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
爾時,世尊對尊者善現說:
善現是須菩提的譯名。須菩提出生時家中財寶突然空去,稍後又出現,所以叫善現。
「善現,汝於有情界中,
「善現,你對於有情眾生界中,
知幾有情懷增上慢,
知道那些有情心懷增上慢,未悟誤會已悟,未得誤會已得,未證誤會已證,並心懷嬌慢,
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
以增上慢心來記說分別自己的知見成?
汝於有情界中,知幾有情,
你對於有情衆生界中,知道那些有情,
離增上慢,記別所解?」
離增上慢心,如實記說分別自己的知見成就?」
爾時,尊者善現白佛言:「世尊!
爾時,尊者善現對佛說:「世尊!
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
我知道有情眾生界中,少部分有情,
離增上慢,記別所解。
無增上慢,如實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增上慢是修行途中很難突破的一種毛病。什麼叫做增上慢呢?增進向上,學而有所得,以難得能得,心喜而萌生我慢,若只得一分往往誇耀成二分、三分,甚至十分百分。
學佛的朋友,免不了都犯此毛病。當我們以增上慢心記別自己的境界後,增上所得境界也就跟著失去,胡裡胡塗還不知犯了戒。
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爲增上慢所執持故,記別所解。
世尊,我知道有情眾生界中,有無量無數不可說有情懷增上慢心,以增上慢心來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未悟說已悟,未得說已得,未證說已證。
世尊,我於一時,住阿練若大樹林中,
世尊,我一時住遠離處大樹林中,
時有衆多苾芻,亦於此林依近我住。
時有衆多比丘也在附近住。
我見彼諸苾芻於日後分展轉聚集,
我看見那些比丘於傍晚四時左右,
從四方來集會,
依有所得現觀,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
依有所得現觀境界,各別說種種佛法法相,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有所得是件好事,凡夫忙忙碌碌若都無所得,叫做白忙,學佛的人多年努力,若都無所得也是白忙,是故世尊勸我們精進,未悟應求悟,未證應求證,未得應得。問題是,無論世間或出世間一切成就,都是有爲法,是無常法,是苦法,是無我法,凡夫執以爲所得眞實,聲聞執以爲所得爲究竟,不見所得的殊勝了義,於是所得只是有爲法,是糞土。
現觀就是現前所觀境界。我們眼前所認知的事物都以自身的知見作衡量,譬如昨日我們以爲愛情是神聖,於是追求愛情,歌頌愛情;而今日我們知道愛情是淫欲的化身,令人墮入淫欲中,混身都淫穢,於是知所節制,轉化愛情爲慈悲心。又譬如昨日我們以爲適度反應情緒發脾氣,有調適身心的作用,於是往往墮入瞋恚中,痛苦不堪;而今日已知絲絲脾氣都如火花足以燒毀一切功德,於是學習忍辱,發慈悲心。
又譬如昨日我們以爲人生斷滅,於是耗盡生機;今日已知過了今日還有明日,明日又還有明日,過了今生還有來生,過了來生還有來生,於是知所精進,不敢放逸。我們隨時隨地都把自身現前的知見反應在現前的生活上,這叫做現觀,不是昨觀不是未來觀。有所得現觀,就是以他現前有所得的知見,敍述現前的所觀境界。
於中一類,由得蘊故,
於其中,有一類從觀五陰無常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蘊〕,聚集善惡業而顯現現象和作用,衆生於是迷失在現象作用中,被現象和作用所陰蓋。〔蘊〕又作陰,分析它的內容,有五種,叫做五陰,就是物質,感受,思想,行爲,意識。
五陰含蓋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物質現象叫做 “色陰”,感受物質世界叫做 “受陰”,反應感受的內容叫做 “想陰”,再經過思惟而產生身體行爲或語言行爲或意念行爲叫做 “行陰”,了別如是作用叫做 “識陰”。色陰是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四陰是心理世界統稱心識作用。五陰偏重於心識,世尊爲迷戀心識的衆生說五陰。這一類比丘從五陰道理中如實知宇宙人生實相,證入殊勝了義 諦相,心解脫慧解脫,而成阿羅漢,如善現比丘。未成阿羅漢者得五陰理,未悟勝義。
