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下輩往生之因,也是以至心願生彼國為根本。所謂至心,就是《觀經》所說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三心圓發,一意西馳,具足上求下化的無上菩提心,那就雖然不能作諸功德,缺少助行的資糧,也不要緊。可是正行的一向專意,念無量壽佛,應當勇猛精進,要如上中輩人一樣,能超過更好。為什麼?因為出家作沙門修諸功德,是需要客觀的因緣條件。發菩提心,精進念佛,卻只要自己主觀的決心與毅力,便可做到,豈能自暴自棄,甘後於人呢!
經文:「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為什麼有二種不同呢?這要從事、理二方面來講:第一從事上說,又可分二:(一)約根器說。一類信行人及悲增上菩薩,只重行,不重解,所謂著事昧理,菩提善根較淺,必須一向專意念佛。乃至十念,是指臨終正念,猛利的十念念佛,即是無間心,無後心,才得往生。一類法行人及智增上菩薩,行解並重,而且有智慧,聞佛所說甚深不可思議的法,歡喜信樂,不會生起絲毫疑惑,菩提善根較深,平時能至心稱性念佛,那就乃至臨終最後一念,念無量壽佛,便得往生,如前懸談中所明,一念不可思議。(二)約信願說。至心信樂,心得清淨,臨終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假使信願較淺,那就需要臨終至心正念,最少有十念念佛,才 得往生。第二從理上説,若聞一念具三千性相,一念現三千性相,不生疑惑。如是從是心是佛的理上稱性念佛,乃至一念,此一念具十法界依正,一念即佛,一念成佛,亦一念得生極樂,得見彌陀,毋需多念。若未聞此深法,則必需臨終專意十念。念佛故,得見彼佛,得生彼國,此名是心作佛。
問:什麼是甚深不可思議的法呢?答:約深說,一念心性便是。因此我在懸談的顯教要義,示教歸趣二科中,不厭其詳,為大家詳細指出。如能了解,便可對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念佛,即念成佛。由有念入無念,以往生悟無生的深意,不會生起疑惑。約淺説,本經所説念佛往生,成佛度生的法門,是甚深不可思議的法。所以後文世尊説頌曰:「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難信之法,即是甚深之法。如果能難信而信,決定信此法門,歡喜信樂,依教奉行,不生疑惑,那所成就的信願,便超過常人,要生彼國,易如反掌,乃至一念念無量壽佛,即蒙彌陀攝受,往生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