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國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摩宮殿,眾魔慴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慾壍。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正等覺。
此科轉法輪相,共分三節來說,「釋梵祈勸,請轉法輪。」這二句是第一節,說法因緣。明諸佛常規,都是先請後說,有請才有說。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得聞。」佛所說法,有如甘露,不同一般凡夫外道的戲論,因此帝釋梵王,都來祈求勸請。梵王帝釋在人天中,福報最大,有大福才有智慧,要有大智慧,才會感到迫切需要出世的佛法,才能知道佛法的深妙。在經中佛說:「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梵王若來勸請我,或當為轉妙法輪。」

例如釋迦世尊,成道七七日後,受二商主供養飲食已,因梵釋諸天三次祈求勸請說法,方允為說。釋尊以佛眼觀察,阿羅邏、摩羅羅兩仙,聞法可證,但已亡故。唯有曾經跟隨他修行,現在鹿野苑的五比丘,可以接受佛的方便說法。於是便到鹿野苑去,中夜說法,名為最初轉法輪。約事來說,有轉法菩薩,向佛獻一輪寶,請佛說法。約理來說,轉字,含有自轉轉他二層意義。約自轉來說:那是轉眾生的無量煩惱,而成為佛的無量智慧,即般若德。轉眾生的無始生死業力,而成為佛的無礙縛的自在,即解脫德。轉眾生的六道輪迴苦報體,而成為佛的如如不變法性身,即法身德。約轉他來說:把自己所證得的正覺(三德秘藏),開示他人聽聞以後,也如即法修行,同樣證得此正覺。他人又照樣如此轉去,輾轉相續不斷,好像車輪運轉不息,這就名為轉法輪。如〈遺教經〉說:「若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緣(佛說法),自今以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修行證果),即是如來法身常在不滅也。」
再說,法輪是譬喻。比如車論能碾破地上的什物。此喻佛法如輪,能破眾生一切惑業。又如車有輪,能運載貨物,由此至彼處。此喻佛法如車有輪,能運眾生自生死至涅槃。這樣說來,凡是只自轉,或既未自轉而想說法轉他,都不能稱為轉法輪。就好像一盞沒有光的燈,怎麽都不能照亮別人。假使是一盞光明的燈,那就可以燈燈相續,此名無盡燈。所以學佛,必先自轉然後轉他,也就是先自度,然後才能度人,這是千賢萬聖同遵的軌則。〈大智度論〉不是說過:「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
「以佛游步」至「六種震動」,此十四句是第二節,說法行業,即身口施化。以佛游步,是略擧身業。以佛的威儀,遊行(步即行)世間,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身教。佛的威儀如何呢?古人形容:行如風,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凡是佛弟子,都應如此。佛吼而吼,是總擧口業。佛的口業,不像世人多是議論是非,或是無義的戲論。佛則不是說法,就是默然。當佛開口說法時,人天敬伏信受,就好像獅子吼一聲,百獸都敬畏。例如:釋尊到了鹿野苑,五比丘無不起迎,稱善來長老,請坐。佛坐已,告五比丘說,我已得一切種智,不得稱呼為長老,要稱世尊。五人一時請作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威儀如百臘比丘,便成沙門。時五比丘坐於佛前,佛放大光,照大千界,召十方菩薩天人大眾,皆至佛所,佛即為陳如等一切大眾,說四諦及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二門,修行三轉十二行的法輪。
(一)示相轉 —— 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二)勸修轉 ——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三)作證轉 —— 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陳如五人,皆了達諸法因緣,證阿羅漢,便有僧寶。釋尊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這是最初三寶出現世間。