得蘊相故,
這一類衆生能分析歸納宇宙人生一切萬有,那一法屬於色陰,那一法屬於受陰,那一法屬於想陰,那一法屬於行陰,那一法屬於識陰,
得蘊起故,
這一類衆生已經知道,五陰現象是追逐五欲之樂,貪欲,瞋恚,愚癡,善事做做惡事也做做,聚集衆業,循惑業而發現,
得蘊盡故,
這一類衆生已經知道不令五陰相續的道理,離五欲之樂,斷五下分結,沒有自身,戒取,疑,貪欲,瞋恚,但還有少慢,有增上慢,
得蘊滅故,
這一類衆生已經知道,若斷除少慢,沒有增上慢,如實斷除貪欲,瞋恚,愚癡,能證得不生不滅,寂靜涅盤,
得蘊滅作證故,
這一類衆生已經知道五陰不相續的作證方法,首先要有正見,然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記別所解。
如法如理修行,得滅生因,得梵行清淨,得作證成阿羅漢,不再受業力支配。他們彼此敍述自己的心得見解。
如此一類,由得蘊故。
以上這一類,都是從五陰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入手去觀念,而有所得,卻都停留在有所得境界,不知道一切法無二,有所得現觀當體不離殊勝了義,不見勝義諦相,不能透徹無常,苦,空,非我,不如實知。
復有一類,由得處故,
另有一類從觀十二處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處〕,令心識產生作用並令生煩惱之處,即六根六境,合稱叫做十二處。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有情眾生身上,所以又叫做六內處。六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內處攀緣的外境,所以又叫做六外處。十二處裡頭的法處是心識世界,其他十一處是物質世界。十二處偏重於物理,世尊爲迷身迷唯物的衆生說十二處。這一類的比丘從十二處觀無常,觀苦,觀空,觀非我而悟入殊勝了義實相,證阿羅漢,未證阿羅漢的比丘則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復有一類得緣起故,
另有一類,從觀十二因緣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緣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種善因故得彼善果,不種生因不得彼老病死苦。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此中識緣名色而有宇宙人生;名色緣識而有行而有無明。識若不緣名色,則無宇宙人生;名色若不緣識則無身口意行,則無 “無明”,畢竟成佛。
此無故彼無,不是有一待緣而緣起,是執唯識而有十二因緣,識若不住,究竟解脫。一切衆生都執迷阿賴耶識爲我,是故,世尊爲一切眾生通說十二因緣。這一類的比丘觀十二因緣唯是識性,不住識,悟入勝義,證阿羅漢。未證阿羅漢的比丘則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見中阿含九十七經)
當知亦爾。
當知一如由得蘊故所說,得處相故,得處起故,得處盡故,得處滅故,得處滅作證故,記別所解。得緣起相故,得緣起起故,得緣起盡故,得緣起滅故,得緣起滅作證故,記別所解。
復有一類,由得食故,
另有一類,從觀四食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食〕,衆生因食而有命,非不食,食有四種,一飲食,長養色身;二觸食,長養覺受;三念食,長養憶念;四識食,以心識分別作用長義我執。飲食是身體的食物,飲食不是我,此理甚明確,如是當知觸食覺受不是我,此理也很明確;憶念思惟也只是一種食物,不是我,此理也很明確;心識了別作用,無論是六識,七識,八識,或說阿賴耶識,如來藏識都只是我的食物,不是我,識食不食,畢竟無我,證入涅槃。世尊爲迷心迷識的衆生說食,這一類比丘觀食無常,苦,空,非我,而證入殊勝了義,成阿羅漢。未成阿羅漢的比丘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得食相故,
這一類的比丘知道身心以四食而活,不食則死,
