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彌勒信仰之興起
書籍目錄
(一)、彌勒信仰之興起

(一)、彌勒信仰之興起


Bg i94


  彌勒信仰的起源,產生於印度。釋尊滅後三百年間,印度一般的信仰,唯獨集中於釋迦,不信其他外佛。其後,由於時代的變遷,部派佛教的思想興起,大乘佛教的出現,信奉十方佛的多元思想,逐漸萌芽發展。竺法護譯出「彌勒成佛經」,始於西元三百年間,這是中國現存最早譯出的彌勒經典。從竺法護譯出的彌勒經典。我們大抵可以推定,印度的彌勒信仰,是由西元前二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間形成產生的,這與大乘佛教的興起,頗有相連關係。


  根據近代佛教美術史的研究,佛像的發源地,是在印度有名的犍陀羅(Gandhara)地方。近代發現的犍陀羅遺物,其中便有彌勒像。犍陀羅是古代佛教美術的中心,為近代考古學家研究佛教藝術的重要所在。由於近代出土發現了西元二世紀後期的彌勒像,我們可以推定,印度的彌勒信仰,在西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已經相當盛行了。 


  犍陀羅發現的彌勒像,為數甚多,彌勒信仰,古代以西北印度為最盛。後來,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交流,彌勒的信仰,從印度西北, 逐漸擴展,傳到中亞細亞(古代的西域)。西元七世紀初葉,玄奘經由天山南路去印度,途中所經敦煌寺,寺內便有彌勒像。唐代道世(唐朝僧人道世)著「法苑珠林」記述玄奘西行途中的見聞說:「玄奘三藏云:西域道俗,悉為彌勒之業。」足見彌勒信仰,在西域成為普遍的信仰。


  中國的彌勒信仰,無疑地,是從西域傳入的。最初,「彌勒經」的翻譯,是竺法護。他在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〇三)譯出「彌勒成佛經)。法護的祖先,是月支人,其本人出生於敦煌,所以,一般稱他為「月支菩薩」,或「敦煌菩薩」。五世紀初葉,鳩摩羅什譯出「彌勒下生經」與「彌勒成佛經」羅什是龜茲人,出生於西域,成長於西域,成名於西域。「彌勒上生經」的譯者,為五世紀的北涼沮渠京聲。沮渠京聲為北涼王沮渠蒙遜的從弟,在于闐國研讀三藏,立志於佛道。其於高昌地方,獲得高昌語所譯之「彌勒上生經」,將之再為漢譯。初期彌勒經的漢譯,其原本都是來自西域的,譯者也是西域人。這些原本可能不是梵文原本,而是經過西域語文轉譯而來的。就初期的彌勒經傳譯歷史來看,中國的彌勒信仰,是與西域諸國的彌勒信仰,具有深厚的淵源關係,這是可以肯定的。


── 道安・法顯・玄奘・窺基

  中國信奉彌勒的,早期的著名人物,為晉朝時代的釋道安(三一二 ~ 三八五)。道安是中國佛教史上早期的著名人物,對於中國佛教貢獻甚大。他研究般若經,確立北中國佛教的基礎,其名遠播西域。羅什未來中國之前,在西域早已聞知道安之名,稱為「東方聖人」。道安對於漢譯佛經,其意不明之處,頗難解釋,欲請彌勒為之決疑,因此,發願往生兜率。慧皎「高僧傳」卷五說:「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寺房既窄處之講堂。時維那直殿,夜見此僧從窗隙出入,遽以白安。


  安驚起禮訊,問其來意。答云:『相為而來。』安曰:『自惟罪深,詎可度脫?』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須臾浴,聖僧情願必果。』具示浴法。安請問來生所往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衆,數十人悉皆同見。安後營浴具,果是聖應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衆曰:吾當去矣!是日齋畢,無疾而卒,葬城內五級寺中。是歲晉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大正五〇・三五三中 ── 下)又「高僧傳」卷五,道安弟子曇戒的傳記裡也說:「事安公為師,博通三藏,誦經五十餘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晉臨川王甚知重。後篤疾,常誦彌勒佛名不輟口。


  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生安養?誡曰:「吾與和上(道安)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上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言畢,即有光照於身,容貌更悅,遂奄爾遽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大正五〇・三五六下 )由這些記載中,足以說明道安是一彌勒的信奉者。中國彌勒信仰的起源,可說是由道安及其門下開始的。


