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關鍵

鄭俊德
臉書社團「閱讀人同學會」共同創辦人、
閱讀社群主編
鄭俊德這一對青年創業夫妻善用社群網站,透過臉書粉絲團「閱讀人同學會」,讓無數閲讀與藝文同好參與其中。有些人踴躍投稿,共同創作;有些人透過閱讀,找到方向與力量。閱讀,是讓人生不一樣的關鍵;而經由這個平臺,讓閱讀人不再孤獨,讓閱讀者的心靈更為凝聚與壯大。
〈論語》有這麼一句話:「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成為有學問、有修養的君子,可以透過文藝結交朋友,經由朋友間相輔相成來修行仁德。
古人可以透過藝文結交同好,增進自己的品德;現代人可如何結交閱讀同好呢?在網路社群發達的當今社會,就有人善用臉書社群建立粉絲團,聚集許多熱愛閱讀寫作的人,大家一起成就現代的「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透過閱讀產生影響力
大家有沒有試著在網上搜尋自己的名字?我之前曾好奇地搜尋過自己的名字 —— 鄭俊德三個字,發現網路上有三個人叫鄭俊德:一個是我,還有一個是已過世的畫家,另外一個則是作奸犯科、被關到牢裡了。
從網路搜尋到這三個「鄭俊德」,我發現:三人命運大不同。所以,姓名學似乎不太準?那麼,生命到底受到什麼影響呢?我後來想通了,即便人的姓名相同,但命運可未必;若要靠面相學預測,又說「人不可貌相」。所以,我覺得凡事靠自己,當你的生命選擇什麼,就會決定你成為什麼。
因為我選擇了閱讀,所以我成為現在的我。
我有兩個小孩,我和太太都在教會擔任免費課輔員,當孩子們放學後來到教會,我們就幫他們輔導上課。我們也在學校擔任品格老師;接觸過的孩子有些來自單親家庭,有些經歷過身心創傷,但其實他們都很單純,就像海綿一樣,你給什麼他們就接收什麼,你教什麼他們就做什麼。
記得在某次課程結束時,有個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對我說她不想回家,她想要繼續上課。通常小朋友很討厭學習或是寫作業這些事,可是她卻說很喜歡學習、不想回家;我對此感到好奇,跟她聊天後才知道,原來她沒有家!這些孩子可能原生家庭發生問題,導致他們被安置在寄養家庭。
我們因此開始思考,要怎麼去幫助這些孩子?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孩子,其實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全臺灣乃至全世界,有更多孩子有這樣的狀況。問題是出在小孩身上嗎?並不是,問題是在大人身上!
後來,我成立閲讀社群時就想到:我們現在做的,不就是感動大人 影響大人的事嗎?而且,我們透過影響大人,不就等於可以影響這個世界?試想,如果大人的身心能夠改變,家庭也會跟著改變,整個社會環境自然也就能夠改變了。
基於這個信念,我們盡心致力於把閱讀社群做得更好,也希望將閱讀社群帶出更大的影響力。為什麼選擇「做閱讀」?因為這件事 —— 帶著大家讀很多書 —— 給人的感覺就是高難度!
為自己的喜好而努力
我的老家開機車行。一般人的觀念裡,車行的小孩長大後繼承技術及家業就好,通常是不太念書的。可是,我媽媽卻用一個非常特別的教育方法,讓我和兩個弟弟念書。
因為機車行多數開在馬路旁邊,小男生都比較好動,萬一跑到馬路上很危險;所以,我媽就用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大圈,把我們小孩子放在裡面;可是,光把小孩放在裡面沒事做也不行,所以她就丟幾本書給我們。我想,我們的閱讀習慣,應該就是在那個圈圈裡養成的。
雖然我們當時的生命被地上那個圈圈所限制,可是我覺得很開心;因為,在閱讀那些書的當下,我認識了更多人、還認識了歷史上的人物。從閱讀這件事,我走出了臺灣,走向更廣、更遠的世界,看到了更多事物。所以,我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也是我閱讀的開始。
當然,喜歡閱讀和考試成績不必然畫上等號。我高中念的是職業學校。
當時沒什麼零用錢,又有「買書」這個花錢的興趣;父母並未讓我們予取予求,而是給予一種很棒的教導 —— 缺乏;當人有所缺乏的時候,他就會更渴慕、更想爭取。因為缺乏買書的錢,所以我就想,我要怎麼去存這筆錢?
