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爲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發起初心者,謂第六識相應心品,轉妙觀察智之初發起時,乃至於菩薩初歡喜地也。歡喜地者,初獲聖性破見惑,具證二空理,能利益自他,遠離五種怖畏,故生大歡喜。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云:「由諸菩薩已能發起善決定心,於五怖畏皆悉除斷。由善修習無我妙智,分別我想,倘不復轉;況當得有分別我愛,或資生愛。由是因緣,無不活畏。由於他所,無所希望。常自發起,如是欲樂:我當饒益一切有情,非於有情,有所求覓;由是因緣,無惡名畏。由離我見,於我無有失壞想轉;故無死畏。自知死後,於當來世,決定值遇諸佛菩薩;由此決定無惡趣畏。由意樂見一切世間,尚無有一與我齊等;何況殊勝?是故無有處眾怯畏。菩薩如是遠離一切五種怖畏,遠離一切聞說甚深正法驚怖,遠離一切高慢憍傲,遠離一切他不饒益,種種邪行所起瞋恚,遠離一切世財貪喜;無染汙故,無所憎背,有熾然故,無俗意樂,能圓滿證一切善法。」因無怖畏故,生大歡喜。楞嚴經卷八云:「於大菩提,生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歡喜地是十地之第一地。(1・歡喜地。2・離垢地。3・發光地。4・燄慧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詳載於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九。及十地經。)每地均有三種心:即1・入。2.住。3.出。初入時稱爲初心。故云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者,謂與生俱有之我執及法執。我法二執各有二:(一)我執者:1・與生俱有之我執。2.分別我執。卽後天之我執,依己分別之力生者。(二)法執者:1.俱生法執。無始時來熏習成性,常於一切法,妄生執着者,此妄執非由心分別而起,乃與自身俱生,故曰俱生法執。2.分別法執。爲邪教及邪師所誘導,故分別計度,固執諸法之實有,是爲分別起之法執。上來所言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均屬第六意識,緣一切蘊處界相諸惑而起執實,爲有我執,故成煩惱障;及有法執,故生所知障。欲斷分別我法二執,須由加行位中,發起決定殊勝之善法,卽深固之大菩提。修備福德智慧資糧,順解脫分,圓滿己求,見於聖道,住於唯識,眞勝義性。運用有漏聞思修慧,(開所成慧者,謂於文義,如理抉擇,思所成慧者,謂不淨觀,持令息念,及念住等。修所成慧者,謂煖、頂、忍、世第一法,現觀邊世俗智,無量、解脫、勝處、徧處等,是爲聞思修所成之慧。)伏除我法二執,亦復助熏無漏智種,令其漸漸成熟。因六識分別之作用,有間斷故,能順生死流,亦能逆斷生死之源。故第六識有決擇之强力。爲趨菩提,堪能修習種種殊勝資糧,至歡喜地,頓斷分別我法二執之種子;得與妙觀察智相應。然而俱生我法二執之現行糾纏,及乎隨眠種子未斷。瑜伽卷五十八云:「現行現起煩惱名纏。卽此種子,未斷未害,名曰隨眠;亦名麤重。又不覺位,名曰隨眠。若在覺名為纏。」當知俱生我法二執,原屬第七識恆常相續,因通第六識,至此地時,猶現纏眠,尙自未斷;必須更修加行,方能斷盡。故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遠行者,卽十地之第七地也。謂成就十方便波羅蜜,(十方便波羅蜜者,即十勝行。1・施波羅蜜。謂財施、法施、無畏施。2・戒波羅蜜。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3・忍波羅蜜。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4・精進波羅蜜。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5.靜慮波羅蜜。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6.般若波羅蜜。謂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7.方便善巧波羅蜜。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8.願波羅蜜。謂求菩提願、利樂他願。9.力波羅蜜。謂思擇力、修習力。10、智波羅蜜。謂受用法 樂智、成熟有情智。)入觀空智門,勤習福德,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八地則以無功用行,悉皆成就,此乃報得者也。)畢竟寂滅諸煩惱燄,如蓮處水,無染著故。亦斷修惑,發大悲心,以自智觀察力故,善爲一切衆生,說證智法;遠離二乘之自度,故云遠行地。此位卽終第二阿僧祇劫之行。此明六識修有加行有功用,至無相住七地之後,俱生我執,永伏無餘;離一切煩惱魔,故名無漏。雖有俱生微細法執,(俱生法執,於十地中,漸伏漸斷。) 但非有漏。七地之後,豋八地初,六識中品轉智,至第十地,六識上品轉智,方稱純淨無漏。故曰遠行地後純無漏。六識轉智而爲妙觀察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之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由無漏妙智故,能觀察圓滿明淨,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合四大洲日月諸天爲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隨緣隨機而爲說法,令諸有情斷一切疑,獲大利樂。故曰觀察圓明照大千。(此六識乃從因中而轉智。)
第六識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