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一、明意惡業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辛一、明意惡業

辛一、明意惡業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衆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賬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强欲抑制。見人有善,妬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難,自用識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爲惡得惡。欲殺真人,鬬亂衆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烯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這一段經文,分十二節來講。先總舉,後别明,有十一種意惡之相,皆由貪瞋邪見所攝。

   「其五惡者」,至「治身修業」。這五句,是第一節總舉意惡。娑婆世界,名為堪忍的穢土。雖然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可是世間的人民,總是徘徊汗漫,依賴忍耐,而且懈怠懶惰,無有決斷勇猛,以求出離之心,此名徙倚解惰。儒家說:「哀莫大於心死。」心念只是得過且過,當然不會去斷惡修善。也就不知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能永離殺盜邪淫以治身,更不能勤修世間正業,及十善業,以自利利人。意惡之人,不修善行,不事家業,違反教令,瞋怒喜鬥,背恩忘義,欺凌放蕩,無惡不為,惡相衆多。

   「家室眷屬」,至「不如無子」。這八句,是第二節别相瞋恚相。古人說:「家和萬事興。」可是世人有幾個,能得家庭眷屬,和好相處呢?現在一般都是建立小家庭,原因就是父子夫婦兄弟叔侄之間,無法和合。而婆媳及代溝問題,更是普遍無法圓滿解決的事實。徵結所在,就是人人的瞋恚心熾盛,對至親的人也一樣。因此造成一家鷄犬不寧,分崩離析,不能同心協力,維持家計,當然飢寒困苦,生活無著。做家長的父母,想把家業振興,教導誨諭下輩,要如何勤儉,如何和好。做子女的,不但不聽教誨,而且一肚子瞋怒心,表現出瞪眼睛,發脾氣的反應。對父母說話的語言詞令,都是反抗,不和不順,以違背乖戾的態度,反逆父母。就好像怨家對頭,真是怨憎會苦。還不如無子無女,不會受這種苦。

   「取與無節」,至「用自賑給」。這十句,是第三節别明貪欲相。凡是敗家浪蕩子,貪心特别重,都是亂花亂用,對家中的財物,任意揮霍,取與毫無節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糧再打算。一味遊手好閒,貪食懶做,使得全家的人,乃至内外親族,共同受他的連累苦患,當然大家都害怕他,嫌厭他。這種人既貪必慳,而且自私自利,無情無義。不思父母師長之恩,不顧夫妻兄弟六親之義,完全忘恩負義。對父母六親朋友,没有半點報償的心,當然不管他人死活,只顧自己享受。家財敗光,貧窮如洗,生活困乏,又不勤勞,從事正業,所以不能復得財物,也得不到親友的幫助。到了所謂「山窮水盡」,無計可,無路可走時,只好辜較縱奪,辜較同辜榷。如王莽傳曰:「豪吏滑民,辜而榷之。」後漢靈帝記曰:「豪右辜榷,馬一匹售至二百萬。(注)辜者障也,榷者專也。謂障餘人買賣,而自專其利。」縱奪,是縱勇作惡,不畏後果。甚至横強豪奪,繼續不斷,成為累犯。已得不義之財,那又放恣遊散,放肆縱意於酒色財氣,妄作妄為。或是閒遊散蕩,不顧家庭,不做正事,成為一個地痞流氓惡棍。串數唐得,就是習慣成自然,無廉無恥,無慚無愧,三番五次,總想不勞而獲,坐享其利。用自賑給,是説這種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用如上所說的不正當手段,損人利己,謀取財物來供給。因為是遊手偷懶,不事生產,身無立錐之地,家無隔宿之糧,好像貧窮孤獨的難民,所以名為賑給。

   「耽酒嗜美」,至「魯扈抵突」。這四句,是第四節别明嗜酒相。無智之人,貪食山珍海味,飲酒取樂,已成習慣嗜好,名為耽酒嗜美。酒有二種,一是谷麥所製成,一是花菓所釀造。飲了能令人放逸,昏醉,增長貪、瞋、癡一切煩惱,引生心身疾病災難者,皆名為酒。失威儀,破淨戒,障定慧,乃至顛狂失心,兇殺尋仇,過相衆多,《大智度論》說有卅五種:「一、現世財物虛竭。二、衆病之門。三、鬥爭之本。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露。六、無有智慧。七、應得不得,已得而失。八、隱事向人說。九、荒廢事業。十、醉為愁本。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敗壞。十三、不敬父母。十四、至二十、不敬三寶、沙門、婆羅門、師長、叔伯六親等。廿一、惡人為朋黨。廿二、疏遠賢善。廿三、作破戒人。廿四、無慚愧。廿五、不守六根。廿六、縱欲放逸。廿七、人所憎惡。廿八、智識親屬所共擯棄。廿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卅一、為人所不信用。卅二、遠離涅槃。卅三、種癡狂因緣。卅四、命終入地獄。卅五、若得為人,生為狂癡。」飲酒有如是過失,豈可沾唇。假如為治病,飲少許不醉,則無此過。絕不可飲酒食肉,毫無節制。更不可以放肆心身,遊蕩逸樂,坐食山空,破家喪身。平常說:「酒色之徒」。好酒之人必好色,酒色財氣相連,害人害己。有了便會魯莽跋扈,野蠻不講理,經常與人抵觸衝突,甚至犯暴行情殺等事。切不可認為飲酒無傷大雅,其實世人作惡,無不由小而大,也往往與飲酒有關。佛在律中說,有一優婆塞,因飲酒的關係。五戒全犯,為佛弟子,應當戒除。

