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順流十心 —1
(一)順流十心 —1

(一)順流十心 —1


Bg j84

  今天我們學到「懺除業障」。「懺是陳露先罪」,陳是陳述,露是發露,以前所造的罪業一絲毫都不能夠隱瞞,我們信佛,要向佛菩薩、大眾來求懺悔;「悔是後不再造,改往修來」,這是懺悔兩個字的意思。懺是梵文,悔是中國字,意思非常接近,所以這個名詞叫梵華合譯。罪業再重都不怕,只要你肯懺悔,一悔就全消掉。「即自念無量劫中」,不只是這一世,我們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自從我們墮落到六道裡就出不去,也不知道生死了多少次。


  所以講無量劫中「由貪瞋痴慢疑」,這在佛法裡面叫根本煩惱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它不是你一生學來的,是與生俱來的煩惱,生生世世帶來的,而且是每次輪迴它就會加重一些。這個因很嚴重,也非常麻煩,這是業因。因如果沒有緣,它不會結果,果是造業,造作罪業。緣是下面所講的「起煩惱怨恨怒」,這個東西是現前的,不是與生俱來的,貪瞋痴慢疑是與生俱來的。有了這些東西,跟貪瞋痴慢就勾起來造業,「造作諸惡業」。這些惡業「障蔽真性」,我們就不能再明心見性。不但是障蔽真性,嚴重的還叫你生一身的怪病。


  現代這個社會怪病很多。我們這裡講的「煩惱怨恨怒」,煩,一個人很煩,煩傷腎,得腎病;惱傷肺,得肺炎、肺結核,這是從惱;怨傷脾,恨傷心,怒傷肝,這是講你的病從哪裡來。你要曉得這些病根是貪瞋痴慢,叫三毒煩惱。不但是障礙自性,障礙智慧,障礙見性,同時也給你帶來疾病,嚴重的時候帶來一身的病。佛法一入佛門就叫你持五戒。五戒能治病,這大家都不知道。不殺生,心地慈悲,慈悲心養肝,不得肝病,這是不殺生的好處;不淫欲,養心;不妄語,養脾;不偷盜,養肺;不飲酒,養腎。所以五戒對於身體的健康,有多少好處!


  懺除業障,首先要「清淨三業,於諸佛菩薩大眾前」,最重要的是大眾,我們同修道友之前,「誠心懺悔,不敢覆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首先想到有沒有愧對父母,愧對父母是不孝。再往遠推,有沒有愧對祖宗,這都是屬於孝道。愧對祖宗、愧對父母,你頭上就會長病,那是我們上上人。在家庭裡面,丈夫能不能對得起妻子,對得起兒女;做兒女的能不能對得起平輩的兄弟姐妹,對得起家裡的長輩,在學校能不能聽老師的教誨,認真去學習。還有對事,有利益於自己的是小事,有利益於大眾的就是好事。如果這事情對於國家民族、對社會安定和平有利益,那就是更大的好事。起心動念不為自己,為別人,為別人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沒有不造業的。業是怎麼造出來?罪是怎麼得來的?病苦、三途果報從哪裡來的?都是覆藏自己的罪過,掩飾自己的罪業。造作惡事不敢告訴人,在身體裡面藏久了就得病。病是花報,佛家講果報是兩種,花報、果報,花報就是現世報,果報是在三途,將來變畜生、餓鬼,墮地獄。


  「心消染污」,你的心清淨,身體就解除了病毒。「還歸純淨純善之」,我們這本書裡面所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真我,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中國大乘教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回歸到佛位,這真的是妄盡還源。大乘經裡面佛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編在童蒙教科書前面,〈三字經〉,這是從前上學念的第一本書,「人之初,性本善」,說明自性本善,你本來就是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就已經不善,為什麼?它有對立。本善沒有對立,那才叫真善。我們用電影底片給諸位看,這是電影底片,你看它一張一張的,它哪裡動?沒動,一張一張的。在放映機裡面,速度快了,一秒鐘二十四張。你看到那個銀幕上好像都在動,我問你,銀幕上動了沒有?沒動,如果你能在動中看到不動,你就見性了,明心見性。


  有人用數學來表示。一個加一個,再加一個、再加一個,統統都是 加一個,一加一不等於二,一加一等於一;這個一加一,一直都是一加一,一加一,一直加上去,統統等於一,這是什麼?實報莊嚴土。常常聽講《華嚴》的,我這樣說法你能體會到。如果說一加一統統等於零,那是常寂光淨土;如果說一加一等於二,再加一又等於三,那就是十法界、就是六道。你們有沒有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在一加一裡面看到一,這就了不起,你真成佛了。在電視螢幕上,你能夠看到都是一片一片的,絕對沒有兩片連起來,片片都是獨立的。用這個原理來比喻好懂,你容易體會,事實真相如是。


