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與問答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開示與問答

開示與問答


Bg j18

學生問:請再解釋作意,為什麼一直強調作意?

導師答:因為我們一早起來,眼睛睜開就開始注意了。注意就是作意,英文講的 attention,如果不去注意就會 attentiondisorder﹙注意力失調﹚。它非常決定我們今天有沒有活力,注意力不當就會累,而且容易生氣。那麼注意力到底要放在什麼地方呢?去注意一切生滅的東西,感覺那個波動,一切都在變化、起落、生滅,去感受它的無常,並且坐在無常上面。


  注意力恰當才能進一步轉成慈悲喜捨,所以它很重要。注意力都放在值得放的地方,沒有放在很消磨的地方,精神才會好,整天過得很順。有好的注意力﹙attention﹚才有好的意圖﹙intention﹚,整天都能夠慈悲喜捨,一天下來非常的省力。內在空間很寬廣,不會有很狹隘、不能呼吸的感覺。這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作意,作意力的當與不當決定了太多事情,決定了我們今天容易不容易疲勞,容易不容易生氣。


學生問:心中常常會百感交集,波濤起伏,如何平衡呢?

導師答:回到呼吸,用呼吸來按摩那種感覺,感受苦樂是一體的兩面。現在之所以苦,是因為剛剛是樂,現在之所以樂,是因為剛剛是苦,所以苦樂一直在交換。你如果有所謂苦受的話,剛剛有可能是樂受或不苦不樂受,不然的話,你怎麼知道現在是苦。有苦受時,我們去感受到底什麼是苦受,好像我們在講界作意時,去感覺痛是什麼樣的形狀,有沒有體積、面積?是什麼樣的性質,是抽痛、陣痛、刺痛或酸痛?愈具體的去感覺,它愈容易有變化。同樣的,我們也去感覺苦受是一種拉力,怎麼拉扯,在身心起了什麼樣的張力、壓力。


  樂受是什麼呢?到底是怎樣的感覺?去感覺它本身,而不是去抓更多的樂受。一般人有樂受的時候,不是真正去感覺它,好像有一個好吃的東西,就囫圇吞棗,很少好好地去咀嚼品嚐它到底引起身心什麼樣的變化,是讓我們內心專注或渙散?是提神或安神?讓我們精神好還是更不好?苦受也是一樣。你如果去感覺它的話,就不會給它拉扯,反而,苦受、樂受都變成一種按摩,按摩我們的身心,提昇我們的覺知,增加我們對世間苦難的敏感度。能夠覺得苦、樂、呼、吸都是一種按摩,你的人生是不一樣的,不再抗拒苦受,擁抱樂受,只有安住於涅槃寂靜。


學生問:緣出離界生出離想、尋、欲、遍求,請問出離以何為界?

導師答:出離界就是對這個世間不再有抓取,不再以世間的依靠為樂。像悉達多太子,當年出了四個城門,除了看到生老病死,也看到了出家的修行人。他看到修行人那種清淨、莊嚴,就這樣自己一個人,但不是那種被人家拋棄的孤單、寂寞,而是主動的,覺得能夠閉關,能夠一個人出家修行真好。以出離世間的依靠為樂,不再依靠世間的名利一樣能夠微笑,能夠很安樂,沒有恐懼。這就是出離界。「緣出離界生出離想」,你先有出離的想像也是一種出離界,就是以這樣的境界為想。


學生問:彼此是對方的境界與鏡子,是不是要我們在境界中看到自己的可意、不可意?

導師答:不只是這樣子。我們通常比較能夠理解別人是我們的境界。彷彿對方講了一句好話壞話都在考驗我們的修行,看自己是不是起樂受或苦受。我們在他和我們共同創造的境界裡面形成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修行,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如法,是否根本作意。我們比較容易看到這一點,但比較不容易看到我們也是對方的境界與鏡子。所以當我們看到對方之所以快樂、不快樂,事實上是他在面對我們共同創造的境界﹙鏡子﹚裡面看到自己,他看到他自己才快樂和不快樂。不只是他創造了我們的境界,我們也創造了對方的境界。


學生問:如何做到根本作意,它的內容是什麼?

導師答:根本作意就是無常、苦、無我,我們的六根觸境都可作意無常、苦、無我。語默動靜、說話不說話都可以去感覺無常、生滅、起落,感覺裡面的用力和不用力,感覺裡面的無我。這就是根本作意,它相對於世間作意。世間作意是比較你有我無,誰比較行,優越感、自卑感,那種人我比較,無助於解脫的膚淺作意。而根本作意是有助於解脫的作意。


學生問:做無間根本作意不是也須要用力嗎?是否該把大部份力量用在放輕鬆,保持距離?

導師答:根本作意是最省力的,因為顛倒作意更用力。剛開始要注意總要用點力,站著、說話、聽人家講話通通要用力,否則就聽不到對方講什麼。相對於顛倒作意﹙妄想﹚,根本作意則很省力。在講話或聽別人說話時,注意聲音的波浪,這叫騰雲駕霧、乘風破浪,你是坐在無常的上面。一般人不能把講話的聲浪當作自然的風,讓它流過去,硬要抓它的意思,以境為實,不知一切境都是眾生的取相沈澱,這樣就容易起煩惱。其實很多話都沒啥意思,對方只是喜歡「講」而己,微笑也是用力,只是比皺眉頭更省力。


學生問:整天念無常、苦、無我會不會很緊?

