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恩博士
金恩博士

金恩博士


Bg j80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是近代的人權鬥士,他的演講與著作,激發了整個世代的道德良知與對正義公平的關心;他的勇氣與無私奉獻,帶領美國的生活走進重大的改變。他汲汲營營於民權運動十三年,他的個人領導魅力,啟發了美國甚至全球無數的男女老幼;他對民權的理念,彰顯了人類的價值。


  他引領大眾勇敢面對不公平的壓迫,帶給黑人與貧窮的人們希望與尊嚴的前景。他的非暴力行動哲學,以及他的理性與非毀滅性的社會改變策略,喚醒了社會的關注,照亮了許多陰暗的角落。他的智慧、他的言論、他的行動、他的主張以及他的夢想,共同為美國生活模式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金恩推展民權運動使他遭受過無數次的辱罵、恐嚇,他一生曾十四次被監禁、三次入獄、三次被行刺,但他從未動搖,從未放棄過為正義,平等、自由而奔走吶喊的行動。

Bg j81

  1929年1月25日,馬丁・路德・金恩出生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一個黑人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名牧師,服務於埃比尼亞澤洗禮堂,母親為一名教師。他們家離父親佈道的教堂不遠,小馬丁・路德・金恩從慈祥的父親身上,學到對他影響深遠的一個重要觀念,那就是——對世界上任何人皆要抱持一份尊重。從小在黑人區長大的他,親身目睹了不少種族隔離政策下的不公不義,也因此深感到人格和尊嚴的重要,和身為一個黑人所應具有的覺醒。


  當時在大城市裡,黑人被禁止進入專為白人所設的學校、戲院、餐館、公園等場所,甚至連飲水機,都分為白人用與有色人種用兩種。而白人仇視、毆打有色人種的消息也時有所聞。這種把人種分優劣,歧視且壓迫有色人種的行徑,深深地刺痛了馬丁幼小的心靈。


  一次,父親帶小馬丁去買鞋,鞋店的店員竟帶他們到後門去,讓他們在後門挑選。這種不平等的待遇讓金恩父子非常氣憤,他們離開了鞋店,沒有買鞋。他的母親試圖開導他,也試圖讓他了解什麼是歧視和偏見。母親告訴他說:儘管他們不再是奴隸了,但是在許多方面他們還沒有真正享受到自由。小馬丁喜歡打籃球和摔角,也喜歡讀書,特別是一些黑人歷史上傑出人物的傳記,他從閱讀中了解到他們是怎樣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


  小馬丁的玩伴、也是他童年最好的朋友是個白人孩子,他們朝夕相處、無話不談。可當到了就學的年齡時,這對好朋友發現雖然兩人的家離得非常近,理應屬於同一個學區,但卻無法進入同一個學校就讀。馬丁的好朋友上的是一所只收白人孩子的學校,而馬丁則只能進入一所為專收有色人種的小學。從上學的第一天開始,小馬丁就瞭解到,他與他的朋友,可能要因為彼此膚色不同,而被迫漸行漸遠了。

  馬丁的牧師父親致力於消除這種種族隔閡的社會情勢。他相信美國黑人同胞應該透過體制內的管道,也就是選舉來表達他們的不滿與訴求。然而當馬丁長大後卻發現,並非每個人都認同這種看法,各種積極改變現狀的想法百家爭鳴,而各種方法的優劣,馬丁從幼年時期就已開始比較與思考。


  做牧師的父親,對馬丁影響很大。從父親在教會的佈道中,馬丁學會了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詞彙來吸引聽眾的技巧。天賦和外界的薰陶,使馬丁很快就在使用語言方面運用自如了。中學時,馬丁就曾贏得了演講比賽的第一名。

Bg j82

馬丁在五歲的時候就進入小學就讀,但是因為當時的規定是需足齡六歲才能入學,因此他被迫暫時離開學校,直到六歲才重新進入大衛霍華小學。

  學生時期的他學業表現優異,中學時的亮眼表現,更使他在十五歲時直接跳級,進入真爾豪斯學院就讀,而沒有正式完成高中學業。1948年,他取得了社會學士的學位,自莫爾豪斯學院畢業之後,則進入了克隆澤神學院,同時一邊也在賓州大學進修。他在畢業的時候,被選為畢業生代表,獲得上台發表畢業演說的殊榮。傑出學生的光芒在他求學時期持續閃耀,從未黯淡,他也一路由學士、碩士步步高升,最後在1955年取得了波士頓大學神學博士的學位。