得食起故,
這一類比丘知道爲什麼衆生有種種不同的識食,同樣是心識,有的 聰明,有的愚痴,都是循惑業而發現,
得食盡故,
這一類比丘知道,若沒有身見,不會貪愛種種食,不會忌諱風水,不會疑佛,若斷貪欲,瞋恚,少慢未除,可以不來人間,
得食滅故,
這一類比丘知道,若貪欲,瞋恚,愚痴三毒斷盡,識食也不食,寂靜涅槃,永滅一切食,
得食滅作證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要斷除四種食,唯有從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法如理,
記別所解。
修行,得滅生因,得梵行清淨,得作證成阿羅漢,不再受後有,他們彼此敍述自己的心得見解。
復有一類,由得諦故,
另有一類,從觀四諦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諦〕,實相,從四個方向可悟入實相,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
宇宙人生一切萬有生滅無常,是苦諦,最容易警惕我們,從苦況中悟見實相。
貪欲,瞋恚,愚痴,令我們顛倒,積聚衆業,循業發現宇宙人生,是集諦,集諦以苦爲樂,苦中作樂,更招苦,若一念廻心向善,很容易從貪欲,瞋恚,愚痴現象上悟入實相。
斷除貪欲,瞋恚,愚痴,空是滅諦,離欲則生明,唯有離欲不善能悟入實相,滅盡貪欲瞋恚愚痴,寂靜涅槃。
斷除貪欲、瞋恚、愚痴要有方法,“非我” 是道諦,不二法門不共外道,從佛法悟入實相。
四諦遍通一切法,世尊爲一切衆生通說四諦,凡是解脫者,不論他從那一法入門,都是悟實相而成就。還未成就的,其中有一類,依有所得現觀境界,記說分別自己對四諦的見解。
得諦相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四諦的義趣,諸行無常,是苦諦;有受皆是苦 是集諦;寂靜涅槃,第一義空是滅諦;諸法無我是道諦。
得諦遍知故,
這一類比丘遍知有受皆苦,苦就是苦,樂也是苦,不苦不樂一樣是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八苦固然是苦,初禪滅聲剌是苦,二禪滅覺觀得喜也是苦,三禪滅喜剌得樂也是苦,四禪滅出入息無妄念也是苦,入空定滅色想也是苦,入識定滅空剌也是苦,入無所有處定滅識剌也是苦,入非想非非想定滅無所有處剌也是苦,入滅盡定仍然是苦,有受必循業受報,發現他生存的空間。遍知世尊說無常就是別無眞常;說苦就眞是苦,說空就畢竟空,說非我就別無眞我。
得諦永斷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無上止息,殊勝止息,永斷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痴,畢竟清淨,寂滅涅槃。
得諦作證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永斷三毒證入寂靜涅槃,不二法門是從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等八正道,如法如理修行,得滅生因,得梵行清淨,得作證成阿羅漢,得不再受業力支配,究竟苦邊。
得諦修習故,記別所解。
他們依四諦義趣,精進修行,
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復有一類,由得界故,
另有一類,從觀界無常,苦,空,非我, 而有所得,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界〕,類別,物以類聚,宇宙萬物可歸納爲十八界,而十八界的原素是六界,仔細分析只是 一法界。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界就是 地水火風空識。遍法界一味,循業發現,那裡有十八界,有六界。
世尊普遍爲一切眾生說界,觀界無常,苦,空,非我,令證入殊勝了義,成就阿羅漢果。未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得界相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十八界各別有他的自相,雖然彼此不錯亂,卻是刹那剎那變滅,生活著斯有何樂!