從此以後,先化三迦葉及其弟子千人,再赴頻婆娑羅王的約,為說五蘊無常苦空無我,三界不實。問王:有國已經多久?王答:七百餘代。佛開示他說:人生世間,有如朝露,唯道可恃,應修來福,不可空過此生,遂為說十二因緣流轉還滅的道理,王聞法即得證初果,請受五戒。時有長者名迦蘭陀,以城外很好竹圍奉獻如來,佛咒願而受,以後常與諸大阿羅漢住此說法,這就是有名的「竹林精舍」。
不久,舍利佛、目鍵連及其弟子二百人,亦聞佛說法,請作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都證聖果。後來,佛的父王,聞子得道已經六年,便派人請佛回國一見。佛率眾弟子還鄉,其父即敕釋種,選端正五百人,隨佛出家。佛為父王說法,亦得道果。由此可見,佛口說法,是如何的不可思議,凡有聞者,無不得益。講到這裡,我們又當如何生起慚愧與懺悔的心呢?因為我們沒有那一點,親見本師釋尊的福分與緣份,所以仍然輪廻六道。苦不可言。唯一補救的辦法,就是遵照本師遺囑,至心稱念彌陀。求生極樂,也還可以見聞佛法,同樣證得聖果。否則,就是佛不誤人人自誤了。
「扣法鼓」,乃至「演法施」,共有八句,這是讚歎諸大菩薩,皆有如佛一樣的微妙辯才。此八句的含意,隨慧遠法師的本經義疏,是說譬喻菩薩的聞、思、修、證,及法、義、辭、樂說四無礙辯。可是若以世親菩薩的〈法華經論〉,則分為四對:
(一)執法劍,澍法雨,是破惡進善一對 ── 最先執起如劍的佛法,斷一切眾生的疑惑,使未信的生信,已信的努力進修。眾生已信受奉行了,便澍(徧灑的意思)甘露法雨滋潤他,使得智慧開發成熟智身。
(二)扣鼓法,震法雷,是開權顯實的一對 ── 已成熟有智慧的眾生,如二乘與權教菩薩,必須開權顯實,令其捨權取實,這才是說法的本意。法鼓聞近,喻權。法雷聞遠,喻實。這就是〈法華經〉說的三百與五百由旬。扣與震,都是動詞,小動名扣,大動名震。
(三)建法幢,曜法電,是得智證真一對──以入實的,使令進取上上清淨妙智(如如智),此智高顯,有如法幢。既得真智(如如智)照於真理(如如理),如夜見電光,即得見到(法),證大菩提。「建」字,是形容取得了把它樹立起來,安住不動。「曜」字,是形容閃電,一剎那間照明一切。此喻一念相應慧,開悟得果,故名曜法電。
(四)吹法螺,演法施,是說法利生一對──求大菩提,為利眾生,今已證得,必須說法,由實施權,方便說五乘佛法,為一切法安立名字章句,為一切眾生開示菩提涅槃正路,名為吹法螺。菩薩既得果滿,必須度生,故隨宜演說出世的正法,布施眾生,使得同成佛道。如法華經說: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此八句四對,正好是轉法輪的意思,由自行而化他,自利利人,自轉轉他,循環不息,無非斷惑證真,同得了生脫死,同得成佛,這是佛菩薩口業施化的究竟義。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二句是結歎前面所說口業施化,非僅一朝一夕如此,對何類眾生如此,而是時空無盡的,這就是普賢之德。常以法音,說法度生,是時間無盡。覺諸世間,此中包括: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名為諸世間。皆開示其令覺悟證入佛之知見,這是空間無盡。
「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這二句是結歎前面所說身業施化。文顯易知,不必多解。
「總攝魔界」至「成等正覺」這二十六句是第三節說法利益說明轉法輪的利益如何略明五種益:
(一)「總攝魔界,動摩宮殿,眾魔慴怖,莫不歸伏。」此四句,伏魔令離邪欲益 —- 菩薩身業已作放光動地,當然可以在光所到之處,地所動之方,其中一切魔王魔子魔民,都能總使攝伏,令其離棄邪欲害人的心,發起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把魔界轉為佛界,故名總攝魔界,此句是總明伏魔利益。動魔宮殿,眾魔慴(音涉,恐也)怖,莫不歸伏,這三句是說眾魔得益的實情。大地既然震動,魔宮自然搖動。佛光普照,人天歡喜。相反的必然使眾魔,恐怖憂愁,也跟隨人天,莫不歸投信服在三寶門中,同得修行成佛。