  馬丁在大學時代時,就已立志要像父親一樣當一名成功的牧師。十九歲的時候,他進入埃比尼澤浸禮會當助理牧師,不久之後便與克萊塔・史考特小姐結婚。克萊塔對種族隔離制度也深惡痛絕,她和馬丁一樣夢想著: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將是平等的。在完成博士學業後,他進入阿拉巴馬州德克斯特大街浸禮會教堂,成為一位正式的牧師。牧師的角色,在於傳播神的福音,堅定信眾的信仰,馬丁內心深信,上帝要他宣揚的,不只有基督教的教義,還有人人生而平等的信念。

  當馬丁在賓西法尼亞州的克隆澤神學院就讀時,他閱讀了很多有關印度聖雄甘地的報導,了解到甘地透過「非暴力革命」、「不合作運動」等行動,帶領印度民眾群起反對英國政府的殖民統治,後來成功地將印度民眾從英國的高壓統治下解放出來。甘地曾對群眾們說過的一句話,更讓馬丁留下深刻的印象:「準備好為取得獨立而犧牲自己的生命,但絕不可以為取得獨立而進行殺戮,不管受到如何粗暴的對待。」


  馬丁同時也受到亨利・大衛・梭羅著作的鼓舞,尤其是他的名著〈公民不服從論〉。書中揭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果人人都能按良心行事,而不要遵守那些不公不義的法律條文,這些人的一心一意就能凝聚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實現非暴力革命。他深知,若要改變日趨惡化的種族歧視現象,需要透過政府管道以外的抗爭,才有可能將飽受壓迫的黑人同胞,盡量早從這個積習已久的惡性循環中解放出來。


  他是一位典型的和平主義者,在參考了甘地的思想與基督教教義之後,他提出他的「非暴力抗爭的模式」,強調在爭取黑人自由平等權利的這條道路上,不應該訴諸不正當的手段,不能讓「創造性的抗議,墮落成毀滅性的暴力行為」,必須要有「以精神力量對付武力」的理想道德境界。這裡的精神力量在他看來,就是要以基督教教義中的「博愛」、「仁慈」,來開導、教育世人,教導他們不要把人種間的差異,發展為敵我間的關係,而應該以廣闊的心胸來接納這世間的多樣性。


  馬丁認為,在印度那種艱困的情勢下,都能以理性的行動與態度來取得勝利,何況是在民主的美國呢?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證實,以非暴力為原則,在美國以和平的方式來領導民權運動。

Bg j83

蒙哥馬利市是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首府,就像州內的大部分城市一樣。

  當時蒙哥馬利市的市內交通,按照當地法律,實行所謂「分離且平等」的原則。連公共汽車上的座位也顯出種族隔離政策的無所不在:巴士的前半部是白人的專屬座位,後半部是黑人的;但由於當時白人普遍都擁有自用車,因此,屬於白人的區域常常有空位。所以有一個折衷的規定,就是在巴士的「白人區」的後面,形成了一個「灰色地帶」。當那個地方空著,黑人有權可以坐下,但是如果有白人上車沒有位子坐,那麼坐在灰色地帶的黑人就必須讓出座位給白人。


  1955年12月1日,一個名叫羅莎・帕克的黑人女士,剛結束了一天的工作,疲憊不堪地搭上公車,準備回家。這一天,她實在太累了,長時間的工作加上原本就欠安的身體狀況,讓她連走路都有點搖搖晃晃,現在的她非常需要坐下來休息。整部公車上只剩下灰色地帶還有一個空位,而空位旁靠窗坐著一位她的黑人同胞,喜出望外的她趕忙坐上那個位子,打算好好地打個小盹。


  然而過了一會兒,巴士停靠在鬧區的一站,一群白人蜂湧而上,填滿了白人區的所有位子,僅剩下一位白人乘客沒有位子坐,於是公車司機便扯著嗓門,要求坐在灰色地區的黑人讓出位子來。當司機沒好氣地喊了第二遍後,羅莎旁邊的那位黑人乘客便站起來,走到黑人區裡站著,但羅莎因為真的很需要休息,便只是把腳移開,讓她的黑人同胞過去後,就坐進那位黑人乘客原本坐的位子,而沒有讓出整個灰色地帶。


  這時公車司機注意到了羅莎不尋常的舉動,便厲聲要求羅莎離開灰色地帶。羅莎說:「這位先生既然已經有位子坐了,為什麼我還需要起來呢?司機先生,您行行好,我身體不舒服,真的需要有地方坐著。然而司機不為所動,只是警告羅莎說:「妳再不站起來,我就要叫警察來逮捕妳了!」