我當時讀位於臺北市的大安高工,而家住位於新北的板橋,每天回家都要轉三班公車,車資差不多是五十塊。我想,若每週五都把車資省下來,每個月最多便可以存到二百五十塊,就可以買兩三本二手書了。
於是,我就開始利用週五放學的時間走路回家。從大安區的學校走回板橋住家距離是十三公里,要走兩個小時半;我就當成在旅行,走在街道上看人、看事、看物,也同時鍛鍊自己。存了一個月車資後,就可去二手書店買幾本書,或者買一本新書。當我拿到書的時候,非常珍惜它,因為它是靠我的努力得來的。
所以我覺得,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學習去努力爭取他想要的東西,這樣他會更珍惜所得到的。
好笑的是,我升上高二時才發現:原來學校圖書館的書是可以借回家的!這才停止了從臺北走回板橋這件事。
同情共感的力量
我是理工背景出身,曾任業務工程師,也曾多次創業;因為熱愛閱讀, 最後選擇以「推廣閱讀」做為事業乃至志業。我成立閱讀社群,把我所看到的書、在網路上搜集的文章,開始放到網路社群。隨著時間醞釀,我發現我做的這些事情,是有影響力、是會感染人的。
譬如,我們有推廣閱讀的影音,每天會分三階段,像電視節目一樣輪番播放;早上是短文佳句,下午是職場相關,晚上則是親情、友情、愛情等情感類的長篇故事。
有一次的職場相關時段,說的是一個老闆的故事,內容為老闆要如何教育員工、如何領導統御,如何讓整個公司運作更好。那則故事下面出現了一位父親的留言,說他已經失業三個月,家裡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很希望能夠遇到像故事裡面這樣的老闆。
沒想到,過了幾天,就有一個中小企業的老闆留言說,他公司剛好有缺,願意請他來試用,讓他先度過難關。這讓我有些驚喜:想不到,閱讀故事也可以化身人力仲介銀行來幫助他人。
曾經還有這麼一件事:我們述說,一篇非常正面、很激勵人心的故事;沒想到,那篇文章下面有一個人留言說:她沒辦法像這篇故事裡面的女主角樣,度過她的難關,她過不去,想要尋短。當下有很多網友、包括我在内,看到時都很驚訝:怎麼辦?沒想到,一篇很正面的文章,竟然有人看完後想要尋短!
結果,網路上的高人真的很厲害,很多人開始搜尋她的資料給我們,我們幫她報警,同時也趕快聯絡她臉書上所有朋友,去聯繫她並給予關心。後來,這件事就獲得圓滿解決。
經過這件事讓我體會到:當我們去安慰受傷的人時,通常會說:「你想開一點,你只要正面一點就度過了」;可是,這樣去鼓勵人的時候,他們不一定聽得進去。反而是,我跟你有同樣的遭遇或經歷,我願意跟你分享,願意和你感同身受;同樣受過傷的人顯露心底軟弱的文章,往往才能夠安慰、陪伴這些需要的人。
每個人都能寫下自己的故事
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與體悟,我們開始把閱讀的界線拉得更廣,不再只有正面的閱讀,讓閱讀有了喜怒哀樂,讓閱讀就像一個人的生命一樣,有悲有快樂,可能也有很複雜的情緒。每一篇文章都會聚集不一樣的人參與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人從中得到力量和幫助。
也因此,我們開始開放鼓勵大家來創作。創作者當中,想當然一定會有老師,因為老師很喜歡寫東西,還包括教授、醫師、律師等;可是,我覺得這些人寫的,是比較容易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
相反地,有一群不一樣的人居然被我們的社群吸引,是我們始料未及的,這群人包括作業員、計程車司機、甚至有在酒店上班的小姐。儘管生命與職場故事天差地別,但共同點是他們都很熱愛創作,都想把他們生命中、生活中所看到的事情寫下來。儘管因迫於生活,他們選擇那樣的職場環境;可是,他們會利用空閒之餘,回到自己的文字世界來創作,把個人的生命故事、或所看到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在這當中我發現,很多鼓勵人心的文章,其實述說的就是生活當中很平凡的事。在平臺上公開的閱讀文章,沒人規定它一定得要文謅謅,一定得是奇文才能共賞。
我們還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即便我們是本地的閱讀社群,但是臺灣人的投稿比例卻相對少,反而是海外的華人投稿特別多。原因可能是,臺灣人習慣了以前的作文教育,寫起文章來一定要講究起承轉合;所以,一想到作文的規矩,就覺得那支筆好重 —— 或說舉不起手指敲打鍵盤。
可是,海外華人沒有這樣的教育,很習慣用隨性的散文形式,用直抒心情的方式,把生活當中看到的事情寫出來。這樣的作品,反而能讓很多看到的人備受鼓舞、激勵,覺得這就是自己的生活日常,很像自己平常和朋友聊天的文章;也因此,這樣的文章就開始產生影響力,進而產生共鳴。
一兼二顧、運動又讀書
前面提到的都發生在網路世界,我們因此就發想:鼓勵閱讀這件事不應只在網路上,我們應該走到現實世界當中。
有一次我看網路新聞報導,國外有一些國家,他們的社區附近沒有任何圖書館,那他們該怎麼解決閱讀這件事?他們的做法是:開放家中的二手書櫃,讓鄰居彼此交換二手書。
當時覺得這點子好棒!因為我家中二手書非常多,要丟掉又覺浪費,想賣又賣不了幾個錢,最後只能囤積在那裡。我想,何不鼓勵大家將家裡的二手書拍照後放到網路上,然後在捷運站、火車站、或是自家樓下的超商,就可以做二手書的交換。於是,我們開始鼓勵大家走出網路世界,在現實世界彼此交換二手書,讓一些舊書重新有了價值和新生命。
除了推動二手書交換之外,我們還辦過一個很特別的活動 —— 路跑。乍看下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閱讀和路跑會扯上關係呢?
