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世代:
面對新世代:

面對新世代:

培養閱讀理解素養


Bg E96

教育部政務次長、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

在世界快速變動的今天,擁有獨立思考與自學能力,是面對當下及未來的重要關鍵。著力於翻轉教育的葉丙成教授,呼籲眾人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鼓勵多方探索興趣,並以社會企業模式開創「One for One 素養傳愛」,幫助更多弱勢孩子培養閱讀素養,為開啟未來的世界打下基礎。


  現今數位時代,面對瞬息變化的世界,僅有單一技能,恐怕已不足以應付當下趨勢。試問,現在的年輕人該如何面對未來呢?
  人們常說,教育是翻轉命運的契機;如果教育本身陷於僵化,是否也應翻轉?又該如何翻轉?人們也說,閱讀是自主學習的開始;那麼,要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閱讀,進而達到自主學習的教育目的?諸如此類的課題,都值得我們思索求解。

  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下一代的孩子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英國牛津大學在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七日發表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全世界被引用好幾千次,是一篇影響力非常大的論文。這篇論文研究的是,全世界現有的七〇二種職業,有多少職業在二十年後還會存在、有多少職業在二十年後會消失。這篇論文的結論很讓人震撼 —— 接下來二十年,目前現有的七〇二種職業,有將近一半(百分之四十七)會消失!


  所以,全世界的孩子,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包括臺灣的孩子,當他們二十年後投入職場,面對的就是現今的每兩種職業就有一種已消失的景況。換言之,接下來二十年,我們會看到下一代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毫無穩定性可言的世界!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的業界都非常需要一種人才,就是數位行銷人才;更直接地說,就是在社群平臺下廣告的人才。因為,有太多東西的銷售目前都是靠社群平臺的廣告。可是,社群平臺的廣告怎麼下?全臺灣現在有哪一所大學、哪個科系有開課?其實非常少。


  這就是為什麼業界非常缺這類人才的原因。那麼,目前業界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呢?大部分可能靠自己在網路上找資料,找線上課程自己學,學會以後再去公司裡面打工、實習,慢慢摸索,過個半年、一年把這套功夫練起來了之後,就變身為業界搶著要的人,而且聽說薪水都還滿高的。


  這個例子說明,明明數位行銷人才已經這麼普遍地被需要了,可是學校教育未必能及時反應及規畫以符合職場需求。既然學校還沒教,就得靠個人自主學習的能力。類似這樣的需求,相信未來這二十年間會持續出現越來越多新的職業、新的技術;但因為學校教育跟不上世界變化速度,所以學校沒有辦法教你,你只能靠自己學會它。

  下一代的孩子,要怎麼面對未來呢?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要有未來關鍵的競爭力,也就是自主學習的能力。不管什麼技術、什麼知識當紅,學校沒有教也沒關係,可以靠自己學會它,這樣就可以永遠跑在世界的前端。


  全世界的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已開發國家,教育改革在過去這十年都在往同一個方向走,包括臺灣也是,就是怎麼樣訓練下一代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關鍵,就是我們所謂的「閱讀素養」。閱讀素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可以影響到孩子是否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其實,閱讀素養談的是三種能力,不是只會看書就可以。


  閱讀素養的三種能力,第一就是「擷取資訊」的能力,其次是「統整解釋」的能力,以及「省思評鑑」的能力。簡單來講,就是「擷取」、「統整」跟「反思」這三種能力。
  我是理工科系的教授,我喜歡把閱讀素養看成是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觀察各種事物,它是一個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的能力,也就是處理跨領域資訊的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許多人每天早上起床眼睛一張開,就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資訊 —— 影音的資訊、文字的資訊、圖像的資訊,都會灌到我們的五官以及腦海裡面去。
  這麼多的資訊裡面,有的是對的、有的是錯的、有的是假的資訊,有的是有用的、有的是垃圾資訊。我們能不能從中擷取出有用的資訊,經過統整、反思之後,形成對我們很有用的知識跟智慧?這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可是,學校以前有沒有訓練孩子這樣的能力?坦白講是沒有的。所以全世界政府的教育改革現在都往這個方向走,非常注重孩子的閱讀素養。
  那麼,臺灣孩子的閱讀素養好嗎?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測驗叫 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這是由 OECD 已開發國家創辦的一項考試,每三年會從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抽學生出來考,然後再做評比。