得界種種性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十八界自相也各有其自性作用,當我們眼睛看見美色,眼睛是看的工具,美色是被看的對象,
眼識產生看見的功能,意識同時了別所見是美色。當我們耳朶聽聞音樂,耳朵是聽的工具,音樂是被聽的對象,耳識產生聽的功能,意識同時了知所聽是音樂。如是其他各界種種自性功能,令宇宙人生多彩多姿,以苦爲樂,迷不知返。於是他知道收攝六根心門,使不放逸,利用界種種性來修行。
得界非一性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物以類聚,共相共性爲一界,共相共性中又有差別性,非一性。譬如意識界,因爲衆生都有意識,意識是衆生共相共性,所以意識爲一界,但意識界中,我笨你聰明,我惡你善,共性中非一性。非一性又以類相聚,善行與一切善行共鳴,惡行與一切惡行共鳴,聰明與一切聰明共鳴,愚痴與一切愚痴共鳴。
我們要離苦得樂,解脫煩惱,若行惡行,與一切惡行共鳴,適得其反,非得離欲離諸不善不可,更應積極,行善行與一切善行共鳴,親近善知識才有助緣,相互提攜,共登無爲菩提殿,證無上正等正覺。
而如是界非一性是衆生各別所造貪瞋痴煩惱業不同,循業所發現。
得界滅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一切種種界,無常,苦,循業發現,貪欲瞋恚愚痴三毒斷盡,畢竟清淨,寂滅涅槃。
得界滅作證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永斷貪瞋痴,寂靜涅槃,不二法門當從正見入手去學,然後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記別所解。
正方便,正念,正定,如法如理修行,得滅生因,得梵行清淨,得作證成阿羅漢,不再受後有。他們彼此敍述自己的心得見解。
復有一類,由得念住故,
另有一類,從觀四念住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說自己所知見解。
四念住,又叫四念處。一切心識活動,可以歸納入四個範圍,以便收攝,制之一處,所以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心識隨時都在亂想,不在貪欲中,便在瞋恚中,不定以致沒有智慧,修行起步,首先要約束心識,但心識不是我,不聽我支配,四念處便是收攝它的法寶。
一・身念處,一切衆生都非常貪戀身體,以身體爲我,心識隨時隨地都在身上打轉,如氣色好不好?美不美?舒不舒服?細滑不細滑?別人喜不喜歡我?於是也很注意他人氣色好不好,美不美?若見美則貪愛,若見不美則瞋恚,惡業便也隨時隨地製造出來。我們當知,身體是貪吃飲食才有,身體不是我身,觀身體無常不淨,苦,空,非我,而悟入勝義不動身。
二・受念處,既然迷戀身體,爲了滿足身體的欲望,心識自然也都在感受上打轉,要它樂受不要它苦受,若樂受則貪愛,若苦受則瞋恚,惡業便也隨時隨地製造出來。我們當知覺受以觸覺外境而有,不觸則無受,觀諸受無常,苦,空,非我,而悟入勝義不動心。
三・心念處,心識如是攀緣身體,感受,以爲心識是我。當知心識不是我,沒有身體,沒有外境時,就沒有心識活動,若沒有心識活動,我豈非死掉?觀心識無常,苦,空,非我,而悟入勝義不動心。
四・法念處,外在物質世界及內在心理世界都是法念處,是身心活動的空間,仔細分析,外在物質世界實際上也是內在心理世界的一部分,唯是識性所現,心識若都不活動,豈有外在物質世界?而心理世界以憶念爲食,若不憶念豈有心理世界?唯是識性所現是循業所發現,當觀諸法無常,苦,空,非我,而悟入勝義不動心。
世尊爲一切衆生說四念處,這一類比丘觀四念處而證得阿羅漢?其他未證阿羅漢的比丘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得念住相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觀四念住行相︰內身觀,外身觀,内外身觀,觀身不淨。內觀受,外觀受,內外觀受,觀有受皆苦。內心觀,外心觀,內外心觀,觀心無常。內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觀法無我。
得念住能治所治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觀四念住對治煩惱:一・身念處,內自觀身,外觀身,膨脹臭穢不淨,內外身觀,自身與彼無異,除去淫欲無有愁憂。二・受念處,內自觀受,外觀受,哀號苦痛內外觀受,自身與彼無異,除去惡不善行無有愁憂。三・心念處,內自觀心,外觀心,內外觀心,心意止除去亂念無有愁憂。四・法念處,內自觀法,外觀法,內外觀法無我而自娛樂,除去貪欲,瞋恚,愚痴,無有愁憂。
得念住修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依四念住修止修觀修禪。依身念處修安般,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也知息長,出息短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若息從心出也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也知從心入,觀出入息而自娛樂。
