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玄
按:本篇密教修法,因文繁,佔用篇幅過多,而且密法非上師傳授,不能修持,讀者觀之亦無益,故加以略除。
1・引論
法身無相,悲含識而示形;悲願不空,應羣機而設化。衆生機有千差,設教亦成萬殊。為韋提希說十六觀經為往生極樂淨土之由來。其後兜率緣熟,復為優波離尊者,說彌勒上生兜率天經,為往生兜率淨土之肇始,方便雖有多門,實異途而同歸也。
蓋兜率法門者,顯密圓融,收機最宏,修因簡易,得報殊勝,實是圓頓無上之要道焉。故慈氏菩薩略修愈誐念誦法云:「若欲現世,不捨色身,速證慈氏宮;同會說法,得大悉地者,若依此愈誐念誦,必獲無上大悉地。」臨命終時,彌勒菩薩,放光接引,定得往生兜率淨土也。
〈好夢十因〉云:「夫悟入大菩提之道,專在善知識因緣」,依兹皈依彌勒大士,願求上生兜率陀内院,有十種因:
一・釋尊付囑 釋迦世尊,將遺法弟子,皆付囑於彌勒,為得度脫:我等應尊本師之囑,求生兜率淨土,皈依慈氏,乃不違釋迦世尊之遺命耳。
二・古德往生 顯密大德,皆以往生兜率淨土為第一義。如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大小乘師皆許此法。」無著、天親、道安、玄奘皆是兜率淨土往生者也。求其真言密教,法身如來,自受法樂,以虛空為道場,以法界爲語表,無一處不是道場,無一塵不是法身,是以法界海會,普賢金剛手等,以加持示現,身語意表,無盡莊嚴藏,各引無量當機;同入法界曼荼羅,法界曼荼羅者,即兜率天宮也。
三・本誓深重 〈大日經疏〉云:「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令以慈爲首稱。」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曰慈氏。又云:「一切如來,必住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此四無量心,即慈氏菩薩之德故。」當知彌勒即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之主也。又云:「自餘諸佛土,皆在娑婆界外,唯彌勒淨土,建立於忍土之中,」實為大慈超越諸聖,本誓願力所加被下凡之故也。
四・相光勝緣 釋迦世尊,雖示滅度,然遺舍利,猶存於世。往往能從舍利睹光明相好,滅罪生福,然兜率天中,光明相好常存。故經云:「凡上生衆生觀彌勒菩薩,眉間白毫相光,越九十億劫生死亡之罪。」可見彌勒菩薩與此界衆生之勝緣也。
五・上生最易 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淨土,恐凡鄙穢,修行難成。如舊經論,十地以上菩薩,隨分見報身淨土,依新論意,三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淨土」;豈容下劣凡夫,即得往生乎?
唯兜率淨土,廣攝末世凡夫之機。故上生經疏云:「凡夫得道者,各發誓願,不還無學,神通可往。」又云:「去佛時遙,病重行闕,受佛付囑,欣當佛度。」又云:上生兜率內院,上品上生者,具六事行法,即得往生內院,六事行法者:
(一)精勤修習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事等。
(二)威儀不缺,堅守諸戒,自往軌則等。
(三)掃塔塗地,修飾道場,整理制宜等。
(四)香花供養,四事什物,隨給濟等。
(五)凡夫行三昧,聞思定等。
(六)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行等。
以上六事,具備爲上品上生,其中修一、二種行者,亦得上生兜率淨土,所有福德絕不虛棄矣!