  各國政府都非常在乎這項考試,因為這個排名代表著國家教育辦得好不好。PISA考什麼呢?考三個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能力:數學、科學和閱讀素養。在二〇一五年的時候,臺灣的孩子在數學跟科學方面都很厲害,全世界排第四,可是閱讀排得很後面,亞洲的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澳門通通在我們前面。


  二〇一五年PISA評比,我們是四百九十七分,中國大陸是四百九十四分;當年我們在東亞國家排倒數第二,只領先中國大陸。但是,二〇一八評比 PISA 時,中國大陸一下子跳到世界第一。
  臺灣孩子的閱讀素養在東亞國家裡排最後一名,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以及警訊。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臺灣下一代的年輕人,將不只與臺灣人競逐,而是要跟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乃至世界各國競逐。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很多的家長常會覺得,只要多看書就算養成閱讀素養了:我們家的小孩有閱讀護照,蓋了上百個章,看了上百本小說,閱讀素養怎麼會有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迷思。前面提到,我所謂的閱讀素養,強調要具備三種重要的能力——擷取、統整、反思。當你家小孩在看小說的時候,即便看得很入迷,但試問:擷取、統整跟反思這三方面做到哪些?他應該有擷取故事的情節、擷取資訊;但是,統整跟反思呢?

  試想一下:你在煮晚飯的時候,孩子在旁邊看小說;當你飯煮好了叫他來吃飯,你家的小孩會不會跟你說:「爸媽等一下,再讓我統整一下。」或者是「爸媽,再讓我反思一下,我待會就來吃飯。」
  我想,或許會有這樣的孩子,但比例肯定不多。像這種會在閱讀過程中做到統整、反思的孩子,他會一邊閱讀、一邊問自己問題,偶然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他就會開始前後翻頁查找,透過書中資訊來回答自己的問題。


  但是,這樣的人非常少,我們大部分人都屬於「一般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也就是說,一般人在閱讀小說時,就只是順著情節看下去。我常比喻,這就像在看連續劇,只是順著情節走,沒有在動腦,所以只有做到擷取,但缺少統整跟反思。


  就是因為如此,臺灣孩子的統整跟反思能力,跟亞洲其他國家相較之下才會顯得落後。因為臺灣孩子的閱讀只有「讀」而已,雖然讀了很多東西,但是欠缺統整跟反思部分,這樣的學習就不夠踏實,也就是孔子所講的:「學而不思則罔」。


  有鑑於此,我們的政府也是很有決心要改變的;從二〇一九年開始,教育部提出新的所謂的「一〇八課綱」開始上路。教育部很清楚地說明,接下來臺灣的高中、大學等大考,考試方式會有很大的改革,就是考長文試題,整個考試以閱讀素養為主,足見政府是真的很有決心在做這個事情。

  舉個例子。二〇一八年大學學測題目裡有一題是,列出一份「仁欣醫院」在進行手術治療前提供給患者的麻醉風險等級表,顯示不同等級的病人,還有不同對應的死亡率數字,然後就這份資料提出很多問題。
  猜猜看,這是哪一科的試題?可以洩題一下,這不是英文「中翻英」的考題;少了英文,那就是國文、數學、社會、自然其中之一,你覺得這會是哪一科的考題?答案是國文!


  再舉一個例子。二〇二〇年國中會考某一科的考題,就給考生看一個圖,然後對於熱衰竭跟中暑有不同的敘述。請問,你覺得這是哪一科考題?看起來讓人覺得健康教育的考題,肯定是自然——錯!這也是國文考題!


  現在的國文考題已經跟我們以前想像的不一樣了。我們以前覺得,國文考試一定是考課本的註釋、解釋、國學常識,但這種考題的比例已相對減少。現在的考試題目非常地靈活多變,這是政府對於教育的改革,我覺得是有所進步的。


  由以上說明,大家可能已經發現,臺灣的考試已經有非常劇烈的變化,而且不只是國文考題而已。現在的考卷有多長呢?二〇一九年的大學學測,國文科考卷有十一頁之多!全部有一萬多字,而且很多跨領域的內容。那年還考了羅大佑、李宗盛音樂的分析。同年的社會科考卷,總共十九頁,整張試卷密密麻麻,都是文字、都是資訊。


  當臺灣很多孩子連閱讀一段文字都讀不下去的時候,面對這樣的考試要怎麼回答問題?然而,這就是一個趨勢的改變,整個臺灣的考試已經不是在考課本、死背的學科知識而已 °
  它要考驗孩子的是,有沒有辦法運用某個學科知識去解決真實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會給你很多資訊,讓孩子在裡面去擷取關鍵的資訊進行思考與統整,然後才能夠回答。