導師答:念無常、苦、無我會緊,那再加個涅槃!涅槃!清涼!無相!涅槃的意思就是說不用想太多啦!都是白想,沒有用的。吸氣,念無常、苦、無我;呼氣,念涅槃寂靜。有緊有鬆,緊中有鬆,鬆中有緊,熟練後就自然知道鬆緊各有妙用。


學生問:如何收攝行蘊的衝動。

導師答:行有身行、口行、意行,身行就是放慢動作,觀察呼吸,正知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離苦。若沒有苦,是不須走動,也不用講話。口行,說話慢、聲調低,坐在講話的聲浪裡,修正語。意行,就是意根的注意,要根本作意,注意力妥當則能收攝意行的衝動,要看,要聽,是很有選擇性的,知道它值得我們錄下來,才去看去聽。它若沒有這個價值,就不須在上面浪費精神。接下來,去看六根﹙尤其眼睛﹚的尋尋覓覓是很不實在,這樣就能收攝六根行蘊的衝動。比如說,原先很好吃的東西,咀嚼很多次以後,美味盡失,由中去體會很多東西就是變來變去,很不實在,去抓住行蘊的不實在感。


學生問:愛著、礙著,然後緊張、掉舉、昏沈,怎麼辦?

導師答:昏沈時可去找善知識談話,或洗冷水,或到外面走走。後悔就是該說未說,該做的沒做,可以懺悔就懺悔。一個人肯開口說對不起,自我感就降下來,若開不了口,「我」仍繼續在那裡膨脹。能說「感謝」、「對不起」在修行上很重要,在講感謝、對不起的當下,自我感是內縮成很小的,掉舉是一種浮躁、不安、亢奮狀態,這時就要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可以生慚愧心。慚愧心若生,掉舉就降下來。著急時要正知當下,問自己到底在求什麼。愛著、礙著就要離境,給自己空間。愛著、礙著就是沒有空間。


學生問:有什麼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活在當下。

導師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呼吸,因為它符合四項原則。第一點,每一個呼吸都為了減少痛苦,吸了氣一定要吐,吐氣完一定要再吸,吸氣、呼氣都有動,都為了離苦。第二點,呼吸不要太用力,符合省力的要領,第三點,呼吸永遠可以重新開始│歸零。第四點,呼吸可以使我們的空間變大,不與世間計較,就是出離減少苦,有這種減少苦的體悟,就是活在當下。


學生問:在不可意境裡如何轉念以破除瞋恨心?

導師答:所有的境界都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不可意境裡之所以生氣,是看到自己無處理的能力,惱羞成怒才生氣的。若在不可意境看到自己很行,就不會。因此,要把所有的境界都當成一面鏡子,感覺它在幫我們提昇自己,以佛為心,以法為意,以僧為識。


學生問:慚愧心和自責的心有何不同?

導師答:慚愧心是知道過去錯了,願歸零,重新開始。自責只是一直罵自己,並沒有從頭再起的意思。


學生問:如何從一早醒來到晚上入睡都可以保持正知?怎麼讓每個行為都活在當下?如果每一個動作都要作意,都要變成慢動作,這樣事情會做不完。

導師答:有認真想要嘗試的人才會提這個問題。把原先做事情的速度變得稍慢一些就好。比如說,十分鐘可完成的不須慢成半小時,十二分鐘就好。把動作、說話都慢一點點,如八分之一拍。有空閒時,可以多放慢一點,若沒有時間,只要稍為慢一點就有效,裡面就有正知。


學生問:佛法是否可以治療精神病,躁鬱症等精神官能病?為什麼可以?

導師答:真正屬於結構性的精神病,佛法是沒辦法的,這要去住院治療。若神經質,是可以的。比如說,看呼吸可以調整自主神經、交感神經系統。還有,肯放慢動作,著急的心就會隨之放下,我們的問題都在於平常的反應和動作太快了。


學生問:離開現場是不是最佳的藥方?為何就能更靈活取角?「空作意」有困難。

導師答:離境有困難,是對它有黏著。我們不只對喜歡的境界有黏著,對不喜歡的也同樣。當別人在罵我們,主宰我們,對我們不好時,我們偏不走,寧可留在現場,所以要離境才有空間,接觸本身就是一種黏,能減少接觸就有新的境界出來。留在境界裡就無法重新取角。能離開境界,觀呼吸也好,或者以慈悲喜捨來看剛才的境界,就可以有很多的空間,來看對方今天之所以待我們不好,是因為他不快樂,有很多的苦,他毫無選擇。這就是離境以後有很多的空間,可以重新取角。當然我們也可這麼想:你有那麼多的苦,就可以對我不好嗎?你若這麼想也於事無補,他事實上有很多苦,待人就無法理想。若覺得空的時間很短,就儘量不要去接觸,等我們心平氣和時再回來面對。


學生問:離境是不是逃避的行為?

導師答:不是。離境是自己主動選擇,不是被迫的。選擇離境是給雙方面空間,單獨面對自己。我們若不肯離境,也等於不給對方時間來反省自己的行為。所以離境是要給彼此時間好好地思考,它的目的是很積極的,等創造更大的空間以後再來面對問題。因為要解決問題不是靠單方面,要互相的,離境的目的是要等更好的因緣。反之,不願離境也是執著。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