六・密行相應 慈氏儀軌云:「修行互相無相,供養兼事兼理,移彌勒三密,於凡夫身中,開兜率內院,於當念之上,一生之中,成慈氏身,尚猶不難,何況於上生耶!」又云:「三密即成應化身,五輪五智是五分,五分盡攝法界輪,是故我今禮愈誐;愈誐即是慈氏尊,是故我念修愈誐;速證慈氏同一體。」慈氏儀軌共有十品,初四品正明供養,念誦軌則,下六品明造像、擇地等事。初序品,淨法界心真言;先觀覽囉字。三角智火,燒盡有漏五蘊色身,生長法身智身。次觀依報五字大觀,表金剛不壞身土。次觀本尊曼荼羅海會,召請諸兜率宮中一切內衆,所圍繞慈氏菩薩,奉獻閼伽、香華等妙供具,作懺悔隨喜等事;終則專持本尊真言,成凡聖無礙,一法界體性耳。四品大綱如是。廣在儀軌,故修彌勒法求生兜率者,皆與密行相應。
七・臨終接引 凡信仰彌勒菩薩,兜率淨土者,生生接引,世世擁護,所謂彌勒菩薩之大慈,橫遍十方,豎窮三世,何處不至,何世不攝哉?又彌勒樓閣,周於法界,任受何生。皆不離此樓閣,故依彌勒所受依報,皆是兜率內院耳。
彌勒五大法身之智體,即吾人心中大慈菩提心也。因比彌勒與吾人,入我我入,元來一體,感而遂通,不壞假名,而有兜率往生;故經云「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而得彌勒接引往生兜率內院焉。
八・宗主殊勝 彌勒菩薩,有四重秘釋。(一)淺略釋:釋迦應世時之彌勒,初生婆羅門家,發心出家,爲佛弟子,扶持道化,是佛在 時之彌勒也。(二)深秘釋:彌勒者,是蘇悉地院,八葉蓮華,持法界圓塔,與大日同德,掌普門之總宰也。(三)秘中深秘釋:彌勒者,即中台之大日如來,以阿字為種子,塔婆為三昧耶尊形,住法界定印,種子塔婆,定印皆與大日不殊耳。(四)秘中最深秘釋:彌勒者,即行者之自心,故儀軌云:「灌頂說法悟無生,慈氏大日同一體,(尾+充)嚕左那即慈氏,一生菩薩即愈誐。自心即是母地心,母地即是慈氏尊,三種無二元一體,是故我求如實智。」由此而知宗主之殊勝也。
九・國土殊勝 華嚴經中,彌勒樓閣,即法界宮也。故儀軌云:「五輪所成之曼荼羅,謂先大宮界為其所居,故豎橫無邊際,遍籠法界大宮,離因緣故。次有因不可得風輪。」秘藏記云:「下方虛空,謂心虛空,是虛空法身,其法身因不可得,己因不可得,無有塵垢,華色鳥聲,離能執所執相,無塵可得故。次有火輪,離塵相故。法法皆非言語之所行,是故有水輪,言語之所行,可破可輪,離言語故。法法常不生不滅,金剛常住,是為地輪。此地輪上,所建立寶樓閣宮殿,故彼此容融,一多自在,是號兜率內院者也。
十・為度眾生 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故居初發心自力不足之地,未能依無所得大乘修諸萬行,因斯求生兜率內院,面見彌勒慈尊,然後同下閻浮,廣度眾生,豈不善哉!若論圓融心境,十方刹土,不離毫端,往兜率即往極樂,此土廣博,周遍法界,生極樂即生兜率,何有優劣之見乎!
