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衣住行皆佛道 –3
食衣住行皆佛道 –3

食衣住行皆佛道 –3



Bg m19

見修園圃,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耘除愛草。

  這個園圃,是把世法的園形容成菩提園,菩提的園草,是不許貪愛、瞋恨、愚私這些草成長的。我們貪愛的草過患,所以在這五欲的圃中,除掉愛草。修園圃的時候,這個園圃是五欲,除掉五欲的愛草,就是把五欲都除掉了。


見無憂林,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不生憂怖。

  什麼叫「無憂林」呢?樹林子本身是無情的,它有什麼憂愁?沒有的。就像森林,它有什麼憂愁啊?沒有憂愁,爲什麼呢?它沒有分別,也沒有知見,它是物質的。這是說我們一有了貪愛心,就會患得患失。你一旦患得患失,憂悲苦惱就跟著來了,要是沒有患得患失,就沒有憂悲苦惱了,它就不會來了,就把貪愛離掉了。「不生憂怖」,沒有恐怖,也沒有憂愁。因爲你捨了,你也不想得,這是從心地上來形容無憂。


若見園苑,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趣佛菩提。

  「園苑」,也是形容菩提園的,要具足智慧園,但是不要公式化,不要跟人家修的一樣。你自己要發明創造,把你自己的園子修得更好。這是形容說你在學習佛法、明心見性的道路上,僅僅是你的智慧在發生、發展。還有說,學習佛法的時候,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前人的路上走,按照佛的路上走是圓滿的,按照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些大菩薩走是圓滿的。但是各各善知識,他們各有所行,所修行的法門,各有入處,他們得到利益了,可是你照著做,不一定得到。你應當根據你的智慧,根據你的發展,不採取公式化而得到利益就好。


  這是形容你修行的時候,念佛也好,拜懺也好,持咒也好,法法皆能達到究竟菩提道果。但是你明明對這個法門不相應,你勉強去做,是得不到效果。你應當根據你自己的智慧,根據你自己的喜悅,你對哪個法門相應,你就做下去。不要人家一說這個法門不究竟,或者別人說那是外道,「你怎麼念《地藏經》?在家人不能念,那是出家人念的,儘是鬼神!」你往往就被他轉,你就不念了。當別人說的時候,你要用智慧善於分別,一切諸法你都做一做、嘗一嘗。人家說這個水是熱的、是冷的、是甜的、是鹹的,你喝了才知道。他也是跟著別人說的,他也沒有喝過。他聽一聽,有人說這個水是鹹的,這水有毒,喝不得。你過去,這個水喝不得,有毒,大家都喝不得,有一個人不信邪,他就喝一口,說什麼都沒有,有啥啊?你喝了才知道。


  這就是說你在用功修行的時候,你自己找到一位善知識,你很信他,他說念佛很好,你就跟他念佛。念佛了你就見著,時常見著阿彌陀佛,見了西方極樂境界,你就修下去。別人再說念咒好,給你灌頂,你就能馬上到極樂世界了,你說不要,我就老老實實這樣念,我也能去。這不就很好嗎?我講《華嚴經》,你高興了,你說要學《華嚴經》,我在觀音寺講《法華經》,喔!《法華經》也很好,〈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多好啊!完了我又講《地藏經》,你說《地藏經》也不錯,又念地藏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都是一樣的,你不要分別心太多了。


  「勤修諸行,趣佛菩提。」哪一法你都可以用,但是你最初不要都學,都學了,你不容易鑽通,功夫久了你才可以鑽通,這個道理是這樣子。愈磨愈久,磨久了你就明了,鐵磨久了它也發光,懂得這個道理就好了。如果是愚癡,多修就不愚癡,愚癡是可以轉化的,只要你遇到佛法了,就有大善根。既然遇到了,你根據佛所教導的,你去做,他就教導了,要你不愚癡。他所說的每個方法都是不愚癡的,哪個與你相應,你就做哪個。


