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記.尾言
書籍目錄
禪門剩語 (卷上)
禪門剩語 (卷中)
禪門剩語 (卷下)
附記.尾言

附記.尾言


Bg B13

附記:

   一、臨濟「一句中三玄一玄中三要」,汾陽無德昭獨妙其旨:第一玄,「親囑飮光」(是無分別加行智);第二玄,「絕相離言詮」(是無分別根本智);第三玄,「明鑑照無偏」(是無分別後得智)。第一要,「言中無造作」(是相無性),第二要,「千聖入玄奧」(是生無性);第三要,「四句百非外・盡蹈寒山道」(是勝義無性)


   二、正位卽理 —– 空界,指絕對平等一味的本體(同一),本來無物;偏位卽事 —— 色界,指對待差別的現象(異.多),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是正中便有偏,非正後起偏,就初悟此理 (最初知有)時立。猶之君視臣,謂卽體起用也。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是偏中便有正,非偏後歸正,就見道(悟此理)後用功時立。猶之臣向君,謂卽用顯體也。正中來一位,即是得法身(脫落身心),亦卽是正位,前半分是轉功就位,後半分是轉位就功,中間即尊貴位。洞山正中來頌云「無中有路隔塵埃」,無中指正位,有路來指偏;以其内方轉身尚未入俗,與埃隔故曰隔塵埃。偏中至,就功位齊彰立;正既來偏,偏必兼正,明暗交參,縱奪互用,此乃他受用三昧,即是透法身 —— 大機大用(相用全契理體而歸於無爲)。兼中到,就功位俱隱時立;及盡今時,還源合本,(色空融入,迷悟俱亡,)如「究竟涅槃」義,乃自受用三昧也。


   三、「向」謂趨向,知有乃向,即正中偏也。「奉」謂知有之人乃能奉重不違,卽偏中正也。「功」謂向奉猶在取舍・到此撒手成功,猶之法界觀的理法界,卽契入正位也。「共功」謂前位是一色而諸法俱隱・今位正偏兼叶是過一色而諸法俱現不得復成一色,猶之理事無礙法界,即偏中至也。「功功」謂不共 —— 成功不處,法與非法全不可得,猶之事事無礙法界,卽兼中到也。


   四、「借功明位」,借功勳而明本有也。「借位明功」,借本來而顯功用也。「借借不借借」,雖借借而實無借借,即偏中至一位也。「全超不借借」,不住事理,不住玄妙,體用雙忘,偏正不立,卽兼中到一位也。


   五、「平常無生」句(最初知有也)通一路(一句道得爲「師子瀕呻」);「玄妙無私」句(入尊貴位也)無賓主(二句道得爲「師子返擲」);「體明無盡」句(轉位就功後事也)兼帶去(三句道得爲「師子踞地」)。三種師子,是此三句中各進一步說 —— 三句中轉位也。


   六、「誕生王子」謂初位實智,初育曰誕生,最初知有卽能不借功勳頓入一色,如王嫡長之子初生卽得灌頂者。此與正中偏(只是最初知有未能頓入一色者)有異,入一色乃正中來事。「朝生王子」謂偏位權智,不能知有,止事外紹之功,故不能轉功就位,正是臣種,祗在外朝居臣位,非宮中所生也,亦名王子者,外紹王種姓也。此與偏中正(是內紹而未就位者)有異,乃外紹而不就位者。「末生王子」謂用功久而後成,圓證最後一生者;遠謝一切,專内紹,得入一色,比之誕生則頓漸有殊,及其所到則一也。此與正中來(是入正位而轉身者)無異,乃久用功而方入正位者。「化生王子」謂道後起行,旁分帝化,即偏中至也。「內生王子」謂功位齊泯,長在深宮之内,與父無異體;然猶之有父者,以父則無家可坐無世可興而全屬無爲・深不可窺,子則猶守珍御,又其間掛敝垂應以代行父事亦子也,正同兼中到。(功勳是豎論功夫淺深,王子是中分內紹外紹,故有不同;君臣分兩位,乃接人之法,是兼到一位分出者,均不宜如次配入五位正偏。)

禪學術語 3

七、曹山說仰山三然燈:「然燈前」(智門祚云「空劫無閑人」)有二種,(1)未知有,同於類血之乳;(2)知有,猶如意未萌時始得本物。「然燈」後(祚云「衲僧天下走」),一種知有,往來言語是非聲色,亦不屬正照用,同類血之乳,是漏生邊事,亦不得記。「正然燈」(祚云「火星入斗牛」),直是三際事盡,表裏情忘,得無間斷,乃云得記。


八、四種藏鋒:「就理」,偏中正—— 全理也。就事,正中偏 —— 全事也。「入就」,冥應衆緣,不墮諸有,理本俱也。「出就」非染非淨,非正非偏,但不涉理事 ——理事泯也。


九、雲門三句:「函蓋乾坤」,圓悟勤云「本眞本空・一色一味・非無妙體・不在躊躇・洞然明白」。「截斷衆流」,勤云「本非能會・排疉將來・不消一字・萬機頓息」。「隨波逐浪」,勤云「若許相見・從苗辨地・因語識人」。雲門又立三種病:「未到走作」,所謂「騎驢覓驢」。「已到住著」,所謂「騎驢不肯下」,卽「得到法身・爲法執不忘・已見猶存・墮在法身邊」。「透脫無依」,所謂「直饒透得・放過卽不可,仔細檢點將來 —– 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此三種病各進一步,卽分別轉至「截斷衆流」「隨波逐浪」「函蓋乾坤」三位。


十、法眼宗天臺韶四料揀,與臨濟四料簡相當。

尾 言

   佛法無定法,禪學無定論。要在注意方法,切莫妄論是非!參禪方法,只是「見性」「破執」,「破執」卽所以「見性」,「性見」則無執可破矣。其歸,一也。六祖敎門弟子運用「三十六對法」說法不離自性,其主旨只是一個「破執法」。重申之曰「出沒卽離兩邊」否定重否定,直到無可否定處,—— 放下萬緣,連「放下」也須放下,—— 始有見性份。由此悟後勤加修持,保任得自性常現,始是你我放生命不退轉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