2.彌勒史略(略除)
3・兜率天宮之勝境
十方三世,補處菩薩,將要成佛時,先生兜率內院;預備薰修勝業,
莊嚴其處。所謂穢土中淨土也。兜率天宮,有內外院之區別,皆勝妙無比,《上生經》云:
佛告優波離︰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說。
(一)外院 經云 ——
兜率陀天有五百億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以天福力,告作宮殿,各各脫身旃檀,摩尼寶冠,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皆是七寶所成,每寶皆放五百億光明,其光化出,有五百億蓮花,其花轉作五百億七寶行樹,其樹葉有五百億寶色,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其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從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寶樹上,生果如玻璃色。一切衆色,入玻璃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衆音,其音演說,大慈大悲,甚深妙法。
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原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每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接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以上所述皆是兜率外院,勝妙若此。
(二)兜率內院更為殊勝。
內院是彌勒菩薩所住,經云:
有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無量億七寶蓮花,一一花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衆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以上所述依報莊嚴,悉表菩薩,內證聖智,見聞覺知,皆住菩提勝緣。
復次摩尼寶殿之中,師子妙座之上,有微妙寶帳,嚴飾以五百億衆寶雜花,百千梵王,自十方來,以梵天鈴,懸掛其上。又以寶網,彌覆其上,彌勒大聖,結跏趺坐,身量高大,十六由旬,頂上肉髻,紺琉璃色。毗楞伽寶,以為天冠,化佛菩薩,住在其中。本師釋迦,來助其化。三十二相,一一帶五百萬億之寶色,八十隨好,各各出八萬四千之光雲。見者無厭,金山光耀,暉如朝日。梵聲深遠之唱,雷音響遍秋空,晝夜六時,演說不退轉法,諸天聽受,得道者無數,他方菩薩,駕驅雲集,上下諸天,遂願往生,皆兜率天宮之勝事也。
4.上生兜率之修法
(1)總論三資糧道
詳夫一切修持法門,不出信願行三,故此亦為求生兜率淨土之資糧也。
(一)信 釋迦牟尼如來,所説如實語者,將諸弟子,遺囑彌勒慈尊,令悟道果,付囑慇勤,理無虛妄,故上生經云:「若有比丘,及一切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及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又《未曾有經》云:「下品十善,謂一念頃,中品十善謂一食頃,上品十善謂旦至午;於此時中,心念十善,止於十惡,亦得往生兜率天上。」論云:一念齋戒,能為上品之修因,一遍稱名,以成彌勒之眷屬,其因甚易,其德尤大。昔有野干,心念十善,生兜率天,何況人為萬物之靈,宿生多植善因,今又得聞佛法,若修持者,決定上生而至兜率陀天,則無可疑惑者也。
(二)願 〈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以往閻浮,其心怯弱,初學是法,恐畏退散,常發大願,扶持此行,乃至終心,無有障惱,隨種善根,願共含識,自在往生,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又智度論曰:「有人修少福德,聞有福處,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各生其中。」又十住論云:「若人發心求佛,不 休不息,有人以指,舉大千世界,在空卻住,不足為難!若發願言,我當作佛,是人希有!何故?世人心劣,無大志故。」因斯求生兜率陀天,常發大願,願為當來,救度眾生,而生內院見佛聞法,得道果故。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無邊法界,所修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覺,生彌勒前,聞清淨法,悟無生忍。但行住坐臥,一生以來,所修善根,願共法界衆生,迴向彌勒佛前,速成不退。玄奘法師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
所以法師,一生以來,當作彌勒業,臨命終時,發願上生,見彌勒佛,請大衆同時說偈云:
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
願共含識;速奉慈顏。
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衆,
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讚彌勒四禮文
(玄奘法師依經譯出):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諸佛同證無爲體,真如理實本無緣,
為誘諸天現兜率,其猶幻土出衆形。
元無人馬迷將有,達者知幻未曾然,
佛身本淨皆如是,愚夫不了謂同凡!
