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身離→心離→依離﹚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離﹙身離→心離→依離﹚

離﹙身離→心離→依離﹚


Bg j20

  離的第一步是不逞強。說離不是輕鬆、自然,難道要說逞強才是輕鬆、自在?這是顛倒知見,是不知欲望銷磨身心,是於四食無知無見。每當遇到境界﹙如嫉妒心﹚,知患即離,等身心調整到較佳狀況再面對境界,這只能算是喘口氣,不能說是逃避。再度面對境界仍有困難時,則二度離境,再三度面對,不嫌反覆多次練習。


  能離則離,不能離則安住。能離而不離是愚痴﹙顛倒﹚,不能離而欲離是妄想。身離是最初步的功夫,你隨時能夠安住呼吸,隨時對境界有一個距離。因為對境有一個距離,雜念進來時就不會緊緊抓住。你只是看而不抓,它變化的時候,你能跟著變化,但不是抓,不是捲進去,是有距離的看。最簡單的身離就是安住呼吸,離開現場,離開那個境,隨時都離開境。境界是一直來的,你就像流水那樣,一直跟著,一直跟著,這叫一境一念,念念不住,叫身離。


  身離指離開現場,沉默不做反應,觀察呼吸﹙即是守護意根﹚或觀察丹田起伏。這是一個暫時的離欲,特別指隨順忍,完全接受現狀,毫無對立,但也沒有擁護現狀。先沉住氣,沉著不是壓抑,從容沒有急迫,沒有非那樣不可,不逞強。


  六根觸對境界要做到沒有對立、沒有逞強,非先做到「身離」不可,身離的另一個含意是沒有非要不可的觸境。真的能選擇進退,進則承擔,退則安住,不管進或退,一律做到身念住,安住於地水火風的觀察。選擇觀呼吸或觀丹田起伏,皆系以風為所緣、為業處,是因為生滅起落明顯。而且風﹙息﹚與身、受、心、法的關係最根本。安住呼吸或丹田,容易生喜,喜可以提神,容易生樂,樂可以安神,且能調伏身、口、意衝動,收攝六根,進一步則能坦然或超然面對一切受是苦,沒有抗拒、執取,只有慈悲柔軟。


  身離是離開五欲境﹙即色、聲、香、味、觸﹚的牽引,對順境保持距離,去看到無常不安穩。看到內心竟能在無常不安穩上,以喜﹙浮動﹚為樂,看到這種顛倒,不能收攝的苦,面對順境﹙可意境﹚,多練習觀力。面對逆境也是保持距離,去看到抗拒、排斥是苦上加苦,面對逆境﹙不可意境﹚,多鍛鍊定力。


  我們負擔不起誘惑,面對欲貪、瞋習、掉舉、昏沈、傲慢、猶豫、猜疑而逃離五蓋。借善法境轉惡法境,借境轉境、轉不預期為預期,重新給自己時空,面對一切觸,能做到惡、不善法不生,已生之惡令斷,未生之惡令不起。


  要隨時離開令我們「愛著」和「礙著」的境界。平時我們總是捨不得離開境界,遇到我們「愛著」的境界,我們就黏在那裡,不願離開。遇到「礙著」的境界,我們也不願離開,喜歡在那裡逞強。能對我們「愛著」和「礙著」的境界保持距離,就叫身離。喜歡的境界叫愛著,有一個字,欲貪的意思。不喜歡的境界叫礙著,也有一個著字,瞋恚的意思。愛著、恚著都是黏著。很少有人被罵肯離開現場而安住呼吸,一般人都想罵回去,這就叫恚著。


  任何我們沒有辦法不愛著、不恚著的境界,都能夠在那個當下,選擇離開境界,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我們肯離開那個黏著的境,這不是逃避,這是很積極的擇法。唯有給彼此空間,我們才有更大的緩衝、緩衝是給自己離欲染的機會。


