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堅固道心.修行風光
長遠堅固道心.修行風光

長遠堅固道心.修行風光

Bg i67 (2)

長遠堅固道心

.早上醒來先摸摸頭,為什麼要出家?為了脫生死、不受輪迴而出家,故要提起道心。
.照師父的話修行,邊做邊念佛,去我執和法執,智慧才會開,智慧是無色相的,抓也抓不到,智慧開時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動,就知道如何去處理,這才是智慧。


.大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平等的,在這裡失去的,必然從別處撿拾回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修行上,沒有任何便宜可佔,也沒有任何取巧詐偽處,都是步步踏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真正修行的人,「道心」很堅固,「願力」很堅強,當境遇越壞時,越能深刻去體驗,反而能培養堅忍的道行。所以說:「無苦不成道。」出家和在家大不相同,出了家是越苦越好修。


.出家修行不要「好事相」,要真正為修行而修,這樣道心才會堅固,每天心才會安定。修行也不是求相安無事,要能吃苦,但這個苦不是只有做事情的苦,還包括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考驗,所以當你有感覺「艱苦、煩惱」的時候,就是在考驗了。這時你必須運用智慧來降伏心念上的障礙,拿出修行的精神來克服萬難,因為「有境才好修,無境不成道。」


.修行人就是要在這色、聲、香、味、觸、法的業識順逆中求解脫,無魔不成道,成佛哪有那麼便宜的事?不經苦行,不經魔障,如何去歷練無明煩惱?修行人就是在修魔障,唯有衝破魔境中的無明煩惱,方能得到解脫;也唯有捨下色聲香味觸法,心無罣礙,才能得到清淨解脫,才能顯出菩提心來。所以,修行人不能怕魔障,不能貪圖安定順境,那樣是不會進步的。


.怕、不怕,就是安定、不安定。不怕就安定,怕就不安定。怕,是自己在怕,別人也沒在怕,是自己修不到,自己無主就害怕;怕多了就生煩惱,心不安定,也就會沒道心。
.修行需要時間,平常就要用功,時時自己內心用工夫。人家在講話,我們心裡在念佛,自己看自己,不要放逸,不散漫心,時時刻刻走路都要念佛。


.修行非如豆腐乾,拿來就可吃,十年二十年,一句佛號還保持下去,加上信願行,如此下去。
10.修行要有恆常心,非一蹴即成,若沒有下點工夫,以念佛來除妄念,要想開悟證果是沒那麼容易的!要從日常生活當中去行持,信、願、行,一句佛執持下去,自然會明心見性。


11.念佛要發長遠心,不可間斷,如同小溪的水,不管水流大小,總是潺潺不斷流往大海。念佛就像這樣,不管念多念少,都要持之有恆,天天念、一心念,念到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裡,生西就有望。任何人只要肯念,成佛一半!


12.修行要保持中道,不急不緩,細水長流。
13.以後師父不在,不用煩惱,只要聽師父的話,念佛修苦行,於六塵好與壞,不用執著,要隨緣。

修行風光 — 隨緣自在

.修行乃是捨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發大願力,粗衣淡飯,一天得活,便修一天的行,今天不必罣礙明天的事,萬事隨緣。
.虛雲老和尚朝山時,赤足,一只椅,背包袱,忍飢過日,朝到哪裡算哪裡,明天的明天再說,心中無所住,都有龍天在護持。我們就是沒有願,有願則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出家人要事無所求、心無所住。
.懺老又問老和尚,他水里(水里是地名)的大殿蓋好後,該如何做利生的事?老和尚說:「不必罣礙那麼多,蓋好也是這樣,不蓋好也是這樣,要辦自己的事,我這承天寺也是一樣,蓋好也好,不蓋好也好,我也是這樣,想走也就走。」


.修行要修無礙的,像鳥在做巢,「籠雞有食鍋湯近,野鶴無糧天地寬。」他飛到哪裡即到哪裡,隨處也就飛走,是最自在的一種鳥。修行要處處不罣礙,心才靜,才會念佛,如如不動。
.任運而行,隨緣度日,任何事皆不擾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榮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緣清淨,心中智慧自開。


.能在一天當中,平平靜靜念佛、拜佛、做事,沒有發生過失就好,不要想做什麼,無過便是功。
.穿這件衣服(案︰指袈裟),要修到任何事不罣礙,不罣礙人情世事 …… 等一切,罣礙是多餘的。
.平常心即是道,每天保持不起煩惱,不起歡喜心,多念佛拜佛。
10.對人不好也不壞,隨緣和人結善緣,不攀緣。時時刻刻注意起心動念,有壞念頭,要馬上提醒自己。


11.修行要修到慈悲相,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
12.修行是要在動中取靜,不是靜中取靜,那功夫未到;最好動靜皆無罣礙。
13.修行要修到動靜無罣礙。什麼叫做動靜無罣礙?就是在動境中心不動,不被「動」轉;而靜時也沒有「靜」的念頭,不執著「靜」相。


14.一般人都好動,心靜不下來,但是修行要時時保持心「寂靜」,也就是這個心自己能靜,不靜自靜;如果一個人坐在那裡,能夠沒感覺什麼,也沒有什麼心煩的事情,自己這樣靜靜的很自在,就是上軌「道」。
15.修行人不管到哪裡都要保持平常心,都能無罣無礙,清淨自在,而修行就是要修這一點「自在」。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