  由大考題目變長的出題方式可以發現,要怎麼樣在很大的資訊量裡去處理問題,這是政府認為臺灣下一代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也就是「閱讀素養」。


  不只是文科,也包括理科。在以往印象中,數理的題目就是簡單文字和計算式;但是,現在的數理題目會給你滿滿的資訊,在這些資訊當中,有的有用、有的沒用,孩子必須能夠去分析哪些有用、哪些沒用,然後再經過思考,進而去解決問題。譬如,某一道數學題目,要經過推理的步驟之後,才能得出一個圖,然後再用畢氏定理解這個問題。


  從上可知,對於這樣的考題,不只要懂畢氏定理;即使會畢氏定理,可是整個題目這麼多資訊,若看不懂前因後果,就沒有辦法解析;沒有辦法分析哪些是關鍵資訊的話,這題目就做不出來。


  從這裡可以看到,整個臺灣的升學考試確實是朝進步的方向去改革,已經不是在考課本、死背知識而已,而是在測驗孩子有沒有能力運用這些學到的知識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在這過程當中,像〔閱讀素養〕這樣的能力是絕對必要的。


  可是,閱讀素養很難用教的,補習也沒有辦法補,該怎麼辦呢?以前面提到的數學題目為例,很多的孩子數學考不好,不是數學不好,其實是看不懂題目,這是臺灣現在很多孩子的問題;題目看不懂、課本看不懂,學習就出了問題。


  臺灣很多孩子放棄學習,是因為看不懂,不是學不會;但是,臺灣之前的補救教學的做法,常常都是治標而不治本 —— 孩子數學考不好,就讓他一直做很多數學題目。可是,現在的問題是孩子看不懂題目,是閱讀素養出了問題;因為題目看不懂,給他做再多的題目,他還是不會。最後的結果,只是讓這個孩子對數學更挫折、更討厭。


  這種一直做題目、一直背解法的補救教學,並不能讓孩子真正學會。我們一直在談的一個觀念就是,只要孩子建立起閱讀素養,有自主學習能力,課本看得懂、題目看得懂,整個學習就會啟動,這才是新時代教育最重要的關鍵。

  談到教育資源,我們常講,相對弱勢的孩子該怎麼辦?很多弱勢的孩子現在最大困境是,從小到大,家裡並沒有好的資源去幫他養成閱讀素養,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臺灣的教育常會面對這個兩難,一方面認為教育要改革、往前進,可是另一方面有很多弱勢的孩子是沒有資源的。


  改革往前進,往往就變成弱勢孩子往上爬的一道門檻。有人認為要往前進,有人認為要先解決貧富落差,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正義是正義,整個臺灣的教育改革進程就被卡住、打了一個大死結。過去幾十年,這樣的問題也沒有被解決。


  作為民間教改團隊,我們思考,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讓臺灣的腳步可以往前進,同時又可以解決這些沒有資源的弱勢孩子的需求。如何幫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幫助那些弱勢的孩子養成閱讀素養,就是我們過去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我們後來決定,用科技加上社會企業的模式,就有機會解決臺灣的教育難題。我們設計了結合遊戲化的「線上閱讀養成服務」。很多孩子不喜歡閱讀,如果加上遊戲化,如同在文章外面多包裝一層糖衣,就會讓他比較容易「吞」得進去,讓孩子更有興趣進一步地深度閱讀,這樣才有機會養成他的閱讀素養。


  開始推動這樣的「遊戲化」服務後,我們也開始在照顧弱勢兒少的 NGO裡協助弱勢兒童閱讀。例如,在臺南弱勢社區接受課輔的孩子,課輔班的志工老師告訴我們,很多弱勢的孩子學習出問題,通常是因為沒有自信;經過我們的線上服務,使用兩個月之後,這些孩子開始產生自信,學習也明顯進步了。


  孩子的程度一直在提升,課業上有一些想法,也了解比較快,反而是學校老師相對變慢,跟不上孩子的進度及想法,孩子學習知識的速度甚至比老師來得快。因為看出了效果,家長也不會反對讓他們「玩」這些用遊戲包裝的線上課程。

  除了透過線上服務引發孩子學習興趣外,在這資訊爆炸、人人手指與眼球都不得閒的社會,如何慢慢讓孩子習慣靜下心來閱讀整篇文章,慢慢增加他的閱讀能力與閱讀量,也是極其必要的。


