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僈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前面所歎八相成道,僅是菩薩示現一生的過程,菩薩從發心,到究竟佛果,通途要經三大阿僧祇劫,這三祇所修所證,有什麽功德呢?先略歎,後廣歎。略歎中先喻後合。廣歎中先歎般若道,再歎方便道,因為一切菩薩,三祇修證,不能超出此二道的範圍。每道都先修後證,也都不出自利利他。讚歎這些修證的功德,無非使見聞本經人,都能效法菩薩,發起大心,廣行方便,積極德本,同得上品上生,早成佛道。
其所修行,以下二十句經文,這是略歎。先總舉,次別明。最先二句,總舉菩薩自行化他,皆是契合於自性清淨心,即垢心而性淨無穢,不是離開垢心另有淨心。這就顯出菩薩,不同凡夫二乘的地方。凡夫雖然也有自性清淨心,可是不覺不知,法華經譬喻為衣里明珠。因此所作所為,都是違背性淨,只順著垢穢的一面去做。二乘人知道有自性清淨心,但卻離開垢心去另覓清淨的心,好比離波去覓水,那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法華經》說:諸聲聞眾皆非滅度。唯有菩薩,已於無量佛所久植善根,所以從發心菩提,一直到究竟菩提,都是依止三心:一、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二、是無所得為方便。三、是大悲為上首。即垢心而性淨,依性淨而修行,有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是故總舉這二句來讚歎菩薩。次別明中,先譬喻後合法。「譬如幻師」,這是喻能化的菩薩,有如變魔術的人,叫做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這是喻所化行相,所謂隨類現身,如觀音菩薩,現三十二應化身,名為現眾異像。其中有男友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
這是喻權實二德。上句喻實徳,下句喻權德。因為菩薩,自發菩提心後,即遍學一切法。一般說菩薩所學有五明:一是內明。即經律論戒定慧等,佛說一切化教制教,乃至三乘聖人所修行,皆要隨順學習。二是因明。即理則學,邏輯學。三是聲明。即語言學,音樂學。四是工巧明。即世間百工技藝,所謂哲學、科學、社會學等都是。五是醫方明。即醫卜星相,所謂生理學,心理學,衛生學等皆是。這五名都學圓滿,才得稱為一切智人,世間解,無上士。菩薩所發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說五明,是菩薩應該學的。五明都學有所成,故名本學明了。學成起用,想做什麽,都能完成兌現,名為在意所為,也就是孔子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
又「本學」,是指一心為本來講。如大乘止觀說:「心性本清淨,諸法唯一心。」華嚴經說:「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四十二章經說:「識心達本源,號曰為沙門。」菩薩了達萬法一心,一心萬行,是名本學了。這樣的話,其所修行,自然清淨無穢了。天台宗說:一念具三千性相。賢首宗說:一為無量,一心具四無礙法界。唯識宗說:萬法唯識所現淨土宗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禪宗祖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傳法偈說:心地含諸種,遇雨悉皆萌。慧忠國師說:諸佛為指一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但了心地,故號總持。這些都可說明一心為本,是諸法實相,宇宙真理。既得本學明了,自然可以在意所為,自利利他。
再就本經教我們求生淨土,可得一生圓滿菩薩所有功德來講。「本學」,是指淨業說。什麽是淨業呢?即是佛力,心力,信願念行的淨業力,三緣和合而成的根本業,這是往生淨土的必要因素。凡淨業行人,必須先得信解無疑,是名本學明了。然後盡報精修,那就能得在意所為,心無罣礙,意不顛倒,一剎那頃,往生極樂。古德作有一首心境歌說:「無聲無滅是真心,幻生幻滅因前境,譬如明鏡淨無塵,塵緣幻作鏡中影。境穢心穢受輪迴,境淨心淨生極樂。既知境本從心生,身在娑婆心極樂。作生作佛唯一心,畢竟真心無所作。」印順導師所作的淨業頌也說的很好:「心淨國土淨,心淨眾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戒以淨心口,定以淨情慾,慧以淨知見,三學次第淨。貪淨三昧水,瞋淨慈悲風,痴淨般若火,性地本來淨。無邊煩惱淨,一切淨行集,即此淨心行,莊嚴極樂國。」唯有淨心與淨業,才是往生淨土的根本,再加佛力的殊勝增上緣,便必可往生,莊嚴極樂國。凡我蓮宗道友,應該銘記在心。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這以下是合法。此二句合前幻師。「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此二句合前本學明了的能化實徳。謂學五明一切法,以自利利他;都能融會貫通,親證萬行綜歸一心。於世出世間諸法的性相因果,都縷解分明不錯。於所應修應斷,練習成就,真實不虛,此名本學明了。「所住安諦,靡不感化。」此二句合前在意所為的能化權德。什麽教所住安諦呢?慧遠法師的《無量壽經義疏》說:「於所住法,安心審諦。」璟興法師的文贊說:安心住於所行悲智的境界。《寶積經》的文句是:能善了知變化之道。我覺得還不如儒家所說:仁者,人之安宅也。這是審實的,名為諦。簡單說:菩薩所有大慈大悲的人心,是一切眾生最安全的住宅,故能無有不受菩薩感化的。
「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此二句合前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的所化形相。「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此四句合前總舉其所修行,清淨無穢。因菩薩在自行化他方面,無不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依止三心。故於所修所得,不會起憍慢,或恣心快意的心態。又能常以大悲為上首,憐愍傷歎眾生,沉溺生死,不知出離,有如法華經說的火宅譬喻。菩薩情不由己,以善巧方便,先說三車的三乘法,令得出離,後賜大白牛車的一乘佛果。如是等,由實施權,開權顯實的一切法門,這些菩薩,都具足做到。所以三祇修證的功德,可說完全清淨無穢,因此值得我們讚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