  中國另一位信奉彌勒的著名人物是法顯。法顯於西元三九九年至四一五年,西去印度求法,他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北印度的陀歷國。陀歷國過去有一阿羅漢,要造彌勒像,以神足力,將一位著名的雕塑家,帶往兜率天上,親睹彌勒菩薩的慈容,然後下來作像。這位雕塑家,曾經三度上兜率天,觀看彌勒,完成其像。該像高八丈,足跌八尺,齋日常見光明。法顯途經該國,特地前去禮拜。


  法顯在其「佛國記」裡記述,他在瞻波國時,聽「天竺道人誦經云:佛缽本在毗舍離,現在犍陀羅,若干百年,當至月支國、于闐國、屈支國、師子國、中國;若干百年,遠至中天竺。其時上兜率天,彌勒菩薩見之,歎曰:釋迦文佛缽至,與諸天華香供養七日,還至閻浮提,海龍王持入龍宮。至彌勒成道時,佛缽始出,四天王獻與彌勒。以賢劫千佛共用一缽。」法顯當時欲寫此經,天竺道人說︰此無經本,我只口誦耳!由「佛國記」的這一記載,可知當時印度已有種種有關彌勒經典的傳誦。


  法顯赴印度求法,途中親見彌勒之像,親聞傳誦彌勒之經,其對彌勒之信奉,由此確立。不過,法顯回到中國,印度與西域的彌勒信仰,早經傳來。彌勒的靈驗,給與五世紀中國人的信仰,有著很大影響。中國的彌勒信仰,經過道安與法顯的傳播,加上「彌勒經」的譯出,釋迦的繼承者,乃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因此,中國人紛紛皈依信奉彌勒菩薩,形成北魏時代佛教的信仰中心 ── 中國彌勒信仰的興盛。


  七世紀中,玄奘赴印度求法,從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唯識,遍遊全印。印度的彌勒信仰,及其彌勒塑像,非常盛行。玄奘也是一個彌勒的信奉者。道宣「續高僧傳」卷四,「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有這樣的記述:「奘生常以來,願生彌勒。及遊西域,又聞無著兄弟皆生彼天。又頻祈請,咸有顯證。懷此專至,益增翹勵。後至玉華,但有隙次,無不發願,生睹史天見彌勒佛。自般若釋了,惟自策勤,行道禮懺。…… 默念彌勒,令傍人稱曰:南謨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謨彌勒如來所居內衆,願捨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右脅累足,右手支頭,左手髀上,鏗然不動。有問何相?報曰:勿問!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弟子問曰:和上定生彌勒前不?答曰:決定得生。言已氣絕。」(大正五〇・四五八上 ── 中)從道宣的記述裡看,玄奘不僅是一個彌勒的信奉者,而且是一誓願往生兜率天,睹見彌勒的實踐者。


  玄奘是一彌勒的信奉者,他的門下窺基,也是一個虔信彌勒的人。贊寧「宋高僧傳」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說:「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乃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大正五〇・七二六中)根據贊寧所記,窺基對彌勒像誦菩薩戒,且有光瑞異相可見。窺基撰寫「彌勒上生經疏」,宋高僧傳所記,尚有一段不可思議的因緣:


  後躬遊五臺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夢身在半嚴山下,有無量人唱苦聲,冥昧之間,初不忍聞。徒步陟彼層峯,皆玻璃色,二天童自城出。問曰:汝見山下罪苦衆生否?答曰:我聞聲而不見形。童子遂投與劍,剖腹當見矣!基自剖之,腹開有光兩道,暉映山下,見無數人受其極苦。時童子入城,持紙二軸,及筆投之,捧得而去。及旦,驚異未已。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大正五〇・七二六上)


  窺基作「彌勒上生經疏」,是感夢而造的。他在作「疏」期間,並且感得許多舍利。這位玄奘門下號稱「百部疏主」的慈恩大師,他從彌勒信仰中,獲得不可思議的瑞相感應,可以知其對彌勒信仰之深了。
  彌勒信仰傳入中國,盛行一段很長時期,歷數世紀之久;中國人信奉彌勒的,為數甚多,以上所舉,僅舉其著名的幾位代表而已。


── 本文取自「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蹟」一書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