   「不識人情」,至「如嫉惡之」。這四句,是第五節别明妬嫉相。愚癡的人,不識人的窮通貴賤,在於個人所作的因果。古人説:「各有因緣莫羨人」。不能知己知彼,不懂做人應有隱惡揚善的美德;因此總是莫耐他榮,強欲抑制别人,或見聞他人有好心,做善事,便起如嫉憎惡的念頭。

   「無義無禮」,至「不存師友之義」。這九句,是第六節别明慳恪相。心中愚癡,對於世間做人,應有的仁義道德,禮節規矩,都無所知,只知貪求飲食男女,及金錢財寶。癡人癡福,或因前世修善所感,被他貪得富有,那又慳吝得一毛不拔。對於六親及內外親友,没有絲毫照顧他人的困難。認為我富有是我的,不給別人是理所當然,此名自用識當。頑固不化,不可勸諫曉諭;總是愛財如命,守財如奴。如佛説的盧至長者,難陀老母,就是這種典型。不但對普通六親眷屬,所需衣食住行的有無,没有憂慮顧念。就是生身的父母,還有在家出家教導自己的良師益友,對自己都是有恩德義利的人,也不思惟想念他們的生活道糧有無困難,我應有供養的義務。一味慳吝自私,甚至對自己也刻薄慳吝,捨不得食,捨不得穿,而挨凍挨餓。古人說:「世間所有金銀寶,借汝權看幾十年。」癡人又何必如此慳貪而又吝惜呢?

   「心常念惡」,至「曾無一善」。這四句,是第七節别明闡提相。身口意三業,曾無一善,此名斷善根的「一闡提」。如提婆達多,及釋尊兒子善星比丘,便是此類由此可知,做人學佛,最要緊的,是能明白事理,分別善惡,深信因果,止惡行善。不然你就是佛的哥哥、兒子,佛也不能替你的業報,佛的神通再大,也救不了你。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至「為惡得惡」。這五句,是第八節别明邪見相。什麼是邪見呢?不信世間三世因果,不信作善得善報,為惡得惡報,不信六道輪迴。邪執没有善惡報應,没有後世,也没有天堂地獄,及世間聖賢,這名「世間邪見」。不信有十方諸佛,不信有出世的三乘聖賢,不信四諦十二因緣,以及大小乘的經律論。不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邪執身、邊、邪、見取、戒取等惡見,此名「出世間邪見」。反過來能相信,即名為有正知正見。

   一般説邪見即是愚癡,其實兩者是有所不同。不是一切愚癡,皆是不善,要愚癡增上,轉成世間或出世間邪見,則名為不善業。所以由愚癡增長邪見,則成重罪,必墮無間地獄。《觀佛三昧經》云:「不信因果,謗無十方佛,斷學般若,盜用三寶物當墮無間地獄。」因此佛在經律中說,寧可破戒,不可破見,破戒尚可懺悔滅罪,破見罪難得滅,佛不能救,即是此意。

   邪見有可轉,有不可轉。非因見因,非果見果,又從他聞後,信受所生,這一類 邪見是可轉為正見的。如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兄弟,原來皆信奉外道,後得見佛便轉邪歸正得道便是。由自己執見所生,撥無因果,具有如上所舉世出世間邪見,這是不可能轉為正見,那就有如提婆達多,及善星比丘便是。

   此節所說邪見,不信先聖諸佛經法,即不信三寶,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不信行道可得度世,即不信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修聖道,此是不信因。不信皆可得到了脱 生死,超出輪迴,此是不信果。這便是出世間的邪見。不信死後,有神明(即第八識)去再受生,認為死了什麼都没有。不信善惡因果,這便具有世間的邪見。