(二)「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慾壍。」此四句,斷惑令入聖道益 —- 菩薩口業已有前說八句四對的妙用,當然可以摑(音國,用手擊名摑)裂九十五種外道邪網。網,是形容詞,顯出一切外道不正的邪見邪法,就好像蜘蛛結網,密密纏纏,萬一粘上,欲脫很難。亦名邪見叢林,失足進入,求出無期。唯有佛菩薩,有智慧的法劍,可以無為邪見迷惑,而且能裂開其邪網,擊破其叢林,使其所有六十二種諸見,都消滅無遺,把他安立於三乘聖道的正見中,轉邪外成為出世聖賢。散諸塵勞,壞諸欲壍,這二句是對凡夫得益說的。
一般凡夫,都是煩惱(這叫塵)無邊,輪廻不息(這叫勞),貪著深廣的五塵六欲,這叫慾塹。塹是護城河,一般都很深廣,難以超越,陷入很少能出。因此如老象溺泥,愈陷愈深;生老病死,頭出頭沒,實可憐憫。佛菩薩悲心所使,扣起如暮鼓晨鐘的佛法,使令警覺回頭。再說,邪網諸見,是指見惑,塵勞慾壍,是指思惑,這見思二惑,是眾生的生死根源。佛菩薩轉法輪的目的,就是要把眾生的生死根,消滅散壞,才能令一切眾生,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進入三乘聖賢之列。
(三)「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此六句,弘護以報佛恩益 —- 菩薩為報佛恩,必須護持正法。譬如諸侯大臣,非常嚴謹的保護天子的都城,此謂「嚴護法城」。談到護持正法,一切佛弟子都有責任。國王居士是外護,出家兩眾,是內護,內護尤其重要,出家菩薩能嚴持佛戒,即是護持正法。如〈梵網菩薩戒〉說:「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毀破。」律中有說:「毘尼住世,即是正法住世。」佛陀制戒的十種因緣中,第十便是令正法久住。所以,所有佛弟子,都能好好學習受持,本身該行的律儀,那就是嚴護法城,也就是弘揚正法了。同時也能把僧團和個人的一切垢污,(六和不修,三業不淨,名為垢污),洗濯(濯,音濁。清潔無垢的形容詞)乾淨。可是,這樣還不夠。必須:所有佛弟子,都能挑起如來弘法利生的家業,開示闡揚,佛陀親證的無上法門。把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的正法,清清白白地,非常顯明的,使一切眾生都能聽聞了解,信受奉行,這才能報答諸佛的大恩。為什麽?〈華嚴經〉不是說:「縱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徧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智度論也說:「佛法無人說,有智莫能解。」佛弟子怎麽可以不說法呢?又怎麽能不竭力弘護,以發揚光大出世正法,融會貫通世間善法,使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普徧宣揚於萬億國中,流通於十方三世,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正法教化的殊勝利益。
(四)「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此四句,受供令種福田益 —- 轉法輪,不但只用言教,同時還要用身教,有時身教所得的效果更大。所以身為菩薩,應當時時處處,檢點自己的身業行為。我曾經說過,做一個轉法輪將,必須「言為天下法,身作萬世師。」言行相符,內外一致。尤其是出家菩薩,特別要嚴肅威儀,令眾生一見生敬。佛世出家人,都是托缽乞食,以資養色身。當你入國分衛(即是乞食)時,必須攝護六根,心無分別。獲得很多,很豐美的膳食,不要表現歡喜。就是托空缽,或得到很不好的飲食,也不要顯出一肚子的不高興。這樣才不會使眾生起輕慢心,而能以最誠敬的信心,來供養菩薩;那他就種下了無上大福的種子,這也就是利益眾生。可是,菩薩外表的威儀,固然重要,內在的功德,更是重要。如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斷惑證真,轉凡為聖,才是貯積了很多無漏的功德,顯示真是無漏無相,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的無上大福田。唯有顯發了自性清淨心,才能為九法界凡聖,作最大福田。應受一切凡聖供養。
