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時,法涌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爾時,法涌菩薩大菩薩對佛說:
「世尊,從此東方
「世尊,從此地往東方而去,
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
經過七十二恆河沙數
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有世界,名具大名稱,
有一世界,叫做具大名稱世界,
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
是中如來,佛號叫做廣大名稱佛,
我於先日,從彼佛土發來至此,
我於前日,從彼佛土出發來到此地,
我於彼土,曾見一處有七萬七千外道,
我在彼佛土曾見一處,
並其師首,同一會坐,
有七萬七千外道和他們的師長集會同坐,
爲思諸法勝義諦相,彼共思議,
爲了尋思一切諸法殊勝了義實相,大會共相議論,
稱量觀察,遍尋求時,
彼此的知見都說出來比較,細密觀察,普遍尋思追求時,
於一切法勝義諦相,竟不能得。
於一切法勝義諦相,最後都沒有結論。
唯除種種意解,別異意解,
唯除種種見解,各別差異的見解之外,
變異意解,互相違背共興諍論,
還有完全對立的意見,互相違背共興諍論,
口出矛攢,更相攢剌,
口出矛槍,舌出利刃,口舌交相刺殺,
惱壞旣已,各各離散。
彼此交惡,惱恨毀壞和協,各各離散。
世尊,我於爾時竊作是念:
世尊,那時候我心裡這樣想:
如來出世,甚奇,希有!
如來出現於世間,甚奇特,甚希有!
由出世故,乃於如是超過一切尋思所行
由於如來出世,乃至於如是超過衆生一切尋思所及的
勝義諦相,亦有通達,作證可得。」
殊勝了義實相,亦有能通達義趣,有能修證可得。」
勝義諦相拆開來解釋就是殊勝,了義,實相。殊勝是形容無爲法殊勝,了義是說明無爲法究竟圓滿,實相是無爲法的別名,就是宇宙眞理。殊勝,了義,實相的反面辭句是不殊勝,不了義,不實相,不殊勝是形容有為法,不了義是表明有爲法,不實相是有爲法的別名。
一切法無二,任何一法都具足有爲和無爲,任何一法都具足殊勝和不殊勝,任何一法都具足了義和不了義,任何一法都具足實相和不實相。同樣一法,在凡夫是不殊勝不了義,不實相,在聖者是殊勝了義實相,二者的差異是悟與不悟,悟則聖,不悟則凡夫。
法無二,人有差異,而人之所以有差異,是此有故彼有,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非無始來便有不同種性。一切法無二,人也是一法,任何人都具足聖者與凡夫的可塑性,我們只要不自暴自棄,一切眾生平等無二,都能修證悟入離言法性,作證可得。
說是語已。
法涌菩薩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摩訶薩曰:
爾時,世尊告法涌菩薩說: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你所說。
我於超過一切尋思勝義諦相現正等覺
我超過一切尋思勝義實相,
現等覺已,爲他宣說,
顯現無上正等正覺,顯現等覺已,爲其他一切衆生宣說,
顯現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
顯現正等正覺令其開解,施設言說令其觀照了知,
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内自所證,
爲什麼呢?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心自己所證的清淨境界,
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
而一般尋思所及是六道輪迴中的衆生,生生死死展轉所證,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除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外,別無可取,是故法涌(大菩薩),由此番道理,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所及的境界行相。
法涌,我說勝義無相所行,
法涌,我說勝義,
無相所緣行,不住六塵影像,
尋思但行有相境界,
尋思所及但緣六塵影像境界,無論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社會,宗教,都無新鮮事,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不外貪欲,瞋恚,愚癡,三毒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所及的境界行相。
法涌,我說勝義,不可言說,
法涌,我說殊勝了義,不可言說,
尋思但行言說境界。
尋思但行遍計所集言說境界,勝義若可言說也是尋思所及,已非勝義,
世尊說法四十幾年中,初說,中說,後說,法法都是殊勝了義,一切法無二,都具足殊勝了義和不殊勝不了義,語言文字相是尋思所及是不殊勝不了義,文義所說非尋思所及,離言法性是勝義,三藏十二部皆是殊勝了義,如果我們判別何部經是勝義,何部經是不了義,已經墮入尋思所及行相,三藏十二部都不殊勝不了義。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告訴我們要依止文義所示現的離言法性,不依止經典上的文義,譬如指月,依止月亮叫做了義,若依止指頭就叫做不了義,不殊勝。