  我們若沒有能力對人好,就離境,離境可以是五秒鐘、五分鐘、一個晚上、或三天,所以,離境不一定是三天,不一定是一年,離境也可以三秒鐘。你可以隨時回境,但若不能對人笑,就隨時再離境,不要黏著,沒有能力對人慈悲,沒有能力幫助彼此少苦、離苦,就要懂得休息,懂得安住。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卻不能對別人好的時候,我們要保持一個距離。我們要懂得休息,休息是為了讓我們更有能力善待別人。


  你能夠對別人好,卻沒有對別人好,你是「了去」﹙台語﹚!你能夠不對別人壞,卻對別人壞,你也是「了去」!一旦對方死了,或者你死了,沒有機會對別人好的時候,都會覺得遺憾!這種體會要用「死去」去感覺,你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出來。


  對人好是廣結善緣,你對人好的時候,那個慈悲心會迴向給整個世間,慈悲就會留在世間。對人不好是造惡緣,不值得!無論別人對我們多麼壞,我們永遠不要對人家不好。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慈悲,一種是休息。休息夠了,再去對人慈悲。


  我們要懂得離境,退出境界,退出彼此的接觸,讓彼此有空間,讓彼此重新思考。這就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戒,我們持這個戒,它很微妙的就能創造一個清淨的界,叫遠離界。遠離界最簡單的就是:永遠不要對人不好,要厭離對人壞的輪轉。有人講離境是消極,我們離境是因為我們只選擇慈悲喜捨對待,不能慈悲就離境,這是非常積極的。

  再來是心離,心離就是當下把五蓋轉化成慈悲喜捨。當下的六根觸境就選擇慈悲喜捨,就選擇看著彼此的苦,看彼此的衝動在昇起、在消失。即見苦受是苦,見一切受是苦﹙指行蘊之苦﹚,不要再增加苦,了知苦無你我分別,你我都是世間苦的波浪,「我」不可能因為「你」苦而樂。展現為看到眾生苦的不忍與悲情,一心一意只為少苦、離苦、滅苦,這是斷身見的關鍵。這個動作主要靠悲作意,不忍再添苦,四無量心能令五蓋無所立足。


  慈悲喜捨它所看到的,就是六根觸境當下有沒有苦?最根本、最內在、最消極的,是自己有沒有苦?然後再看出去對方有沒有苦?整個注意力都是在看苦跟苦的消失。悲作意就是一直去看苦,一直去面對,一直去感受這個苦是不分你我的,這個苦與眾生沒有解脫是息息相關的。透過見苦,透過慈悲作意,有破身見的作用,因為身見的最大特徵就是分彼此,你是你,我是我,經常在我,我所的思惟上作反應。所以,沒有修慈悲喜捨,要破我見,斷身見是極度困難的。

  再來是依離,依離就是三依一向﹙即法次法向﹚。三依一向是出世間法。八正道有世間﹙求福報,好的輪迴﹚與出世間﹙三依一向﹚兩種。後者才算進入「法次法向」。佛陀不是對每個人都講三依一向,對方根器若是塵緣未了,還是要說「世間八正道」,要說「慈悲喜捨」,通俗地說,就是要懂得愛心的實踐。心裡有真正的愛,活著才有信心與真正的快樂。愛能使生命翠綠,視野遼闊,能愛,世間就溫暖,一切隔閡就超越。


  “身離是外離五欲境的牽引,“心離是內離五蓋,“依離是內外離四取。離指離欲。知道(1)喜貪之患(2)欲很難離開可意、不可意的情緒,很難不騷動眾生的苦樂。要超越這兩者,先要忍,接受現實,但不是從中取樂,即不再以欲為樂,而是以離欲為樂,這是世間與出世間的分際。


  依離主要展現為看到一切無明觸的顛倒執取﹙常樂我淨﹚與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我所取。﹚見到承擔不起欲取的苦而放下、離、捨。見苦即見苦集,即見苦滅,即見苦滅之道。


  此三離一個比一個深刻,每一種離都安住呼吸,都與境有距離。能安住呼吸,就能安住境界,因為呼吸就是境界,去體會呼吸和境界的關係。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