依受念處,得樂受時即自覺知我得樂受,得苦受時即自覺知我得苦受,得不苦不樂受時即自覺知我得不苦不樂受,了了分明,觀受而自娛樂。
依心念處,有愛欲心便自覺知有愛欲心,無愛欲心也自覺知無愛欲心,有瞋恚便自覺知有瞋恚心,無瞋恚心亦自覺無瞋恚心,有愚痴心便自覺知有愚痴心,無愚痴心便自覺知無愚痴心,有慈悲心便自覺知有慈悲心,有喜心便自覺知有喜心,有護衆心便自覺知有護衆心,有定心便自覺知有定心,有散亂心便自覺知有散亂心,如是了了分明而自娛樂。
依法念處,除惡不善法,有覺有觀,有喜念,樂於初禪而自娛樂。若有覺有觀,內發歡喜專其一意,成無覺無觀,念猗喜安,遊二禪。遊於三禪,遊四禪而自娛樂。
得念住未生令生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依四念住而修行,若心散亂不在四念處中,即令生四念住。
得念住,生已堅住不忘,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依四念住而修行,令生已即堅住止於四念處而自娛樂,
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
如是修行,加倍努力更增廣定慧 他們彼此敍述自己的心得見解。
如有一類,得念住故。
如同前面所述,有一類得四念住,未成阿羅漢,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復有一類,得正斷故,
另有一類,得四正斷,已生惡不善法能令斷,未生不善法能令不生,未生善法能令速生,
得神足故,
已生善法堅住不忘令增益修習。而證得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等四神足。自身中起變化心,心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缺,
他作如是觀察: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色所造,此身另化彼身,此身異於彼身,彼身也異於此身,雖然二者不同,是從此身起心念變化,變化彼身,彼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支節無缺。譬如有人從鞘中拔刀,鞘異於刀,刀也異於鞘,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爲繩,不是麻異於繩,繩異於麻,而繩從麻出。又如有人從籠中捉出蛇,籠不是蛇,蛇不是籠,而蛇從籠中捉出。又如有人從箱中取出衣服,箱不是衣服,衣服不是箱,而衣服從箱中取出。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神足勝法。爲什麼呢?斯由精進,念不錯亂。
比丘又作是觀︰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從化而有,此身亦異,彼身亦異,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延續至化身中,譬如玉石寶珠,若以赤線貫穿成串,有眼目的人把它放在掌上觀賞,知道赤線依珠,從珠至珠。比丘觀心,此心依此身住,延至彼化身中也是如此。此是比丘第二神足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閒居之所得也。
比丘變化一身爲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爲一身。身能飛行,石壁無礙,遊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烟焰或出大水,伸手捫摩月亮太陽,身高可至梵天,隨意自在譬如陶師善調和泥,自由造作種種陶器,又如巧匠善能雕刻木石,隨心所欲。此是第三神足勝法。
比丘以心定,清淨無穢,柔軟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證他心智,證宿命智。
得諸根故,
得五根:一信根,於佛法僧起淨信心。二精進根,知四正勤。三念根得四念住。四定根,四禪具足住。五慧根,知四諦。
得諸力故,
得五力:一信力,於佛法僧戒得四不壞信之力。二精進力,精勤不懈。三念力,修四念處之力。四定力,遊於四禪而自娛樂。
得覺支故,
五慧力。得七覺支:一念覺支,知四念處。二擇法覺支,是非分明,善於選擇法門對治煩惱,如以慈心對治瞋恚,以隨喜心對治嫉妒心,以護衆心消除傲慢心,以不淨觀對治淫心,以觀息出入對治散亂心,以可欣可喜心對治沈默消極心,以厭離心對治亢揚調戲心,悲傷時不修止不修觀,可禮佛,唱佛號,昏沉時以經行對治,貧窮以布施對治,生病以布施持戒慈心對治,放逸以觀死觀地獄觀畜生對治,如是種種。
三精進覺支,知四正勤。四喜覺支,善用隨喜功德,穩定情緒。五輕安覺支,少欲知足,捨物質貪欲,樂賢聖法喜,常保身心輕安。六定覺支,四禪,未證應證,未得應得。七捨覺支,惡不善法應捨,善法也是有爲法,也應捨,捨則見勝義,要能捨。七覺支是七種修行工具,如文書工具,寫字時當用筆就用筆,當用紙就用紙,當用擦子就用擦子,當用印章就用印章,當用墨就用墨,工具若不具足,用時方恨少。
當知亦爾。
得正斷故,得神足故,得諸根故,得諸力故,得覺支故,當知廣說 如有一類得念住故一樣,未成阿羅漢者都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