見嚴飾人,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以為嚴好。

  見到這個人珠光寶氣,戴得滿頭滿身,這是有嚴飾的人,不過,我們佛弟子一個嚴飾的也沒有,但是我們有另一種的嚴飾,是什麼呢?佛的三十二相,我們用佛法來嚴飾我們自己,證得佛的三十二相。這是最好的嚴飾。還有我們前面講「入華開敷」,我們有諸佛法的加持,好多人因爲誦經、禮懺,他的面相全變,這是隨時會變的。我們對於善惡因果,要確信不已。算命批八字的,對不對呢?那叫術!不全是假的,他算的是不錯,但是他沒有轉變的方法。而我們佛教的方法呢?專門轉變。好多大德都說定業不可轉,定業不可轉,是你不肯轉,不肯轉是不能轉的;說你肯轉,肯轉一定能轉。爲什麼這樣說呢?如果定業不可轉,我們爲什麼要信佛?既然不可轉,受就好了。


  我們不是想轉嗎?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呢?還有我自己的心,要想轉它,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我從此不造了,我把以前造的業贖回來,怎麼辦?念佛!拜懺!誦經!都把它贖回來,哪一個都能贖。贖盡了,不就清淨了。無量劫來那麼多的罪業,你觀心!這一切罪惡是妄想造的,你止妄!誰來造的業?心!觀心!造業的心本空的。造業的心都空了,所造的業還存在嗎?這個道理很簡單,業自然就沒有了,不要把它當成眞實的。後面還要講五種邪命,算命、批八字、看風水、看陰陽等等。這些都會發生變化的,在世間法上,在世間相上,都容易起變化,何況用佛法呢?用佛法不起變化嗎?所以見嚴飾人,我們應當用三十二相嚴飾。


見無嚴飾,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具頭陀行。

  沒有嚴飾,沒有嚴飾了更好。行頭陀行,「頭陀」翻譯爲「抖擻」,抖擻精神,行苦行的。房子那麼貴,不要住房子,去籬下住,去墳地裡住,觀想無常。但是這可不容易做到,要我們現在行這苦行,恐怕做不來,反而會荒廢道業,會倒退道心。你在家裡好好念念佛、念念經,「隨緣消舊業」,把過去的業,隨著因緣慢慢消失;「更莫造新殃」,別再新造罪了,就頂好頂好了。


見樂著人,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心無所樂。

  以法爲樂,喜歡執著的人,你要執著法,執著什麼法呢?執著無常法。法執還是需要的,如果是大根機了,“我”、“法” 二執都消失了,那就更好了。這裡說見那個喜歡貪樂的、執著的人,讓他轉境,轉變世間的樂境,變成出世的樂境,轉境入性,入到性體,心能轉境。你要坐禪,坐禪有種種快樂,得到輕安就不得了了,還有四禪的快樂。「歡愛不捨」,這是不捨法樂。要不執著世間的樂!沒有樂呢?沒有樂可執著怎麼樣呢?那就不染世間法,都是出世間法。一切有爲法之中,不執著。有爲法之中有很多的樂境,但是,我們沒有智慧,明明是苦,你當成樂。你一天一天的在變化,你還不曉得呢?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總是從媽媽生下來的,從小孩子變成了這麼大了,而且從十幾變成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像我變成八十多歲了,你不知道這中間都是苦,處處都是苦,但你把它當成樂。


  本來是沒有可樂的,這裡就叫我們這樣觀想,凡是有爲的、有相的、有做的,沒有一個是樂事。你如果貪戀不捨,染著了,就是心被境轉,心被境轉,就在這苦裡頭,永遠流動不息,永遠不能夠出去,這就叫輪迴。迴,就是輪一圈又回到原地,就是我們輪了又去。輪了又去,還是在六道,一會兒變人,一會兒變天人。你做了好事,好事因果成熟了,就生天了,或到人間了;惡事做多了,惡事成熟了,就變成畜牲了。我們別看畜牲,畜牲也有很好的,牠有福德,就不會迴向,生前不會迴向,不會把這福德迴向三寶,迴向給衆生。我看見畜牲牠有福德的,在佛經上講:「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纓珞。」過去國王所坐騎的香象,頭上掛滿了珠寶,這是經上說的。