因為,既然我們在推廣閱讀,就希望能夠嘗試更多元的活動,讓喜好閱讀的人可以一起參與。之前有很多人在瘋路跑;我曾想,為什麼跑步還要花錢?換來一件自己可能只會穿一次的T恤?太不實用了。
所以,我們就辦一場不用花錢的路跑。我們鼓勵大家帶一本喜歡的書,新書或二手書無妨,拿來放在我們攤位,跑完步後就可以順道帶一本書走。我們當時的攤位設在中正紀念堂。環中正紀念堂一圈是二點二公里,跑三圈就是六點六公里;成人要跑三圈,長者跑一圈即可。我們還鼓勵大家可以帶著家裡的寵物貓狗,甚至推著輪椅也可以,就是完全自由開放。
藉由路跑運動,讓大家在以書會友之餘,又可以運動保持健康,我覺得這是非常健康且充滿文藝氣息的活動;意料之外的是,居然有不少人願意參與這項活動。
我們除了舉辦結合運動和閱讀的路跑之外,當然也辦了一場場的讀書會;而且,我們讀的不只是書,甚至讀人。因為我們覺得,每個人的生命,無論你是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經歷與體驗,這些原本僅存貯在你的腦海裡,無人知曉;但是,當你寫出來的時候,那就是一本可以讓人閱讀的書;而當你是用口說讓它得以傳播,那就是智慧。
所以,我們很鼓勵辦讀書會,讓大家以「見面閱讀」的方式,在導讀人導讀完之後,透過小組分享討論,讓智慧可以彼此交流。因為每次邀請的人不同,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故事產生。
有一次我們邀請了一位旅遊家;他本職是在銀行做客服,但是因為興趣使然,他自助旅遊走過二、三十個國家,他就告訴我們如何用最克難的方式旅行那麼多國家。我們也邀請過一名記者,請他分享無數採訪背後的故事,這是我們在一般報章雜誌看不到的智慧結晶。
無數喜好閱讀的朋友應邀而來,盡情分享他們的人生故事,其中有一位令人印象極其深刻。他提到,父親是漸凍症患者,因為相關的醫療費用非常高昂,所以他必須拚命賺錢來支持他父親的醫療費用;為了拚命賺錢,他就沒有太多時間可以陪伴父親。後來父親往生,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一直在忙著賺錢,卻沒用更多時間來陪伴父親。
當喪禮結束的那一刻,很多人想,他應該會留在家裡懷念或哀傷;可是他沒有,他整理了行李去旅行。他去了花蓮太魯閣;因為他想起,父親在他小時候帶他去花蓮,對他說奶奶最喜歡喝金針花湯。為什麼奶奶喜歡喝金針花湯呢?因為金針花又叫「忘憂花」,喝了金針花湯就能夠忘記憂愁,所以,他去花蓮太魯閣,就是為了尋找那一碗金針花湯;那碗金針花湯是他和父親共同擁有的回憶,也希望透過這碗湯能夠忘記他内心的悲痛。
當他分享完這個故事,臺下許多觀眾開始思考,自己和父親之間、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以及自己有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等等。我覺得,這就是「見面閱讀」的讀書會所能傳達出的一項很棒的價值;它讓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別人的人生,也是自己内心的人生。
樂於助人的閱讀人
有人問我們:你們做那麼多閱讀活動,無論是在網路或者是實體,可是好像和你們的初衷還是有點距離啊?因為,你們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影響那些 弱勢家庭的父母,或是那些真的需要被改變的大人。
可是,事實上這些大人是不閱讀的,要讓他們拿起書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那麼,該如何去幫到這些大人呢?我們沉澱内心回想,要如何支持到那些我們真的想要幫助的大人?當回歸到閱讀的時候,我們發現本身已經有一群非常好的閱讀人;為何不鼓勵這群閱讀的大人,把自己變得更好?
