼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卻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想要達到長遠的目標,就必須有所等待;想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就必須有所忍耐。古代的賢人,都有建立功業的才能,可是有的人最終卻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萬分之一,其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主的過錯,也許是由他們自己造成的。

 原文二段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 1?得君如漢文 2,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聖人,歷試於天下,苟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 3,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4。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5。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 6,三宿而後出晝 7,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 8﹕「夫子何為不豫 9?」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後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注 釋

1・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朝代。 
2・漢文:指漢文帝劉恒,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前一五七年在位。他採取了一些較進步的措施,舊史家都尊他爲明君 
3・勉強:勉力去做。 
4・庶幾:也許可以,表示希望。
5・將之荆三句:語出禮記.檀弓上,原文是「將之荆,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引文與原文有出入。荆,楚國。冉有、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


6・去:離開。 
7・三宿而後出晝:事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在齊爲卿,由於自己的政治主張不爲齊王採納,便辭官而去,但在晝停留了三天,想等齊王重新召他入朝。晝,齊國地名,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縣西北。 
8・公孫丑問曰:根據今本孟子・公孫丑下,問話的人是孟子弟子充虞。所引充虞的問話,在文字和口氣一也與原文有出入。 
9・豫:高興,快樂。

 語 譯

   我看賈誼的議論,如果像他所說的那樣,即使是夏商周三代,又怎能遠遠地超過他的設想呢?賈誼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爲不能受到重用而抑鬱死去,那麼,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聖明的君主,就終生不能有所作爲了嗎?孔子是位聖人,曾走遍天下,試圖實行自己的主張,只要不是過於無道的國家,都想盡力扶助它,希望有朝一日能實行自己的主張。他打算到楚國去,先派冉有去表明自己的想法,接著又讓子夏去重申這個意思。君子爲了能遇到了解自己的君主,是這樣的勤勞!孟子離開齊國的時候,在晝地停留了三天,然後才能走。


   他還說:「齊王也許還會召見我。」君子不忍心離開他的 君主,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問他:「先生爲什麼不高興?」孟子回答說:「當今的天下,如果想平治天下。除了我還能有誰呢?我又怎麼會不高興呢?」君子愛惜自己,考慮得是這樣周到!如果做到了這一步還不被任用,那就可以知道天下確實沒有足以一起有所作爲的君主,因而也就沒有什麼遺憾了。至於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效力於漢文帝。

 原文三段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 1,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雄雌 2,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3,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 4!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閒,盡棄其舊而謀其新 5,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 6,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 7,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 8?觀其過湘,為賦以弔屈原 9,縈紆鬱悶 10,趯然有遠舉之志 11。其後卒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 12。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注 釋

1・絳侯:西漢初年的大臣周勃。秦代末年,他從劉邦起事,多有軍功,封爲絳侯。劉邦死後,呂后掌權,大力培植呂家勢力。呂后一死,諸呂企圖奪取劉氏政權,以周勃、陳平、灌嬰爲首的老臣平定了諸呂叛亂,立代王劉恒爲帝,這就是漢文帝。周勃在劉恒回京途中曾向他獻上天子印璽。 
2・灌嬰:西漢初年大臣。曾隨劉邦轉戰各地,封爲穎陰侯。諸呂作亂,齊哀王舉兵討伐,呂祿派灌嬰迎擊。灌嬰率兵到滎陽後,與周勃等共謀,與齊聯合,平定諸呂,擁立文帝。 


3・分:情分。 
4・特:只。 
5・盡棄其舊而謀其新:賈誼爲太中大夫時,曾向文帝提出更定法令、易服色、改正朔、定官名、興禮樂、列侯就國等意見,文帝曾打算讓賈誼擔任公卿的職位。 
6・優游:從容不迫的樣子。/浸漬:漸漸滲透。 
7・舉:全。/唯:只有。


8・遽:急,突然。/痛哭:賈誼治安策中有這樣的話:「臣竊惟 事勢,可爲痛哭者一,可爲流涕者二,可爲長太息者六。」作者在這裏批評賈誼操之過急。 
9・弔屈原:賈誼因被朝中大臣排擠,貶爲長沙王太傅,路過湘水,作弔屈原賦。
10・縈紆:曲折纏繞。這裏指賦中反映出的感情委婉而復雜。 
11・趯然:形容心情激蕩的樣子。/遠舉:原指高飛,這裏指退隱。賈誼弔屈原賦中有這樣的話:「鳳縹縹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遠去。」 
12・處窮:處於困窘的環境。

 語 譯

   周勃曾親自捧著皇帝的印璽交給文帝,灌嬰曾聯合數十萬軍隊,決定了劉、呂二家較量的勝負,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將。他們君臣投合的深厚關係,哪裏只是父子兄弟之間的骨肉關係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年輕人,想讓文帝在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全部廢去舊政而改用新政,這也太難了。爲賈誼著想,如果能上得君主的信任,下得大臣的支持,對周勃、灌嬰這樣一些人,能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建立深厚的交誼,使天子不懷疑,大臣不妒忌,這樣做了以後,整個天下不就能夠按照自己的主張去治理了。


   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哪裏有在短暫的交談後,就急於對人「痛哭」的道理 呢?看他路過湘水時作賦弔屈原,心中蘊結著憂鬱苦悶,很有遠走退隱的意願。這以後就時常因感傷而哭泣,以至於過早地死去,可見這也是個不善於處逆境的人。謀略一次沒有被採用,怎麼知道就永遠不會被採用了呢?不知道默默等待著形勢的變化,卻這樣地自我摧殘!唉,賈誼眞是個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能有餘而見識不足的人!

 原文四段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1。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 2,則不能全其用 3。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 4,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 5,其以此哉。愚深悲賈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 6,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 7,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慎其所發哉 8

 注 釋

1・遺:棄,脫離。/俗:世俗。累:帶累。 
2・睿智:英明,卓越。 
3・全:保全。 
4・苻堅:南北朝時前秦的皇帝,公元三三八年至三八五年在位。/王猛:字景略。年輕時販賣畚箕,隱居華山,後受苻堅徵召,與苻堅一見如故,屢有升遷,權傾內外。宗戚舊臣大爲不滿,尙書仇騰、丞相席寶幾次說王猛的壞話,苻堅大怒,貶黜二人,於是上下皆服。/草茅:比喩草野、民間。


5・匹夫:平凡的人,這裏指苻堅。/略:奪取,申爲占據。
6・狷介: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7・沮:沮喪。
8・所發:所作所爲,引申爲處世。

 語 譯

   古代的人,如果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就必然會鄙棄世俗,因而給自己招來禍害。所以如果不是非常英明卓越、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使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古今的人們都稱道苻堅從平民中發現了王猛,就立即貶黜原來的舊臣,而和他商談國家大事。像苻堅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當時能夠占據半個天下,大概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吧!


   我爲賈誼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而深感惋惜,因而對此事詳盡地加以評論。同時,也想使君主明白,假如得到像賈誼這樣的臣子,就應該知道他們有孤高自愛的操守,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鬱傷感,沮喪頹廢,再也不能振作起來。而對賈生這一類人來說,也應該慎重地對待自己的所作所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