  我在拉薩求學的時候,看見達賴喇嘛,在他的園苑養了兩匹馬,我在拉薩五年,我沒看見他騎過,這兩匹馬沒被騎過一回,算是有福報吧!變了坐騎的馬,是讓人家騎的,但是不騎,爲什不騎呢?那時候達賴喇嘛出門就坐轎子,抬轎子的還是四品官,一般人抬不到,必須是四品官,這是貴族的子弟,一般人還沒有資格抬。達賴喇嘛雖然不騎馬,一匹馬還是有兩個馬夫,一天給馬洗兩次澡,到了冬季,還把水溫熱給馬洗澡。牠吃的是什麼?不是一般的青稞,而是人民吃不到的貝母,川貝是出自西藏、西康的,那匹馬吃一頓,要吃一個鏟子的貝母。那個時候,貝母無法出口,香港在作戰。日本侵略的時候,貝母沒有用處了,所以大量的餵馬,一般的馬是吃不到的。牠既然變成馬了,變成了畜牲了,牠這麼享受,人還做不到。


  這種事大家可能沒有看見,恐怕加拿大也是有的。我在美國看見那條狗,我心裡想,他要是對他爸爸媽媽像對待狗這樣的恭敬,這樣的照顧,我說他是眞孝子。把狗抱到汽車上,抱下來,人還沒有幹什麼,先給狗開門,早晨還得放出來。不管愛走不愛走,也得先牽出來到外頭把狗溜一溜,放一放。你說這叫有智慧?現在這叫什麼呢?叫寵物。而且還帶狗到獸醫那兒去,經常看病,定時檢查,保險還很貴,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樣子。這叫什麼呢?叫顛倒。該做的他不做,不該做的他忙著去做。他在有爲事中,這個有什麼可樂的?你說他樂什麼?這樂趣在那兒呢?我不理解。況且他自己非常的愛乾淨,非常的清潔,狗屙便了,他也不嫌棄,拿張紙把糞包起來,如果他能對他的媽媽這樣用心,就好了。可能是他前世欠牠的。但也有苦的狗,野狗就沒人管,只要這家人著了難了,狗就沒有人照管,牠那個福就享不到了,就成了野狗,沒人管。就像我們人遭了難了也是這樣。


  懂得這個意思,就懂得這個「樂著」、「無樂著」。在有爲事中,那個心不要去貪戀,不要執著,這叫「善用其心」。我們要會觀察,對一切事物,在境上要會觀察,善於理解。


見歡樂人,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樂供養佛。

  最後這句話才對,怎麼樣才得到安樂?供佛、供法、供僧。像我們道友都得到安樂,天天到道場來念佛、念法、念僧。諸位道友,你說西方蓮池海會中善友提攜,我們現在不是善友嗎?這是未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知道嗎?應當如是想、如是觀。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怎麼會苦惱啊?想不通。爲什麼想不通啊?看不破、放不下。這個苦惱不論是什麼,有時候,看見他很幸福,但又不理解。什麼樣算是苦惱人呢?什麼樣算是幸福人呢?沒有智慧的人最苦惱了。通俗一點,這跟看得破、看不破有關係。我以前經常講這麼一個發生在我們東北的故事。一個地主老財,他的田園很多,家也很大,可是一天到晚愁眉不展,他的老夫人就說:「我看你,簡直不知道如何是好。你愁什麼嘛?你家大業大,你還這麼愁!你看我們那放牛的,那小瓣辣子,你看人家放牛出去,唱著歌出去,回來唱,一天都在唱,快樂的不得了。看你,連個小童子都不如。」


  老財說:「你看他很快樂,我可以叫他不快樂。」她說:「怎麼著?你要害他嗎?」老財說:「不是,事實會證明的。」他就拿一錠元寶,丟到餵牛的草裡頭去。那小童子,有一天餵牛吃草的時候,一看,這草裡頭怎麼出了一錠元寶,高興得要死,就想這錠元寶我做什麼?又想製衣服,買棉被製什麽製這個,又想不能這麼做,又想拿它求再生利,又想買隻小驢,或者買頭豬。反正想的很多,不唱囉!出去也不唱,回來也不唱,再不唱了。