所以,我們就鼓勵他們參與社會服務、投入社會活動,鼓勵他們走出網路,進入現實世界。後來,我們就支持很多公益單位,邀請網路上很多人一起參與;或者當說故事的志工,或者遇到需要募集書或資源時,就請他們一起來投入募集。
記得在二〇一四年冬季某天,我去郵局辦事,發現有一些流浪漢就躺在郵局門口;當時寒流來襲,他們身上披的只有單薄的帆布袋。我想,在這麼冷的天氣,他們身上竟然只披著帆布;我當下心一軟,就趕緊回家,把家裡的舊毛毯或棉被拿去送給他們。可是,我這樣能夠幫到的,也只是住家附近的流浪漢,僅只是冰山一角。
我相信,在臺灣或全世界一定還有更多這樣的人需要幫助;我在網路上已經有現成的一群好人名單,為何不鼓勵他們一起參與這樣的服務?於是,我開始四處聯絡,有哪些協會或志工團體是支持遊民的,就這樣找到了「恩友之家」。
我列出全臺灣的所有服務單位,鼓勵閱讀的所有網友一起參與,先把家裡面不需要的毛毯、棉被整理集中,捐到恩友之家;接著,再鼓勵他們,把覺得受到感動、願意為之發心,希望能夠捐米糧物資讓它去幫助人的服務單位 —— 有些是支持遊民,有些是支持弱勢團體,譬如像「安德烈食物銀行」之類。
我鼓勵他們,在不會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的前提下,可以每月捐獻一些錢到這些單位,讓他們可以支持照顧的家庭。
這些都是我們當初辦讀書會所始料未及的;沒想到,原來閱讀可以做出這麼多的貢獻,在這個社會裡面影響許許多多的人。
顛覆傳統文學獎
從閱讀到助人,我們跨出了一大步,但總覺得還不夠,我們還希望能夠做更多。我想到國小課本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人生性很邋遢,家裡很髒亂。有一天,他的朋友送給他一盆花,他把這盆花帶回家後放在桌子上。當他看著桌上這盆美麗的花,他總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他終於發現,家裡的桌子和這盆花看來不相稱,因為桌面太髒亂。所以,他開始把桌面整理好,把桌子擦乾淨。
此刻,桌子和盆花終於感覺比較相稱,他滿意地由近而遠地觀賞。這時,他又發現一件事:這書桌和盆花都很漂亮,可是和整個廳堂好像不相稱,該怎麼辦?所以,他再度挽起袖子,把整個家重新徹底打掃一次。他的家就這麼變得乾淨,有了新的面貌。
或許有人會問,這則讓家裡變乾淨的故事跟閱讀有什麼關係?
我們的內心,往往被很多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壓得透不過氣;而閱讀就像是放在你內心書桌上的那盆花。有一天當你忽然想起,自問:我為何不試試看,就像故事裡的主角一樣,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改變人我的相處關係,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改變 …… 如此一來,是不是就可以慢慢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乃至環境呢?
我相信,閱讀所傳遞的内容,就像那桌上的盆花一樣,它也許沒辦法馬上改變一個人,但是它肯定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一天,它必會成為你工作、生活與生命中一股轉變的力量。
也因此,我們要做一件更大的事,要讓閱讀走出臺灣、走向世界。這件事情是什麼呢?我們要以文章創作為主軸,開始鼓勵全世界一起來做;因此,我們創辦了一個「顛覆傳統文學獎」的文學獎 —— 這句有些拗口,但因為找不到其他詞,只能叫它「文學獎」。為什麼叫「顛覆傳統文學獎」呢?
因為,傳統文學獎可能有數個評審,要評審上千篇作品;在幾經疲勞轟炸的評審過程後,決定哪些作品勝出。而這些少數獲評審青睞的作品,往往一般人還未必有機會讀到;即便有機會讀到,可能有些人也看不懂。
所以我們就想,要辦不一樣的、顛覆傳統的文學獎。我們沒有名人評審,評審就是所有參與其中、所有在網路上的人,所以評審會有上百萬人。我們鼓勵大家一起來創作,要讓所有人的作品都有機會被大家看到。
很多人說成名很難,要想成名就要做很多事。可是,在閱讀上,成名是很容易的;你只要寫一篇作品,就可以讓幾百萬人看到你,讓幾百萬人透過你的文字來感動他的內心,讓幾百萬人透過你所寫的故事,來感動、影響他的生命。就讓你所精心準備的這盆花,來豐富他人的內心世界。
閱讀可以打開我們生命的視野,而生命的空缺可以用閱讀來補足。要為世界跟生命帶來正面的改變,閱讀是最有效的力量,能幫助更多人找到自己;即使只是改變一個人,那個人也會是一顆萌芽的閱讀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