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模式:淺碟子裡的文化悲歌
書籍目錄
叢書總序
和平之島在台灣
美麗之島在台灣
文化之島在台灣
鑽石 與 玻璃
幸福之島在台灣:找回失落的人性
內心永遠少一樣東西
IQ先跟孩子學,BQ他自然跟你學
IQ有時盡,BQ全方位
心靈年齡的成長就是BQ
心境要改變
人生就是一部活的佛經
幸福難以用數字衡量
大腦取向vs.生命取向
羞澀與驚艷
邁向未知
第二生命的甦醒(覺性的啟蒙)
解讀生命的樂章 
探索生命的奧秘 
心靈工程師養成手冊:《心靈方程式》
第一節洗盡鉛華
第二節真理的架構
壹、心靈方程式
貳、心靈方程式的建立
參、力行實踐的藍圖
第三節 通往真理之路
壹、不用記性而用覺性
貳、觀照法門
參、轉換第二生命的方法
肆、象限轉換的方法
第四節 實際與想像
壹、宗教文化與宗教真理
貳、生與死
參、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
肆、文字與意義
伍、實際與想像
第五節 存在的富貴
壹、生命花園
貳、真理的運行
錯誤的模式:淺碟子裡的文化悲歌

錯誤的模式:淺碟子裡的文化悲歌

間隔線

   在所有已開發國家,台灣人在飲食方面的花費占國民所得的極大比率,每年幾乎要吃掉數條高速公路,好像奮鬥的目標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然而這也正好說明了台灣本身文化的膚淺,實與急速成長的經濟實力不成比例。當文化的深度無法消化經濟成長的果實時,這個果實就會發酵而成為社會的致癌病源。

   其實,台灣原有一種屬於自己文化特質的馨香,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只因為台灣的主政者與文化領導者,目光短淺、只知向外,欠缺了內省與淬煉的工夫,所以無法提煉出足以傲世的文化精髓。

   台灣屬於海島型的淺碟子文化,不論是政治、經濟、社會,都很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都是由淺碟子心態所使然。因此,台灣人就是在恐懼不安中度過一生,而台灣史也是在風雨飄搖中倉促寫下的。在台灣的族群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不同民族的後裔,包括了原住民、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以及日本人、美國人等等;從不同型式的建築群中,更可以看到各種文化的表徵。從這些族群文化的傳遞過程裡,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外來的強勢文化,都能在台灣引起淺碟子震撼。而有心於台灣本土的文化紮根者,卻往往是「悲情滿懷」,這可以從台灣民謠〈雨夜花〉、〈一隻鳥仔哮啾啾〉、〈望春風〉等的哭調中,看出他們的心情。

   事實上,這些強勢的外來文化固然有其獨具的特色,但都不能在台灣盤據太久,也無法占有絕對的優勢,只有漢文化一直是台灣的主流。而且隨著大陸文化的質變,漢文化儼然就要以台灣為代表了。在這種情形之下,倘使能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文化洪流,那麼,台灣的文化將如七色譜般地多彩多姿。而這些特色卻是目前致力研究台灣文化與歷史演變的學者們所未注意到的。這種事實,顯示出人們思想取向的一個錯誤模式,那就是容易依循於既定的現實,而未能洞悉廣大世界的存在。不論是對外來強勢文化的盲從,或是自我文化成長的迷思,都缺乏了歷史的宏觀,以及對於我族群生命的洞見。

   以上種種謬誤主要皆肇因於「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

   所謂「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是一種強調記憶及直接反射的教育。它擅於安排規劃,乃至發明創造生命之外的一切事物,但卻無法啟發人類對生命的覺知,也無法使人感受生命存在的內涵。因此當物質文明愈發達,人類的生活就愈感到空虛無奈,最後導致人性喪失,而物性、獸性也就更加強烈了。

   大腦取向思惟是屬於向外、單一、獵取式的思考方式,長於記憶、分別、推理、排列與整合。所以它的作用在於訓練人們博聞強記、反應、重組、創造新的「知識群」,並令這些知識群可以為人所用。在知識的領域中,它確實展現了無比的威力與效用;但在實際的生活上,卻扭曲了人性。為了發展「知性」,展現「能力」,人們必須設法膨脹自我。為了表達「自我」的存在,為了使「我」不被人群所淘汰,就必須與急速暴增的新知識同步成長。

   這種思惟模式兌現在台灣社會上的,就是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大樓林立、都市更新以及社會結構改變。物質觀念從過去的勤儉持家轉變為用之即棄的消費主義,以往撿拾破銅爛鐵維生的模式,如今演變為城鄉間的垃圾大戰。譬如:以前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的衛生紙,現在則是全體大眾的基本所需;主要交通工具從腳踏車逐漸演變為高級進口轎車;電視機則從孩子們的夢想轉變為一家同時擁有兩、三台;電話、冰箱、電腦、冷氣……等的普遍使用,更不是三十年前的人們所能想像得到的。這些成就都是「新知識」所帶來的,它的貢獻確實不容否認。