  羅莎不甘示弱,回答道:「你要叫就叫吧!我已經讓出位子來了!」於是司機二話不說,便下車去向巡邏的員警報案。警察將羅莎帶下車,簡單地進行了偵訊,便將她以「佔用白人專用座位」的罪名拘捕起訴;最後羅莎被求處監禁十四天或罰款十四美元的刑責。

  羅莎・帕克女士平時在社區裡,就是個急公好義、古道熱腸的好鄰居,在地方上很受人尊敬。當她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所有認識她的人都為她打抱不平,而這件事情也一傳十、十傳百,不滿的情緒漸漸在整個蒙哥馬利市延燒開來。


  這件事情傳到了金恩博士的耳裡,他馬上意識到:黑人爭取自己的尊嚴和自由的一天,已經歷史性地來到了。此時只有二十六歲的年輕牧師金恩,當下聯合了一些重要的黑人宗教團體,組織了「蒙哥馬利改進協會」,帶領蒙哥馬利市的五萬五千名黑人,開始了為期三百八十一天的公車罷乘運動。他們動員所有的黑人居民一起來抵制該市的巴士公司,以步行和自己駕車的方式來取代搭乘公車。


  因為金恩的領導與全國各地黑人的團結和聲援,美國最高法院最後於1956年,作出「在公共汽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即為違反憲法」的判決,撤銷大眾運輸工具上的種族分區辦法。這是美國南部黑人第一次以自己的力量取得勝利,整個過程和平而理性,從而揭開了持續十餘年的民權運動的序幕,也使金恩博士一躍成為民權運動的領袖。金恩博士透過這次成功的抵制行動表明:非暴力的群眾抗爭,也能夠有效改變現狀,而非只是空想。

Bg j84

  有感於黑人地位仍居弱勢,金恩博士並沒有對此次的成功表示絲毫的自滿,他知道,這只是個起點。他聯合了六十位黑人牧師,以亞特蘭大為基地,組成了「南部基督教領袖聯合會」,金恩博士在眾人的擁戴下,成為該會的主席。從此,他所凝聚的民權運動力量更強了。為了實現公平正義的未來,他汲汲奔走於美國南、北各大城市,不分種族,四處號召所有有志一同的人士。


  1960年2月,北卡羅萊納州的格林斯博羅市,發生了四名黑人大學生被一家餐館因種族因素,而拒之門外的事件。「南部基督教領袖聯合會」便組織南部各大城市的黑人,進行了大規模的靜坐示威活動,同時也呼籲所有贊成化解種族界線的人,一同抵制那些採行種族隔離的餐館或商店。金恩博士的行動很快就獲得了成效,接下來的一年之間,全國大大小小的餐廳與商店紛紛解除不招待有色人種的規定。


  1963年8月28日,為了紀念奴隸解放宣言一百週年,以及使全世界關注美國種族隔離的問題,金恩會同其他民權運動領袖組織,發起了由二十萬黑人和白人反種族主義者所共同進行的「進軍華盛頓」。當遊行隊伍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前的廣場上時,他發表他那篇被奉為經 典的演說 ——「我有一個夢想」。


  面對數以萬計的群眾,他一字一句 慷慨激昂地鋪陳出他的信念與遠景:…… 我們堅信,這個真理是不證自明的 —— 人生而平等……。」他用不可顛撲的事實,痛斥了種族歧視的觀念。


  這篇精采的演說,獲得全國甚至全世界的迴響,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終於促使國會於1964年通過了民權法案,正式授權聯邦政府,取消食衣住行任何方面的種族隔離,也宣佈在 公營設備方面和就業方面的種族歧視,是違憲且需要被禁止的。因為促成這部人權法的通過,金恩博士得到世界上和平工作者的最高榮譽——諾貝爾和平獎。

  民權運動的狂潮襲來,原本飽受壓迫的黑人,如今個個抖擻精神,以和平的行動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1965年,阿拉巴馬州塞爾馬地區,已屆投票年齡的黑人,只有五分之一獲得了投票權,而且有投票權的黑人還要受到很多不平等限制的刁難。例如每月只排出兩天給黑人們登記投票,到時卻安排警察在街上毆打他們,讓他們無法投票,有時還要求他們答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例如:一塊肥皂可以搓出多少泡沫?


