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三十二年)— 〔左傳〕
卷一 周文
《題解》
蹇叔是秦國富有經驗的老臣,他
預見到秦軍千里遠征,必然失敗。秦穆
公不僅沒有聽從他的忠告。第二年,秦
軍果然大敗而歸。結果證明蹇叔的意見
是正確的。
原 文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 1:「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 2,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 3,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4?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5。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6,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 7,爾墓之木拱矣 8!」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 9,殽有二陵焉 10。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注 釋
1・杞子:秦大夫。僖公三十年,秦穆公與鄭人訂立盟約以後,派杞子等三位大夫留守在鄭國。
2・管:鑰匙。
3・蹇叔:秦國元老。
4・無乃:恐怕,表示委婉的語氣詞。
5・悖:怨恨。
6・孟明、西乞、白乙:三人都是秦國的將領,即百里視(字孟明 )、西乞術、白乙丙。
7・中壽:約六十歲左右,此時蹇叔已七、八十歲,過了中壽。
8・木拱: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
9・殽:通「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寧西北,地勢險要。
10・二陵:指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五里。陵,大山。
11・夏后皋:夏朝帝王,名皋,夏桀的祖父。
語 譯
杞子從鄭國派人報告秦穆公說:「鄭國人叫我掌管都城北門的鑰匙。假若能暗中發兵來此,就可以取得鄭國。」爲此,秦穆公就去徵求蹇叔的意見。蹇叔回答說:「興師動眾,長途消耗,去襲擊遠方的國家,這是我從來沒聽說過的。兵馬疲勞,氣力耗盡,遠方的鄭國也早有了準備,這樣做恐怕是不行的。況且出兵的舉動,鄭國必然知道;辛苦勞累而毫無所得,士兵必然產生怨恨的情緒。再說,要走上千里路,誰會不知道我們的舉動呢?」
穆公不聽他的勸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三員大將,命令他們帶領軍隊從東門外出發。蹇叔哭著送他們,說:「孟明啊,我恐怕只看到這支軍隊出去,再也看不到它回來了。」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你若是中壽就死了的話,現在墳墓上的樹木都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
蹇叔的兒子也參加了這支出征的隊伍,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要在崤山一帶狙擊我軍。那裡有兩座大山:南面的稱南陵,是夏朝帝王皋的墳墓:北面的稱北陵,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必定會死在那裡。我要到那裡去收拾你的屍骨。」秦軍於是就向東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