   然而,人性的扭曲亦緊跟著而來,它的具體象徵,就是各種文明病的爆發:如在心理上容易焦慮、安、浮躁、叛逆,在生理上則容易罹患心臟病和痔瘡,甚至動輒即生自殺的念頭。尤有甚者,為了追求新知識,人人皆向外發展,自然產生了「愛拼才會贏」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最大的特色,就是「忘了我是誰」、「忘了家在哪兒」、「忘了族群、國家、社會、自然是什麼」。在這種情形下,人就形同行屍走肉,只是一部不具生命力、缺乏生命感的機器罷了。這樣的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只好認真地向外衝刺,努力地表現自我。為了爭取效率、萬無一失,便把生活與生命完全交付給外在媒介,以行事曆、預約表等「時間管理簿」來 控制自己。就在工作手冊與電話秘書普及化的同時,人性的尊嚴已經蕩然無存。人類的生存既受制於外在的世界,成為物化的奴隸,當然就無法自在地生活了。

   不只是個人,即使政府機關也同樣被物化了;例如山坡山林的濫墾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官商勾結導致工程品質低劣;省道兩旁的美麗路樹全被砍掉了;鳳凰城裡不再有鳳凰木……。當然政府機關也有它一廂情願的說辭,就是反應成本與經濟效益,可是從未考量過人性、考量過美。

   其次,由於自我成長所造成的生命空洞化,也同樣地與新知識群的成就呈等比級數的成長。從社會人士的重視威儀談吐、穿著打扮,以及目前所流行的直銷術、演講術的訓練,乃至於運用街頭操演的方法突破心理障礙、建立人際關係等等。這一切無非是要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謀求一點立於不敗之地的技倆,然而所付出的不只是時間跟金錢而已,更大的成本恐怕就是生命的「乾化」。這些訓練最大的特色就是耗費大量的生命能量,使人們不但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無法體會出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關係與溫情,反更將其量化與價格化。就在量化與價格化的同時,卻發現這二種存在並不值錢,因此就被漠視與否認了。從此,物化的人性、乾化的生命,金錢化的人際關係,組成了表相化的自我成長。

   在生命的空洞化方面,台灣的兒童從小就被迫依父母之意去接受各種填鴨式教育,英文、數學、鋼琴、小提琴、繪畫、珠算,各種千奇百怪的技能,名稱雖然不同,意義完全一致,就是「補習」,甚至是為了補習而不習。問孩子們為何而補習,唯一答案是:不知道。這種生命的空洞化,不會在當時立即顯現出來,直到長大、結婚,乃至於留學之後,置父母、家鄉於不顧時,我們才赫然發現這些從小養尊處 優、受盡種種榮寵而不事生產的新生命,竟然不屬於我們這一群。原來他們竟是另一群「奉父母之命」而產生的新時代 ET。

   這些新 ET們,有福報者,固然可以遠走他鄉,成為洋人的順民,擁抱「人權」去了,除了耗費祖產,尚不至於為害鄉里。而那些沒有福報的,既無豐沛財力可供資用,則乾脆覬覦他人財富並設法蠶食鯨吞。例如:在應徵工作時,不先 自問能力是否可以勝任,反而斤斤計較於待遇多寡、工作天數、假期、資遣條件以及工會力量的大小等等。而人事主管只知尋求跳槽的有經驗者,而不思如何培訓自己的班底。這種自我成長以後的生命空洞化現象,使得整個社會陷入了莫名的動盪不安之中。

   這種社會以及「結構性僵化」的病變,就是來自於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其所引發出來的記性式、外求式的教育方法,其實是錯誤的,並導致了人類的極端矛盾。人類自詡為萬物之靈,然其之所以為靈,就是發明了武器自相殘殺,而萬物 皆不能;就是發明了鑰匙,鎖東鎖西,甚至將自己層層鎖住,而萬物皆不能。這種錯誤的模式,使人類的生命走向逐漸脫離了自然,成為宇宙本體之外的一部機器。這部機器一再地衍生新的小機器,卻隨時都有可能被反撲的大自然踢出這個宇宙。不幸的是人類卻自以為能掌握一切、創造一切,萬萬沒有想到其實是走在毀滅的路上。這就是今日人類整體教育(識性教育)最典型的寫照,它最嚴重的弊端,就潛藏在「速成」的泡影中,而人類的識性卻很難直接發覺出來。

   至於如何才能突破這種錯誤的慣性思惟模式,而達到覺知的境界?唯有採取另一種教育方式,我們稱之為「覺知的教育」、「覺性的教育」或「覺悟的教育」。這是一種全然不同於現代西方的教育模式,目的在喚醒人們對自身乃至人類全體生命的洞見,勘破目前人類的生存瓶頸,而臻至「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相對於目前所使用的「大腦取向」思惟模式及單向道的生活方法,那是一種整體性、全方位的啟發與訓練。而何謂「覺知的教育」,後文將有詳細的解說。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