  同年3月7日,塞爾馬的黑人不滿政府無理剝奪他們的投票權,決定遊行到阿拉巴馬州首府蒙哥馬利市,但途中經過埃蒙德佩圖斯橋時,卻遭到大批警察施放催淚彈,並以警棍毆打,結果造成一百多人輕重傷的「埃盟德佩圖斯橋慘劇」。兩個星期後,金恩博士到了塞爾馬地區,親自帶領數百人,以步行的方式,成功遊行到蒙哥馬利市抗議。這次的活動也因為他的大聲呼喊,加速國會通過新選舉法的修正案,為黑人贏得了公民選舉權,也迫使美國南部白人政客正視黑人的投票權。

Bg j85

金恩博士為爭取有色人種的平等而奔走,由於他的盡心盡力,為這個充滿歧視不公的社會,帶進一道曙光。

  但是,他的這一切努力也招來種族主義者的嫉恨。金恩曾出版一本著作——《向自由邁進》,以陳述他理想中民權運動的精神與脈絡。新書發表不久後,他在紐約哈林區一間由白人經營的百貨公司舉辦簽名會,人群中突然衝出一名婦女 持尖刀攻擊他,金恩博士差一點因此丢了性命。


  金恩遇刺的消息在全國投下了一顆震撼彈,舉世譁然。因為公理正義的追求,金恩博士付出了不少代價,除了被警察機關監禁十四次之外,他的住家也曾遭極端的種族主義者以炸彈攻擊,前後一共三次之多。但這一切的一切,絲毫沒有減弱他那對平等的渴求與實現理想的熱情。雖然他越挫越勇,但是令人扼腕的結局,卻還是一步步地逼近……。


  1968年,他到了田納西州孟斐斯市,聲援一個由清潔工人發起的罷工活動。4月3日金恩博士發表了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演講:「…… 我們的前途仍充滿荊棘坎坷,但是對我來說這不算什麼,因為我已站上頂峰。我不會在乎和任何人一樣,我願意生命長久,長命是每個人的希求。但現在的我不執著於此,我只是要履行上帝的意志。他讓我攀登險峰,讓我極目遠眺,我看到前方就是樂土。或許我不能陪你同行,但今夜我要讓你們知曉,我們就是將要抵達樂土的子民。我不怕任何人,因為我的雙目已看到上帝蒞臨的光芒……。」


  隔天,也就是4月4號,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在田納西州孟菲斯羅林酒店的陽台上遇刺—— 一顆子彈穿過他的頸部。金恩博士不幸遇難,年僅三十九歲。

Bg j69

金恩博士的葬禮在4月9日舉行,他的棺木由一輛牛車運。

由兩頭黃牛拉著,緩緩地,沉重地走向墓地,黃牛低著頭,彎彎的長角伸向前方。他的墓是在一個長方形的淺水池 大理石的墓碑上刻他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中的結語。無數的美國民眾哀慟地承受這令人惋惜的一刻,美國總統也宣佈在這沉痛的日子,全國皆以降半旗來對這位黑人的民權運動先鋒致敬。


  金恩博士遭到暗殺,引發了美國一百多個城市的騷亂,火光沖天,幾乎陷入無政府狀態。金恩博士畢生提倡非暴力的抗爭理念,但是非理性的仇恨和殘酷,在他逝世後還是發生了。如今,馬丁・路德・金恩紀念堂坐落於美國的首府華盛頓,紀念堂中似乎仍迴響著金恩博士的積極口吻,提醒世人拋棄不必要的情緒與成見,秉持內心那公理與正義的直覺,維護人人與生俱來的尊嚴。雖然僅僅在世三十九年,但他為人權、理想犧牲的生命,卻有如一把燦然燃燒的火焰,永久照亮著民權運動的坦途。

Bg j70

今天,我高興地與大家一起,參加這次空前的,為了爭取自由而舉行的偉大示威集會。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 ——今天我們就站在他象徵性的身影下—— 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重要法令的頒佈,對於千百萬灼燒於非正義殘焰中的黑奴,猶如帶來希望之光的燈塔,恰似結束漫漫長夜禁錮的歡暢黎明。


  然而,一百年後,黑人依然沒有獲得自由。一百年後,黑人依然悲慘地蹣跚於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之下。一百年後,黑人依然生活在物質繁榮瀚海的貧困孤島上。一百年後,黑人依然在美國社會中間向隅而泣,依然感到自己在國土家園中流離漂泊。所以,我們今天來到這裡,要把這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來到國家的首都是為了兌現一張支票。我們共和國的締造者在草擬憲法和獨立宣言的輝煌篇章時,就簽署了一張每一個美國人都能繼承的支票。這張支票向所有人承諾——不論白人還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讓渡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福祉權。


  然而,今天美國顯然對她的有色公民拖欠著這支期票。美國沒有承兌這筆神聖的債務,而是開始給黑人一張空頭支票—- -張蓋著「資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們絕不相信正義的銀行會破產。我們絕不相信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寶庫會資金不足。因此,我們來兌現這張支票。這張支票將給我們以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