古人說:「恆沙功德,盡在心源。」每個人一念心性裡面,都貯藏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只要用功開發,一朝頓破無明,豁然開悟,無上福田,便常得現前。不過,這不是想要就有,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只要能老老實實做一個本分的出家人,三業無有過失,隨緣能多少利益眾生,也就不算空受信施,堪作信眾的福田了,不然便是欠債人。古德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最好的警惕語。
(五)「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正等覺。」此八句,說法令依修正益-中國道家有句名言:「神仙無法別,只生歡喜不生愁。」古人作笑哈哈歌說:「笑哈哈,哈哈笑,笑的玩意真奇妙,笑的道理太深奧;每天笑幾場,健康長可保。…….不如拋下了憂愁,放寬了懷抱,嘻嘻哈哈笑個飽,輕輕鬆鬆活到老,你想這樣好不好?張開嘴巴大家笑!」
欣喜的笑,既然有這樣妙的作用,大的好處;所以凡是菩薩,為了欲宣揚佛法,必定是先表現出滿心歡欣的笑容。這是四攝法中的愛語攝,布施度中的無畏施,是不可少的。因此,凡是佛菩薩的像,都是慈祥欣笑,和藹可親。菩薩無不以慈悲為本,凡所說法,當然以諸法藥,去救濟療治眾生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也包含了眾生的惑、業、苦,此三種好比一道旋火輪,無始無終,唯有依佛法修行才能斷。還有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如惡叉聚,名為三聚苦。三界有如火宅,眾苦充滿,這是三界苦。三乘聖人,尚有變易生死,根本無明,這名為三乘苦。像這些三苦,也是佛法所救療的對象。
菩薩說法的另一面,便是慈能與樂。在菩薩的眼裡,一切眾生就好像他的獨生兒子。在〈涅槃經〉裡,便說到菩薩的獨一子地功德。無非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眾生斷惡修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同得成佛,永受妙樂。經文「顯現道義」,即是教導眾生顯發菩提(菩提此翻為道)心。「無量功德」,即是教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可以積極無量功德,最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就具足一切功德了。
菩薩說法的作用,不僅是慈能與樂,悲能拔菩,最難能可貴的,是能給一切眾生,授菩薩成正等正覺之記。如〈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對一切人皆說:「我信敬汝等不敢輕慢,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這是菩薩最好的典範。假使菩薩只能拔苦與樂,世間的聖賢,善人君子,乃至一切宗教,古今的仁君良相,民族英雄,或多或少,都可做到。但卻不能令眾生,了脫生死,乃至成佛作祖。這就唯有佛菩薩才能如此,故得稱佛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了。
這科轉法輪相講好,我要提醒大家!佛菩薩轉法輪,都是應機而說。以我們現在的世間來說,最為適時應機的佛法,莫過於淨土法門了。想使佛法普利群生,必須提倡淨土,才真能拔苦與樂,又能令眾生一生成佛,這是最疏勝的方便。但欲弘揚淨土,必須先弘此經。因為本經是如來稱性之談,眾生本具之理,一乘了義,萬善總門,淨土群經的綱要。統攝事理因果,融會顯密性相,詳說苦樂,照了真俗,東來最早,譯本獨多。果能普徧宏揚此經,人人持誦,如說修行,定可人人深信因果,清淨三業,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身心自潔。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在之福樂。劫運自轉,太平自至。希望大家,同見同行,同化眾生,同成佛。道古德說:「寧可粉身千百劫,莫將佛法亂傳揚。」又說:「寧願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做人情。」這是一切菩薩都應該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