復有一類,得八支聖道故,
另有一類,從觀八正道無常,苦,空,非我而有所得,記別所知見解。
八支聖道,八種成就賢聖的道路,古仙人跡。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方便,七正念,八正定。八正道有次第,首先當得正見,得正見已,知所得實際上並無所得,悟入殊勝了義,能證阿羅漢果,若未悟入勝義,不可說已得正見,若未得正見,其餘八正道都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八支聖道遍通一切佛法,偏離八正道就不是佛法。八正道也就是一實相法印,世尊爲一切衆生說八正道。
得八支聖道相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知道八正道義趣,一正見,當從一切法觀無常,苦,空,非我,正觀殊勝了義實相。二正思惟,不思貪欲,不思瞋恚,不思愚痴。三正語,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若有說法,不勝他,不伏他,若有勸勉不令難堪。四正業,離殺盜淫妄諸惡業。五正命,正當活命,不以非法活命,在家應有正當職業,出家應如法求衣服,飲食 臥具,湯藥,非不如法。六正方便,一切佛法建立在梵行清淨上,離戒沒有方便法門,增長貪欲,瞋恚,愚痴的法門是邪法,正方便不是爲求目的不擇手段,慎思!七正念, 即四念處。八正定,無上殊勝止息,貪欲,瞋恚,愚痴斷,沾染三毒的止觀法門都是邪定,是故,沒有不修梵行而得成就的菩薩。
得八支聖道能治所治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夠運用八正道來對治修行上的障碍,如以正見揀擇佛法之眞偽,以正思惟觀察難知難解的義趣,以正語來闡述佛法,以正業來衡量自己的行爲,以正命來處理生活問題,以正方便來自度度他,以正念來安住身心,以正定增長慧命。
得八支聖道修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依八正道修行,一切正信佛法,無論大小乘,如法修行都是八正道修。
得八支聖道未生令生故,
這一類比丘已經能應用八正道,若心散亂,令生正念,
得八支聖道生已,堅住不忘,
若已正念正定,令堅住不忘失,
倍修增廣故,記別所解。
如是修行,加倍努力更增廣定慧。
他們彼此敘述自己的心得見解。
以上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共三十七品。是證無上菩提的資糧,所以又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是通達無爲殿的道路,所以又叫做三十七道品。
五陰,十二處,十二因緣,四食,四諦,十八界,三十七道品,都是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的共法,其中任何一法都可觀無常,苦,空,非我,而悟入殊勝了義實相,一法不悟,用二法,二法不悟用三法,乃至遍學一切法,不悟則停留在有所得現觀境界,不悟的原因是資糧不足,不是諸法不善,不是人差。
世尊,我見彼已,便作是念:
世尊,我看見他們討論後,心裡便這樣想:
『此諸長老,依有所得現觀,
『這些長老比丘,依有所得現前所觀境界,
各說種種相法,記別所解,
各說種種佛法法相,記說分別自己所知見解,
當知彼諸長老,一切皆懷增上慢,
就知道他們的毛病,都心懷增上慢,
爲增上慢所執持故,
恃懂而驕,或甚至僅一知半解,即自鳴得意,未悟說悟,未得說得,未證說證,
於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
於殊勝了義實相遍一切法一味相,
不能解了。』是故,世尊,
不能領悟了知。』是故,世尊,很奇特,
甚奇,乃至世尊善說,謂世尊言:
乃至世算善說法味,就是世尊所說:
『勝義諦相,微細,最微細,
『殊勝了義實相,離言微細,最微細,
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
非尋思所及,甚深最甚深,超過諸法一異,
遍一切一味相。』
性相,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法一味相。
世尊!此聖教中修行苾芻,
世尊,在佛教中,捨家出家修行的比丘,
於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
於殊勝了義實相,遍一切一味相,
尙難通達,况諸外道。」
尚難通達領悟,何况其他一切宗教信徒。」
爾時世尊告尊者善現曰:「如是如是,
爾時,世尊對善現說:「如是,如是,
善現,我於微細最微細,甚深,
善現,我於一切法無二微細最微細,
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
離言說甚深最甚深,非尋思所及難通達最難通達,遍一切一味相,
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現正等覺,
殊勝了義實相現證無上正等正覺,
現等覺已,爲他宣說,
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已,
爲其他一切眾生宣說勝義微細,
顯示開解,施設照了。何以故?