  我們來到這塊聖地還為了提醒美國:現下正是萬分緊急的時刻;現下不是從容不迫悠然行事,或服用漸進主義鎮靜劑的時候;現下是實現民主諾言的時候;現下是走出幽暗荒涼的種族隔離深谷,踏上種族平等的陽關大道的時候;現下是使我們國家走出種族不平等的流沙,踏上充滿手足之情的磐石的時候;現下是使上帝所有孩子真正享有公正的時候。忽視這一時刻的緊迫性,對於國家將會是致命的。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來,黑人順情哀怨的酷暑就不會過去。1963年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端。


  如果國家依然我行我素,那些希望黑人只需出出氣就會心滿意足的人將大失所望。在黑人得到公權之前,美國既不會安寧,也不會平靜。反抗的旋風將繼續震撼我們國家的基石,直到光輝燦爛的正義之日來臨。但是,對於站在通向正義之宮艱險門檻上的人們,有一些話我必須要說,在我們爭取合法地位的過程中,切記不要錯誤行事導致犯罪。我們切不要吞飲仇恨辛酸的苦酒,來解除對於自由的飲渴。


  我們應該永遠得體地、紀律嚴明地進行鬥爭。我們不能容許我們富有創造性的抗議淪為暴力行動。我們應該不斷昇華到用靈魂力量對付肉體力量的崇高境界。席捲黑人社會的新奇蹟般的戰鬥精神,不應導致我們對所有白人的不信任 —— 因為許多白人兄弟已經認識到,他們的命運同我們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自由同我們的自由休戚相關。他們今天來到這裡參加集會就是明證。


  我們不能單獨行動。當我們行動時,我們必須保證勇往直前,我們不能後退。有人問熱心民權運動的人:「你們什麼時候會感到滿意?」只要黑人依然是不堪形容的警察恐怖暴行的犧牲品,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我們在旅途勞頓後,卻被公路旁汽車遊客旅社和城市旅館拒之門外,我們就絕不會滿意。


  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動範圍僅限於從狹小的黑人居住區,到較大的黑人居住區,我們就絕不會滿意。只要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不能參加選舉,紐約州的黑人認為他們與選舉不相干,我們就絕不會滿意。不!不!我們不會滿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湧。


  我並非沒有注意到你們有些人歷盡艱難困苦來到這裡。你們有些人剛剛走出狹小的牢房,有些人來自因追求自由而遭受迫害風暴襲擊和警察嚴威狂飆摧殘的地區。你們飽經風霜,歷盡苦難。繼續努力吧!要相信:無辜受苦終得拯救。


  回到密西西比去吧!回到阿拉巴馬去吧!回到南卡羅萊納去吧!回到喬治亞去吧!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吧!回到我們北方城市中的貧民窟和黑人居住區去吧!要知道,這種情況能夠而且將會改變,我們切不要在絕望的深淵裡沉淪。


  朋友們,今天我要對你們說,儘管眼下困難重重,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州的紅色山崗上,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夠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同席而坐,親如手足。我夢想有一天,甚至連密西西比州—— 一個非正義和壓迫的熱浪逼人的荒漠之州,也會改造成為自由和公正的青青綠洲。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小女兒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裡。我今天懷有一個夢。我夢想有一天,阿拉巴馬州會有所改變 —— 儘管該州州長,現下仍滔滔不絕地說什麼要對聯邦法令提出異議和拒絕執行。—— 在那裡,黑人兒童能夠和白人兒童兄弟姐妹般地攜手並行。


  我今天懷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成通衢,上帝的光華再現,普天下生靈共謁。這是我們的希望,這是我將帶回南方去的信念。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從絕望之山開採出希望之石。


  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把這個國家的嘈雜刺耳的爭吵聲,變為充滿手足之情的悅耳交響曲。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就能一同工作、一同祈禱、一同鬥爭、一同入獄、一同維護自由,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終有一天會獲得自由。到了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涵義高唱這首歌:


  我的祖國,可愛的自由之邦,我為您歌唱。這是我祖先終老的地方,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座山崗。如果美國要成為偉大的國家,這一點必須實現。因此,讓自由之聲響徹新罕布希爾州的巍峨尖峰!讓自由之聲響徹紐約州的崇山峻嶺!


讓自由之聲響徹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尖峰!
讓自由之聲響徹科羅拉多州冰雪皚皚的洛基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州的婀娜群峰!
不,不僅如此,讓自由之聲響徹喬治亞州的石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田納西州的望山!
讓自由之聲響徹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座山峰,一個個土丘!
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山崗!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轟響,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大村小莊,每一個州府城鎮,我們就能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孩子: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將能攜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於自由了!終於自由了!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