知佛無來見真佛,於兹必得永長歡,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眾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佛有難思自在力,能以多刹內塵中,
況今現處兜率殿,師子床上結跏坐。
身如檀金更無比,相好寶色曜光暉,
神通菩薩皆無量,助佛揚化救含靈。
衆生但能至心禮,無始罪業定不生。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慈尊寶冠多化佛,其量超過數百千,
此土他方菩薩會,廣現神變寶冠中。
佛身白毫光八萬,常說不退法輪因,
衆生但能修福業,屈伸臂頃值慈尊。
河沙諸佛由斯現,況我本師釋迦文。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至心歸命禮,當來彌勒佛。
諸佛當居清淨剎,受用報體量無窮,
凡夫肉眼未曾識,爲現千尺一金軀。
衆生視之無厭足,令知業果現閻浮,
但能聽經勤誦法,逍遙定往兜率宮。
三塗於兹必永絕,將來同證一法身,
故我頂禮彌勒佛,唯願慈尊度有情。
願共諸衆生,上生兜率天,奉見彌勒佛。
(三)行 宗要云:「有三種:一者聞大慈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聞慈氏名,仰信此名所表之德。三者行於掃塔塗地,香華供養。」又云:此觀此行,合為一根所生之果,略有四種:一者芽莖離土之果,二者華葉蔭涼之果,三者妙華開敷之果,四者芳果成就之果。
第一芽莖離土果者,伏滅前來所作衆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華葉蔭涼果者,不墮三塗邊地邪見,因第二行所得果也。第三妙華開敷果者,謂得兜率依正妙報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果成就果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依前二觀之所得也。又行者,修彌勒業讀誦大乘,懺悔業障,常觀自身,猶如朽宅,心似攘客,身心之業,皆須懺悔,身心清淨,臨命終時,預知其期,待死如客,善友外助,一心念佛,於時寂寞窻中,香煙細昇,碧落空外,笙歌風聞。彌勒菩薩,放眉間光,無數天子,雨曼陀花,安庠巍巍,漸近眼前。
靈山釋迦,十方諸佛,虛空顯現,演說大乘,此時衆聖接引,漸昇雲路,速到逍遙之國,新生寶蓮之上。時諸天子,散花作樂,歎言: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行願不空,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皈依。我聞其詞,應聲作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爲説妙法,妙法豈他教哉?即是萬法唯識,實相中道,既聞法已,速證無生,常在慈尊面前,早聞甘露妙門,時詣衆善之寶閣,各問菩提之前途,神通隨心,大悲銘肝,或遊諸佛之國,遍入海會之衆。或迴六趣之門,度脫往昔之愛。
慈尊下生,我與下生,翅頭城中,誕生出家;龍華樹下,降魔成道,如影隨從,一一見之,得佛覺三昧,聞持一代之正法,住普現色身,濟度無數之類,賢劫星宿,歷侍諸佛,住行向地,漸次增進,遂昇華王之寶座,宜受大覺之慈尊,我有佛性,此事不難,菩提即獲矣!
(2).別明顯密之修法
(一)別明彌勒之觀法
廣觀彌勒如來之相好者,慈氏軌云:
觀一生補處菩薩,勝最大三昧耶像,端正微妙,色如瞻部檀金,首戴五佛妙智,七寶寶冠,種種瓔珞,而為莊嚴,天衣環釧,真珠花鬘,於百寶蓮花上,結跏趺坐,入三昧耶定,面貌慈軟,歡喜含笑,身三十臂,各執寶蓮花上,皆執本印契,各表三昧耶之不同耳。
儀軌云:「修兜率觀者,有上中下三品之人,上品修者,如前觀佛三昧,或修彌勒法,於現身中,得見彌勒如來,隨心優劣,見形大小,我即本尊,本尊即我,平等一體。中品之人,或觀佛三昧,或修懺悔行,作諸淨業,捨此身後,生兜率天,親見彌勒如來,至不退轉,如上生經所說。下品之人,修施戒等,種種善業,依此發願,願見彌勒如來,捨此身後,隨業受生,乃至說彌勒成道之時,親見彌勒如來,三會說法,聞法得果,如下生成佛經說。」如上所集,各種教典依此修持,決定得親近慈氏,得不退轉,為法門中最易而最殊勝者。以上別明彌勒菩薩之觀法也。(註:原文尚有多種觀法,從略。)
(二)明顯教之修法
菩薩應化,如月出雲際,圓明洞澈,影現水中,任器而成千差,豈月遂生各異也。因此十方淨土,隨願往生,若顯若密,任機修學,歸源同見慈尊而無二致焉。故太虛大師,〈慈宗三要〉敍云:
