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五、誨人不倦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辛五、誨人不倦

辛五、誨人不倦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如《華嚴經》說:「菩薩當勇猛精進,度一切衆生,出生死苦海。」又要有地藏菩薩的精神: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此名勇猛精進,志願無倦。也如《普賢行願品》說:「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 …… 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因於衆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 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 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那要如《大智度論》所説菩薩所行四法:(一) 晝夜六時,説罪懺悔。(二)常修念佛,不誑衆生。(三)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四)常以大乘,教化眾生。菩薩必須行此四法,才能三業清白,自利利人。晝夜説罪懺悔,這是清白之法。菩薩自行念佛,亦教導衆生念佛,這是不誑衆生,真實惠利群生,能令衆生,得到了脱生死的真實利益故。凡是菩薩,應該常行懺悔,常修念佛及六和敬,心不恚慢貪求,常以大乘佛法,教化衆生。這才是菩薩所求清白之法,才能惠利衆生。再約深一層説:專求清白之法,是指求證自性清淨心,真如實相,大涅槃,此乃世出世間,最清白之法,是諸佛同證的證法。依此證法,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開示衆生,令同悟入淨心實相,同證佛果大涅槃,這是諸佛同行的教法,以惠利群生,使一切眾生,同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