於是當知,用大姆指可以指月,用小指也可以指月,用中指也可以指月,用樹枝也可以指月,任何一切東西都可以指月,你若見月,一切法都是殊勝了義。
世尊入滅以後,有種種差別判教,帶領後世衆生步入末法,這就是我們的共業惡報,唯有持戒修福的人能依止勝義,不墮入尋思言說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是故,法涌,由此番道理,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當知勝義了義超過一切尋思所及的境界行相。
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表示,
法涌,我說殊勝了義絕諸表示,科學發現,文學創作,藝術表現,
尋思但行表示境界,
哲學探討,宗派立論種種都是尋思所及的表示境界,他如默然不說,揚眉瞬目,棒喝也都是尋思所及,但行表示境界。殊勝了義不在創作上,不在表現上,不在方式上,不在宗教派別上,種種尋思所及但行表示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是故,法涌,由此番道理,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當知殊勝了義超過一切尋思所及的境界行相。
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
法涌,我說勝義絕諸諍論,縱然論戰獲勝,也非勝義,
尋思但行諍論境界,
若已悟入離言法性,魯質木納,不善言說,論戰失策也不害勝義,勝義絕諍論,所諍論的都是尋思所及境界。有說闡述大乘義趣是殊勝了義,說小乘四諦法爲不了義;有說約理盡不盡分爲了不了義;有說約教有無究竟分爲了不了義,諍論不休都是尋思境界,
是故,法涌,由此道理,
是故,法涌,由此番道理,
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當知殊勝了義超過一切尋思所及的境界行相。
法涌,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量習辛苦味,於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尋思,
法涌當知,譬如有人盡其壽命都吃辛苦滋味,對於蜜,石蜜這種上妙美味,不能尋思,
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不能比較,不能信解。
或於長夜,由欲貪勝解,
或於長久以來,由於貪欲所習染,
勝解欲貪之樂,肯定欲樂
諸欲熾火所燒然故,
諸欲火熾盛,時時燒燃身心之故,
於內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相,
對於自內心除滅一切色聲香味觸五欲雜染相,
妙遠離樂,不能尋思,
深得遠離煩惱之妙樂,他不能尋思想像,
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不能比較計度,不能信解離欲之樂。
或於長夜,由言說勝解,
或於長久以來,由言說戲論,
樂此不疲,肯定言說之趣味,
樂著世間綺言説故,
樂著世間戲論言說,
好著書立說,空談玄妙,
於內寂靜,聖默然樂不能尋思,
對於內心寂靜,
聖者默然之樂趣不能尋思想像,
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不能比較思量,不能信解。
或於長夜,由見聞覺知表示勝解,
或於長久以來,肯定身體見聞覺知的功能,
樂著世間諸表示故,
樂著世間美術,雕刻,音樂,詩歌散文小說,琴棋書畫,種種創作表示,
於永除斷一切表示,
他對於永遠除斷一切我執,不表示見聞覺知的我知我見,
薩迦耶滅,究竟涅槃,
薩迦耶滅就是身見滅,無我我所,證入究竟湼槃,不生不滅境界,不能尋思
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想像,不能比較計度,不能信解。
法涌當知,譬如有人,於其長夜,
法涌當知,譬如有人,於長久以來,
由有種種我所攝受,評論勝解,
由有種種我所有,我身,我思,我說,我財,我名望,
樂著世間諸諍論故,
爲維護自身利益,肯定諍論作用,樂著世間種種諍論,
於北拘盧洲,無我所,無攝受,
對於北拘盧洲這地方的人,沒有我所有,我應當受用的觀念,
離評論,不能尋思,
離諍論,和樂相處,共享共榮的行爲,不能尋思想像,
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不能比較計度,不能信解。
如是法涌,諸尋思者,
如是法涌,一如上述種種尋思者,
於超一切尋思所行勝義諦相,
於超一切尋思所及的殊勝了義實相,不能尋思想像,
不能尋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
不能比較計度,不能信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爾時,世尊為了重新宣說此義,而說頌曰:
内證無相之所行
內心自證不住六塵影像,
離貪瞋癡,清淨無相之所緣行,
不可言說絕表示
不可言說,絕諸表示,
非動靜語默所能表達,
息諸諍論勝義諦
息滅種種評論,殊勝了義實相,
超過一切尋思相
超過一切遍計所集,尋思所及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