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十四年)— 〔左傳〕
卷二 周文
《題解》
春秋時期,姜戎族是分佈在西北
方的古戎族的一支。他們原住在瓜州(
在今甘肅敦煌縣西)一帶,後遷徙到晉
南(今山西南部),依附晉國。
本文記載姜戎族首領駒支,遭到
晉國大臣范宣子的指責後,據理反駁,
取得勝利。從中不僅可以看出當時各民
族間又聯合又鬥爭的錯綜複雜關係,而
且可以看出怎樣運用辭令進行外交鬥爭。
原 文
會于向 1,將執戎子駒支 2。
范宣子親數諸朝曰 3:「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于瓜州 4,乃祖吾離被苫蓋 5,蒙荊棘 6,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 7,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 8。詰朝之事 9,爾無與焉。與,將執女。」
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于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 10,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 11,毋是翦棄 12。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 13,於是乎有殽之師 14。晉禦其上,戎亢其下 15,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16,與晉踣之 17。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于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逷 18?今官之師旅 19,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 20,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 21,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22。」賦《青蠅》而退 23。
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 24。
注 釋
1・向:春秋吳地。在今安徽懷遠。魯襄公十四年(前五五九年),晉國召集諸侯的使臣,在這裏商議共同討伐楚國的事情。
2・戎子:姜戎族首領。姜戎是古戎人之一。/駒支:姜戎族首領的名字。
3・范宣子:晉國大臣,士氏,名丐。/朝:原指朝廷,這裏指諸侯使臣一起會商事情時臨時設立的朝位。
4・吾離:姜戎族的遠祖。
5・被:通「披」。苫蓋:用草編成的覆蓋物。
6・蒙:戴。/荆棘:指用荆條編成的帽子。
7・腆:豐厚。
8・職:主要。/由:緣故。
9・詰朝:明日。
10・蠲:顯示。
11・四嶽:傳說爲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裔胄:後代。
12・翦棄:滅絕。
13・舍戍:留下的戍守的人。魯僖公三十年,晉與秦國圍攻鄭國,鄭之老臣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秦與鄭私下訂立盟約,留下戍守的將士,班師回國。
14・殽之師:指僖公三十年晉軍在崤山一帶襲擊秦軍一事。/殽,即崤山。在今河南西部。
15・亢:同「抗」,抗擊。
16・掎:拉住。
17・踣:撲倒。
18・湯:疏遠。
19・師旅:指師帥旅帥等晉國大夫。
20・攜:攜貳,叛離。
21・贄幣:禮品,引申爲禮儀。
22・瞢:慚愧。
23・靑蠅:詩經・小雅篇名。詩中有「愷悌君子,無信讒言」的語句。
24・愷悌:和藹可親。
語 譯
晉國在向地同各國使臣聚會,準備逮捕姜戎族首領駒支。
范宣子親自在盟會朝堂上列舉駒支的罪狀。他說:「過來,姓姜的戎人!過去秦國人把你們先祖吾離從瓜州趕出來,你們先祖吾離當時身披茅草衣,頭戴著荆棘帽,來投靠我們先君。我們先君惠公當時只有很少的土地,卻同你們平分了,讓你們也吃上飯。現在諸侯們服事我們君主,不像從前那麼恭順了,大概有些什麼言語被泄露出去。這主要是由於你們的緣故。明天諸侯集會,你不要參加了!你若是參加,就逮捕你!」
駒支回答說:「從前,秦國人仗恃著自己強大的武力,貪婪地擴展土地,驅逐我們戎人。惠公表現了高尚的品德,認爲我們戎族人是四嶽的後代子孫,不應該這樣被滅絕。所以,將南方邊遠地方的田地賜給我們。那是個狐狸居住,豺狼嗥叫的地方。我們戎人鏟除了那裏的荆棘,趕跑了那裏的狐狸豺狼,從此成了你們先君的不內侵也不外叛的臣子,直至今日沒有二心。當初文公與秦國一起討伐鄭國,後來秦人私下與鄭國結盟,留下戍守的將士就班師回國了。
這樣就發生了秦晉後之戰。當時晉國從前面抵禦秦兵,我們戎人從後面抗擊秦兵,使得秦軍全軍覆沒。這也是由於我們戎人效力,才取得這樣結果的。譬如捕捉一隻鹿,晉人抓住它的角,戎人掣住它的腿,是我們與你們一起把它拖倒的,那麼,我們戎人爲什麼還不能免罪呢?從此以後,晉國多次征戰,凡是交給我們諸戎的事,我們都是一直隨時聽從你們執政的使令,如同殽之戰一樣,始終沒有二心。我們又怎麼敢同你們背離疏遠呢?
現在晉國的將帥等大夫,可能是自己有缺失之處,所以使諸侯有二心,您卻責怪我們戎人!我們戎人吃的穿的,與你們華夏族不一樣,禮儀不相同,言語不相通,怎麼能去做那種壞事?不參加盟會,也不會感到慚愧!」說完後,誦讀了一首名爲靑蠅的詩,便告退了。
范宣子自覺失言,連忙賠罪,請駒支去參加盟會,這是爲了成全自己愷悌君子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