  老財跟夫人說:「怎麼樣?不唱了吧!」她說:「你給他吃什麼藥?你是不是做壞事?」他說:「沒有,你看他還不是長得很健康的,他就是不唱了。」她說:「唉呀!你別害人家,人家歡歡喜喜的,你爲什麼要害人家?」這老夫人不知道原因,他就說:「好吧!我今天晚上,跟他說,明天他就唱起來了。」到了晚上,他到那小童工跟前去,他說:「我有一錠元寶,你看見了沒有?」那小孩先是想欺騙他,又想這個東西欺騙不了,他都知道了。他說:「我看見了!」老財說:「那是我的,你還是給我。」這小童工一想:「我命薄福淺哪!」根本不是自己的,「好!給你吧!」一給,他心裡清淨,什麼事沒有了,第二天早晨照樣唱起來。


  唉!他的夫人一看,這眞怪,問他:「你究竟是用什麼方法使又他唱起來了?什麼方法使他不唱了?」他說:「很簡單,告訴你就這一錠元寶。」她問:「那你怎樣讓他不唱的?」我擱到那草裡頭,他撿到這錠元寶他不唱啦!」她問:「那他不唱了,他幹什麼?」老財說:「我哪曉得他幹什麼?曉得想什麼?」她問:「那你怎麼又讓他唱了?」「我到他那兒,把元寶要 回來啦!沒有了,沒有!他又高興了。」老財說:「撿到一錠元寶使他不唱了,一錠元寶沒了又使他唱了。我這麼大的家業,我能夠不想嗎?我能夠不煩惱嗎?」


  大家說有錢好?還是沒錢好?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當他事業很大,你一問他說:「你念念佛吧!」「唉呀!師父!我沒有時間,我信,我知道好。」「爲什麼不念呢?」「我這個事業還得發展,我只能有進無退,退了就不行。」如果是打工的,你勸他多抽點時間念佛,他說:「我將來還想買間房子,我這輛汽車還有貸款。我不能不打工,不能不多掙幾個錢,我怎麼有時間念佛呢?」他忘了,要是到壽命盡的時候,閻王爺叫他,他什麼都得撂下,不去也得去。我還不用說這個,病苦來了,你還能上班?還能夠去做事嗎?他沒有想到。他認爲我永遠不會病的,當一個人做一件事的時候,他沒有別的顧慮,根本不想了。


  這叫苦惱人跟不苦惱人的分別,我們都是苦惱人,我就是一個。八十歲了,還不放下,在屋裡牢牢坐著修行吧!還東跑西跑的,自找苦惱。我講經是利益人,人家有沒有眞正得到利益?我還是不明白。也有罵我的,也有恨我的,也有歡喜我的。爲什麼呢?因爲你愛說嘛!你說出話來總要得罪人,得罪哪些個人呢?不信的人。釋迦牟尼佛得罪的人,就是波旬,魔子魔孫就不信。得罪人還是不少,那麼我們跟他做弟子的,只有學著得罪人。苦惱跟不苦惱,大家自己想一想。得了根本智,就不苦惱了,無分別了!見到無分別,當然不苦惱。但是這個所斷的煩惱還是粗煩惱,斷的還不是細惑,要達到一切種智了,那就行了,這裡提到的根本智還不究竟,根本智有好幾種講法。


見無病人,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我們前面講苦惱人,苦惱的境況多了。有病,就是苦惱的一類。那麼遇到健康的人,沒有病的人,就發願希望,他能夠見到了性空,永無病惱。如果有生,有生必有病,因爲這個是物質的、有相的,八苦之中,就是病苦。


上面章節未擷取完。
後面尚有章節如下列:
・讀誦禮拜 遍滿法界
・身心安隱 障礙消除
・堅固十種信心

欲續閱內文,敬請參看書籍。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