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如本經所説上輩往生,必須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這是針對穢土衆生說的。諸佛淨土,衆生本無有家,故無可捨。生在穢土,為家獄所繫,必須捨離。身為國王者,亦得捐棄,如法藏菩薩這樣。既能捨家出家,趣於非家,更要絕去一切財色。色是指男女愛欲,即是必須斷淫。淫欲是生死根,障道法,不淨行,故應絕棄。然後才能以清淨梵行,自修六度,亦教衆生,同修六度的菩薩道,便能自他同成佛道。如《四十二章經》說:「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有人說,做菩薩不必出家,在家反而好與衆生接近,行菩薩道度化眾生。這話不錯,不過要看你是什麼菩薩。如果是久行證聖位的菩薩,當然可以,所謂隨類應化,不限定做出家人。如經中說,十地菩薩寄位,或作國王,或作梵王帝釋,或作世間 聖人,如中國的孔孟。假如你是初心菩薩,那就不同。必需捨家棄欲而作沙門,才能自度度人;否則,你想度衆生,結果被衆生度去,這叫做敗壞菩薩。當知,一切諸佛,無不由出家而成正覺。因此,法藏菩薩,大悲愍念五濁衆生。雖然他已無量劫行薩道,而且已得破無明、證法身,是登地的聖位菩薩,仍然以身示範,要棄國捐王,絕去財色,做一個梵行清白的出家菩薩。諸位想想,你是什麼菩薩,所修所證,能超過法藏嗎?能不出家斷淫嗎?有少數出家人,開口我是菩薩,不避男女譏嫌,經常互相 親近,男女結交親厚。縱不破戒,也是外損出家僧儀,内增無始染心,佛祖呵責,世人詬病,鬼神瞋怒。這是出家菩薩所應該做的嗎?
六波羅蜜,就是六度。什麼是六度呢?一般説:(一)布施度。有財施、法施、無畏 施三種。(二)持戒度。有律儀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或説:七衆戒、道共戒、定共戒。(三)忍辱度。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三種。四精進度。有披甲、攝善、利樂衆生三種。(五)禪定度。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上上禪三種。或説:人天禪、祖師禪、如來禪。(六)般若度。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如是六度,法藏菩薩,皆能一一依性起修,圓滿具足,普化有情,心無所著。便得三種成就:(一)無量福德。依正莊嚴。(二)無量智慧,於法自在。(三)所發誓願,畢竟成就。
菩薩應如何自行六度呢?先應知道六度生起次第及對治。(一)菩薩捨家出家,名施度,對治戀著五情六欲。(二)既出家應嚴淨毘尼,受持三聚淨戒,名戒度,對治三業十惡。(三)以護戒故,雖受人或罵或打,默忍不報,名忍度,以慈忍心,對治瞋恚心。(四)戒既清淨,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故勤修定慧,名精進度,對治懈怠。(五)以精進故,六根調伏,妄念不生,名禪定度,對治散亂妄想。(六)六根既調,妄念伏除,能發無漏智慧,證悟真如淨心,名般若度,對治無明顛倒。其次應長期行作六事,以成就六度。(1)應長時供養三寶及父母師長,救濟貧苦。(2)應長時間學戒。(3)應長時修慈悲,忍受一切不饒益的事。(4)應長時修善。(5) 應長時離喧嘩,不散心雜話。(6)應長時親近諸佛及善知識,愛法樂法,聽法無厭。如此六事,從發菩提心,乃至成佛,皆應如此而行,是為自行六度,亦應如此教人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