遠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風,邇微大唐,續慈恩之芳蹤,歸崇有在,故曰慈宗。三要者,謂瑜伽之真實義品,及菩薩戒本,與觀彌勒上生兜率經也。義品成本慈氏之說,經則釋尊談慈氏者,故皆宗在慈氏。如次爲慈宗境行果之三要也。
夫世親大師,嘗集境行果,爲三十頌,迴施有情,護法諸師解之,大義微言燦然矣!是曰成唯識論,第明境繁細難了,而制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樂以忘疲,不覺老至!造修趣證者卒鮮。今易以解此真實義,持此菩薩戒,祈此內院生,既簡且要,洵為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實義,詮境之要。菩薩戒,範行之要。聞者殆無間然。至觀上生為之要,意謂求生兜率天,親見彌勒佛,依上生經修,必得無上菩提之大果也。
然則求生兜率天者,每日諷誦,佛說彌勒上生經,半月誦瑜伽菩薩戒,每日研究瑜伽真實義品。復稱彌勒如來名,發上生願,故上生經云:「未來世中,諸衆生等,聞是大悲名稱,造立形象,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讀誦經典,念佛形象,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齋戒,修諸淨業,發弘誓願,此人命終,見彌勒佛。」
又《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云:「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衆,所共圍繞,有千百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受持讀誦,正意念,如說修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若有得聞此心地觀,報四恩品,受持解說,若命終時,即得往生,彌勒內院,睹白毫相,超趣生死。」又〈三要〉敍云:夫知有無上菩提,又知有已得此無上菩提者,復知自他有情,皆有能得此無上菩提之因性,且嘗自期於必得之者,顧人命在呼吸間!一旦無常,即成隔世。若於生死,猶未自在,非藉佛菩薩攝持之力,則於所志之事,諸趣流轉,昧忘可慮!
故須急「欣淨土」「親上聖」之務,否則,上無以圓大覺,下無以濟含識,近無以淨一心,遠無以事諸佛,不亦唐功寡效乎?然十方諸佛剎,雖有緣者皆得生,而凡夫蒙蔽,罔知擇趨,惟補處菩薩,法爾須成熟當界有情,故於釋尊遺教中,曾持五戒,受三皈,稱一名者,如次皆於彌勒佛三會聞法,而在吾人既聞釋尊遺教者,即為已與慈氏尊有緣,可求生內院以親近之矣!況乎慈尊應居睹史,與吾人同界同土,而三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難!寧不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經上生,皆即聞法不退大菩提,與往生他土,猶滯相凡小者,殊勝迥然矣!故斯《彌勒上生兜率陀天經》者,實為一生成就不退佛果之秘要。曾發無上菩提心者,不可不奉持以蘄向焉。斯為求生兜率天之法要也。
(三)明密宗之修法(略)
5.兜率淨土與極樂淨土比較觀
淨土思想,在印度龍樹時代,主張十方諸佛國,皆有淨土。並非決定指向佛土爲最善,隨人根機而讚揚也。蓋當時法顯留學印度時,全印皆為崇拜彌勒;然而彌陀淨土之信仰,在印度起於何時,在歷史上尚難確定。在中國關於彌勒淨土經典之翻譯最早,在後漢安世高及支婁迦讖,與兜率淨土思想,同時傳來。其後兜率淨土與極樂淨土,民間之信仰,同時發展,後來何以兜率淨土盛行後,反被極樂淨土取而代行?欲研究此問題,答案極其簡單。中國人思想,向為單純,對於一體宗教所生之信仰,其緣因在悲智未圓,理解欠闕,此是思想上之遺憾也。
就吾人在於日常生活行動,或時以極冷靜的智識態度,而行於事。或時以熱狂的感情態度而行於事。在前者必欠情的元素,後者為闕智作用、隨智情二種,何者佔優勝而爲定論也。蓋社會人心之歸向,亦隨其情智所隨轉。若社會人心智的元素多時,智的宗教盛行。情的元素多時,情的宗教盛行。若是不顧社會趨勢,情的時代,鼓吹智的宗教,社會人心,認不出智的價值來。智的時代,唱道情的宗教亦爾。為社會天然之公例,當然之結果也。今時代之社會,依何宗教之需要歟?極樂淨土三經一論,無教理之研究,是唯情的宗教。兜率淨土依法相唯識而建立,是唯智的宗教。實則今時之社會人心,除愚夫愚婦多數在情智兩間者,兜率淨土有提倡之必要矣!