   「欲殺真人」,至「願令其死」。這五句,是第九節别明五逆相。已證聖果的人,如阿羅漢,辟支佛,及别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乃至諸佛,因為已完全或部份悟證真如佛性,自性清淨心,故名真人。於此聖人,動念傷害,或弑或出佛身血,是為大逆之人。鬥亂衆僧,就是破和合僧。欲害父母,即是弑父弒母。以上即是五逆重罪。還有對兄弟夫妻等六親眷屬,心生憎惡的念頭,願令其死,或欲加以殺害,這是五逆的等流罪。

   「如是世人」,至「會當歸死」。這十二句,是第十節别明愚癡相。世間愚癡的人,大家一樣,心意都是愚鈍癡闇,蒙昧不明事理;可是自己反以為聰明有智慧,誰也不肯承認自己是癡人。一般世智辯聰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是中間不通人情。不知衆生生所從來,死了又往何處去?不知仁愛慈悲為做人根本,不能孝順父母,奉事師長,不順世間為人的倫理道德。甚至所作所為,全是十惡業,與天地有好生之德,相反相逆。這不是愚癡是什麼?如《地藏經》說:「閻浮提(即我們現居的地球)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這就是說,生在地球上的人類,比起其他佛國的衆生,我們都是愚癡顛倒,造業受苦得可憐,始終在罪業與生死中打滾。可是自己還高喊:科學萬能,科技掛帥,征服星球,上生天國。豈知科學不知生死根由,無法根除生老病死。天國雖樂,福盡仍然輪迴六道。人能征服幾顆星球,卻不能征服一顆妄心。這又不是愚癡的鐵證嗎?所以《三寶歌》説:「人天長夜,宇宙間誰啟以光明?三界火宅,衆苦煎迫,誰濟以安寧?」這就唯有佛、法、僧三寶,才能使這個癡闇的世界,出現一線光明,能得啟迷歸覺,轉凡成聖,離苦得樂,了生脫死。假使世人,不能認知這一點,在此五濁十惡充滿的世界中,盲目發展科技,迷信一神或多神宗教,希望能得僥倖,獲得長生永生,那真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是絕對不可能的。必然還當歸於生死輪迴的旋渦中,無法自拔。

   「慈心教誨」,至「而不肯信之」。這五句,是第十一節别明狐疑相。這個五濁惡世,是難得有佛、法、僧三寶出現的。雖然有三寶住世,又得遇佛教的善知識教誨但世人能有智慧來接受相信,還是困難。試看地球上廿幾億人口,有多少人能信佛。雖然信佛,能信當生成就的淨土法門,更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了。為什麼難呢?難在衆生都是狐疑無智,所以不肯相信。縱然有佛菩薩,慈心教導誨示,令其斷十惡修十善。開門見山,指示生死的因果,善惡的報應,以及輪迴與解脱趣向的業道,這都是法爾的定律。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三界一切法,唯是一心造。無明緣行,乃至有緣生老病死。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滅。這是宇宙人生唯一真理,輪迴與解脱的唯一鐵則。可是五濁衆生,有了貪、瞋、癡、慢、疑的煩惱濁,對世出世聖人所説的聖言量,總是心存疑惑,不肯信之。尤其是稱念彌陀,能得往生極樂,了生脫死,更是狐疑不能相信。故佛説:此是難信之法,衆生為可憐愍者。

   「苦心與語」,至「將何及乎」?這十句,是第十二節别明後悔相。我們試把佛教的大藏經翻來看,其中不盡是佛菩薩苦口婆心說的話嗎?稍有智慧的人,照理應當拿來閱讀,然後知道: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教是積極,不是消極。佛教是兼善天下,不是獨善其身。佛法是合乎科學因果律,不是武斷寓言神話。是唯一能渡生死苦海的慈航,還能當面錯過,不立即信受奉行嗎?可是茫茫衆生,都在大夢沉沉中,醉生夢死。雖有三寶在世,還有善知識苦心説法開導,但對他來説,好比對牛彈琴,無益其人;心中依然愚癡閉塞,只知飲食男女,貪求五欲之樂。心意不能對善惡因果,生死輪迴的事理,有所開悟了解。没有智識的人如此,就是一般高級智識份子,科學家哲學家神學家,也不例外。一朝大限到來,壽命將終,平生所作善惡業境現前,如落湯螃蟹,脫殼烏龜。才後悔生時的自謂聰明,科技萬能,或所得高官顯要,多財多福,我是石油大王,什麼大王,或嬌妻美妾,孝子賢孫,或桃李門生滿天下。到這時完全無用,替不了自己的痛苦,代不了自己的生死。一面恐怖畏懼,一面後悔生時不肯信佛,没有修行,不在死前,豫先修集善業功德。真是萬念交至,痛苦張惶,六神無主。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不見棺材不流淚,不到黄河心不死。」臨到壽窮命盡,方始追悔,悔之於事後,那是來不及了,故曰將何及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