顯示離言法性甚深,建立有爲無爲法令觀照通達。現證無上正等正覺已,
善現,我已顯示於一切蘊中,
何以故?善現,我說五陰,便已顯示在一切五陰相中,
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清淨所緣,是殊勝了義實相。
我已顯示於一切處,緣起,
我已顯示在一切十二處法中,十二因緣法中,四食法中,
食,諦,界,念住,正斷,
四諦法中,十八界法中,四念處法中,四正勤法中,四神足法中,
神足,根,力,覺支,道支中,
中,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法中,
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觀如是一切法無常,苦,空,非我,即是清淨所緣,是殊勝了義實相。
清淨所緣是什麼呢?無雜染相是清淨相,一切有爲法行相皆是雜染相,並非境界清淨就是清淨相,因爲旣然稱爲境界就是有爲法,有爲法就是雜染相。
這麼說,清淨相在那兒?一切法無二,於雜染相中不雜染,當體即是清淨相。陰,處,緣起,乃至八正道都是有爲法,都是雜染相,若觀其共相,無常、苦、空、非我,所緣清淨就是勝義實相。
此清淨所緣,於一切蘊中,
這清淨所緣,於一切五陰中,
是一味相,沒有差異相。
是一味相,無別異相。一切五陰相就是宇宙萬有,千差萬別,
在這千差萬別中,清淨所緣勝義諦是一味相,一味相無相所以沒有差別相,一味相若有相,就是有爲法,便有差別相,既是差別相,便不是清淨所緣勝義實相。
如於蘊中,如是於一切處中,
如同五陰中顯示一味相的道理,如是於一切十二處中,
乃至一切道支中,
一切緣起中,一切食中,乃至一切八道支中,
是一味相,無別異相。
清淨所緣勝義諦是一味相,沒有別異相。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
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法一味相。
善現,修觀行苾芻,
善現,修行的比丘,觀察一切法行相,
通達一蘊眞如勝義法無我性已,
如果通達了一陰,如實知殊勝了義實相沒有主宰性,無相無不相後,
更不尋求各別餘蘊,
就不必再尋求其他四陰,各別觀察彼殊勝了義實相,
諸處,緣起,食,諦,界,
也不必再尋求一切十二處,十二因緣,四食,四諦,十八界,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 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覺支,道支,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各別觀察彼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唯即隨此眞如勝義無二智爲依止,
唯即此眞如勝義,隨順此勝義無二之智爲依止,
故於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諦,
就於遍一切法一味相勝義諦,修止修觀,審慎觀察趣證。
審察趣證。
因爲貪瞋痴三毒未斷,於修觀中,隨時隨地都會執著行相,所以要一一遣除,審察趣證。
眞如就是如眞,就是如實知。眞是眞相,一切萬有的眞相。如是如一切萬有的差別相。眞如的義趣是:一切萬有的眞相正如一切萬有的差別相顯現在差別現象上,離一切萬有差別相,別無眞實相。眞如是勝義的正名,勝義形容眞如殊勝了義。
爲什麼眞如是殊勝了義呢?法無我性。法無我性說明了眞如的殊勝了義。有我就有主宰性格,就有個性,要與他不同,要支配其他,法法如此,一切萬法爭奇鬥艷,千差萬別,眞如若有我性,就只是一切萬法中的一法,不可形容爲勝義,而今,眞如無我性,隨順一切萬法依其個性各現自相自得其樂,,所以,所謂眞如,一切萬有眞相如其一切萬有差別相。一切法無二,離一切差別相沒有眞如勝義。殊勝了義實相遍一切一味相,從一陰中所觀勝義實相,再從另一陰所觀勝義實相,再另觀其他十二處,乃至八正道所觀勝義實相,是一味相,沒有別異相。如果已經從一陰中悟入勝義諦,就唯此所悟審察趣證。
眞如,勝義,法無我性,三種名相同是無爲法異名,就其體,相,用而說。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是故,善現,由以上所說的道理,應當知道,殊勝了義實相是遍一切一味相。
善現,如彼諸蘊展轉異相,
著現,如同一切五陰相,色陰相不是受陰相,受陰相不是想陰相,展轉異想,
如彼諸處,緣起,食,諦,界,
又如一切十二處,十二因緣,四食,四諦,十八界