若依理智之觀察,作教理之比較,兜率淨土與極樂淨土,兜率淨土與極樂淨土,兜率淨土實殊勝中之殊勝也。若依往生,見佛聞法;兜率極樂,實無差異。若據彌勒成佛經之比較,依正莊嚴,稱名往生,完全一致。案此二經,皆出鳩摩羅什所譯,茲今以兩經之比較,明兩種淨土之異同,其經文如次:
〈彌勒成佛經〉
其土安穩,無有怨賊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哀惱,水火刀兵,及諸飢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愛父,如母愛子,言語謙遜。
〈阿彌陀經〉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衆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彌勒〉翅頭末城,七寶莊嚴,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於窗牖間,列諸寶女,手皆執真珠,羅網雜寶,莊嚴以覆其土。
〈阿彌陀〉極樂國土,七重行樹 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彌勒〉七寶行樹,樹間渠泉,皆七寶成;其岸兩邊,純布金沙。樓閣羅網,密懸寶鈴,聲如天樂。彼國界城邑聚落,園林浴池,泉河流注,自然而有八功德水。
林池金色無垢,淨光明華,無憂淨慧日光明華,鮮白七日香華瞻蔔六色香華,百千萬種水陸生華,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淨無比。其地平淨,如琉璃鏡,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香華,優曇缽華,大金葉華,白銀葉華,柔軟狀如天繒。
〈阿彌陀〉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
〈彌勒〉生彼國者,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
〈阿彌陀〉其國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彌勒〉命命之鳥,鵝鴨鴛鴦,孔雀鸚鵡,翡翠舍利 美音鳩鵰、羅耆婆闍婆,快見鳥等,出妙音聲。復有異類妙之鳥,不可稱數,遊集林池。
〈阿彌陀〉彼國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衆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彌勒〉衆寶羅網彌覆其上,寶鈴莊嚴;微風吹動,其音和雅,如扣鐘磬。演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阿彌陀〉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彌勒〉若有聞彌勒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象。…… 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此一段出上生兜率陀天經)
〈阿彌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如上彌勒成佛經與阿彌陀佛經兩相對照,於其文句及內容,全是一致。諸種疑惑,可以永釋矣!兜率極樂,各隨根機,同為見佛聞法,超脱生死得成菩提之妙果,二種淨土同可讚揚,但求生處,各隨志願而不可偏抑也。
6.結論
兜率淨土,在印度大小乘論師,皆所讚許。並作彌勒業,為同欲界,其行易成。彌陀淨土,恐凡陋穢!共行難行。若生西方下品,數劫乃得見佛。若生人中,尤多貪染。況且末法時代,知識難遇,唯有上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如來,一生即便見佛,聞法得無生忍,無有品位之差殊,更無遲速之階漸,誠是修行之勝事也。故經云:「我涅槃後,五百歲法欲滅時,無量眾生,厭離世間,渴仰如來,發無上菩提心,願生兜率陀天,奉勤彌勒如來,證不退轉,將來同下閻浮提內,龍華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斯是釋迦牟尼金口之談,豈欺我哉!有志之士,速趨此修,誠是善哉者也。
民國二十五(1936)年十一月十五日
寫於武昌佛學院研究院此文取自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六九冊:
「彌勒淨土與菩薩心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