  因為我們的文章有非常多的領域知識,這是很多弱勢孩子原本沒有機會了解的。根據我們的回饋數據可以看到,弱勢孩子們在接受線上服務後,大概三、四個月就可以有明顯的進步。百分之八十五點三的孩子認為,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有提升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九的孩子認為,這個線上服務確實可以幫助他們拓展多元的領域知識。


  線上服務開拓了孩子的眼界,讓這些弱勢孩子更有自信。很多弱勢孩子是因為聽不懂同學們的聊天内容,讓他很沒有自信。其實不是他笨,只是因為生活體驗不夠,聽不懂人家講什麼,就開始對自己沒有自信,覺得自己考不好也是應該的,對自己的期待與要求也變得更低了。


  這些接受線上服務的孩子發現,他看到很多新領域的文章跟知識,都是他以前不知道的,因此開始產生自信,在學習上的表現也開始起飛了。


  令人很感動的是,很多孩子寫了意見給我,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下面這段話,我當初看到的時候,眼淚差點掉下來。孩子是這麼寫的:「這個線上服務讓我更想把文章讀好,遇到不會的文章,我會一直重覆看,不會放棄。以前看到很多字的文章我會不想讀,但加上遊戲,我會更想把它讀好。」


  這些弱勢的孩子,過去只要在學習上碰到一點困難就會想要放棄,可是這個孩子說,他現在遇到不會的文章會一直重覆看、不會放棄,讓我覺得好感動。


  我們也開始幫助偏鄉學校解決補救教學的問題,因為偏鄉學校有很多孩子們會考的成績都是在C等第。臺灣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C等第,其中有很多都是在偏鄉學校。偏鄉學校的校長跟老師們都很辛苦,所以我們開始幫助偏鄉學校,免費使用我們的線上資源,讓他們的孩子先建立閱讀素養。

  舉例來說。桃園市的永安國中是瀕海的一所偏鄉學校,他們的C等第學生之前非常多。與我們合作之後,我們幫他們找資源,讓學生可以免費使用這項服務;一年之後,他們的會考成績,C等第的學生大幅下降,變成是桃園市「減C」幅度第二名的學校。


  該校在國文科減C的幅度是全臺灣第二名,英文科減C的幅度是第一名,在自然科的減C幅度也是第一名。這就驗證了前面所說,只要孩子的閱讀素養提升了,每一個學科都會進步。


  二〇二一年,他們在國文科C等第學生的比例低於全國,自然科C等第的比例也低於全國。在偏鄉學校,C等第比例的學生通常是高於全國平均;能夠把這兩科壓到全國平均以下,這是非常難得的成就,可見校長跟老師們真的非常努力。
  有了這些成功的經驗,我們便思考怎麼去幫助更多弱勢孩子。我們是一間小型新創公司,資源很有限,要怎麼讓它能夠永續?我們後來決定,唯一的解方就是,要開創一個社會企業的模式。


  美國有一家運動鞋店,你買一雙鞋,店家就捐一雙鞋給沒有鞋穿的孩子,這種 program(方案)叫做one for one(一對一)。我認為,這樣的 program 應該也可以導入到臺灣在閱讀素養的培養上面。
  我們希望,臺灣有資源的家庭,在為孩子養成閱讀素養的過程當中,也能夠支持一個沒有資源的孩子免費使用我們的服務。我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成就自己的孩子,也成就別人的孩子,你我都可以成為這些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我們開始跟很多學校合作,包括臺灣各地的指標性私立學校;透過這些學校的導入還有訂購,開始累積了很多帳號,可以捐助臺灣各地沒有資源的 NGO。
  全臺灣目前有六十一所照顧弱勢兒少、但本身缺乏資源的 NGO,都是由我們完全支持,免費使用我們的服務。另外,臺灣也有十三家育幼院的院童也是完全免費用我們的服務,還包括少年之家等安置機構。


  到目前為止,我們每年會幫助大概將近七千個孩子使用我們的服務。我們希望幫助弱勢孩子養成閱讀素養,讓他們在未來的世界能有競爭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也非常高興,透過社會企業的模式,可以跟私校、跟很多家長一起合作,一起共創影響力;不只是幫助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能夠幫助這些弱勢的孩子養成他的閱讀素養。重要的不是只為了應付考試;我們接下來將面對二十年變化如此劇烈的世界,孩子必須有閱讀素養,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夠跟上這個世界,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要努力的目標。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