念住,正斷,神足,根,力,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覺支,道支,展轉異。
每一法都有它的自相分界,此法不是彼法,彼此展轉異相。若如同一切法異相,
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
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是則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也一樣異相的話,那麼,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亦應有因,從因所生,
也應當有原因,從因緣而生,一切萬物千差萬別,是有原因,此有故彼有,循業而顯現,
若從因生,應是有爲,
勝義實相既然也是有異相,也應有因從因而生,若從因而生,應當是有爲法,
若是有爲,應非勝義,
若是有爲法,應當不是殊勝了義實相,若不是殊勝了義實相,應更從他陰,
若非勝義,應更尋求餘勝義諦。
尋求無爲勝義實相。或從其他一切法尋求勝義。
善現,由此眞如勝義法無我性,
善現,由於此眞如勝義法無我性,不是有因
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爲,
不是因緣所生,也不是有爲法,
是勝義諦,得此勝義,
是殊勝了義實相,得此殊勝了義實相,更不尋求其餘勝義,
更不尋求餘勝義諦。
即此勝義實相,遍一切法一味相。
唯有常常時,恆恆時,如來出世,
唯有常常時,唯有恆恆時,如來出現於世間,
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
或不出現於世間,宇宙萬法離言法性便安然顯現在諸法現象上,周遍一切法界安住不動。
常常時,生而不滅叫常,但世間無常,生生滅滅,生滅不已,叫做常常時。
恆恆時,永久叫恆,但世間無恆,宇宙輪轉不休,生住異滅,叫做恆恆時。常常時,恆恆時,是說宇宙現象生滅不已,如波浪,浪起浪滅,一波又一波,世間也如此,一劫又一劫,人類文明也一期一期。
於此中,有時候如來出現於世間,有時候如來不出現於世間,但不論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當我們還能感受宇宙萬有時,宇宙萬有離言法性便顯現在一切萬有現象上,周遍一切重重無盡的法界,一切萬有生生滅滅,唯有離言法性,殊勝了義實相安住不動。
經文「唯有常常時,恆恆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與世尊最初初轉法輪說阿含經時,有同義之經文:「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見雜阿含經二九六經)又說:「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可資證明世尊於最初說法時,便已顯示眞如勝義法無我性於陰處界,乃至八正道中。
是故善現,由此道理,
是故,善現,由此番道理,
當知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相。
當知勝義實相一切一味相。
善現,譬如種種非一品類,異相色中,
善現,譬如種種不同類,茶杯,桌子,筆,紙,衣服,山,水,草木,截然不同形相的物質中,
虛空無相,無分別,
虛空無相,沒有一山虛空,一草虛空之差異相,山與草有大小,
無變異,遍一切一味相。
虛空無大小無分別,山草生滅 變去,虛空無生滅變異,遍一切一味相。
如是異性,異相一切法中,
如是不同自性不同自相的一切法中,如陰界處,乃至八正道中,
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亦爾。」
勝義諦遍一切一味相,當知也是如此。」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爾時世尊爲了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
陰,處,緣起,食,諦,界,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眞如勝義法無我性,遍一切一味相,
勝義諸佛說無異
無論從那一法,所悟殊勝了義,一切諸佛都說無異,
若有於中異分別
若有人於中分別大小差異,
彼定愚癡依上慢
他一定是愚癡無智慧,
依增上慢心停留在有所得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