  佛告訴我們,現前宇宙人生的這個底片,一秒鐘是什麼樣的速度,用彌勒菩薩的話,一秒鐘不是二十四張,佛告訴我們一秒鐘多少張,一千二百八十兆。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要能在裡面看出一加一等於一,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如果你能夠看出來一加一都等於零,那你的功德圓滿,你已經回到常寂光土,一片光明。如果你要累積一加一是二,,再加一是三,再加一是四,你就到十法界,就到六道輪迴去。這個說法好懂,諸位能夠體會。


  回歸純淨純善,那是自己,是不生不滅,六祖惠能大師見性所說的這五句話你全部證實。他的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剛才用電影的膠捲來看,你就能看出來,確實本無動搖。一秒鐘,縱然速度加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像這樣一格一格的,一千二百八十兆格,都是本無動搖,不但本無動搖,本無生滅。心純淨到極處,你就能證實。所以佛法修行沒有別的,得修定。為什麼不能得定?業障太重,罪業太深,所以要認真去懺悔。


  說到這個地方,我在此地,也在佛菩薩面前,我們背後「華嚴三聖」,跟電視機、網路所有的同學,我也得要懺悔。大家一定要認清楚,我也是凡夫俗子,不是什麼再來人,不是什麼聖人,有沒有過失?過失一大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麼多年來,我走過許多地方,總算還沒有被嚴重染污,靠什麼?靠深信因果。因果教育是從小時候學的,我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十歲才離開農村,以後就住在城市。所以因果教育、倫理教育都是十歲之前學到的。我父親在外面工作,很少回家,母親帶著我們兄弟兩個人。我母親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不等於沒受過教育,她確實受過良好的教育。


  她的東西從哪裡來的?上一代教給她的。那個時候中國有傳統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世代相傳,哪個人不懂得!所以社會安定,人人真的是好人。遇到陌生人走到我們村莊上,我們都歡迎,茶水接待他,讓他在這裡休息十幾分鐘、半個鐘點;有困難的時候都援手幫助。這些是什麼?這些都是教育,見到人都尊敬。我們那時是小孩,小孩頑皮,在路上小朋友吵嘴、打架,經過的路人管教我們,我們這些小孩也乖乖聽話。父母看到路人教訓我們,見面時笑笑的道謝。這種風俗都是自古以來相傳的,這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教育不在文字,我常說〈弟子規〉不是教小朋友念的,教小朋友念就錯了。〈弟子規〉、〈感應篇〉是紮根教育,是大人做給嬰兒看的,〈弟子規〉是從胎教開始,從小孩一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一千天是紮根教育。小孩睜開眼睛,從會看、會聽,他已經認真的在學習。所以做父母的,只要接觸這個嬰兒,自己得規規矩矩,一本正經,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的全是正面的,養成他的本善不變質。到了六、七歲上學之後,老師是以身教為主,不是言教。所以從前私塾童蒙養正,一直幫助學生到十二、三歲,老師做表率,做給學生看。學生年齡大小不一樣,大的學生要做榜樣給小學生看,是這樣教法。


  老師教小朋友讀書,只讀不講解,為什麼?利用他幼年最強的記憶力,把他這一生中應該要記誦的文字、課程全部背過,統統記住,不需要講解。講解、研究、討論那是大學的事情。所以中國沒有中學,只有小學,上面就是太學,沒有中學。童蒙養正學會之後,有這個緣分的就進太學。太學裡沒有書本,老師背過,學生也背過,講第幾頁第幾行哪個字.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教育,外國沒有,找不到,這個教育好。我們現在寫一篇東西,想引經據典,查很多參考資料,古人不要,隨手拈來全部記在心裡。


  我看過一個人,台中老師,他受過這個教育。他記得很多,他告訴我們,小時候有體罰,打手心、罰跪,嚴重的跪磚頭。這無非是叫你記住,這個地方我挨過打、罰過跪,就特別容易記住,是這個道理。所以一個人成就不容易!現在小朋友都當寶貝,不能體罰。體罰,父母要告,這是害了小孩。童年的時候記憶力最好,十三、四歲之後,他開解,理解力成就,這個時候才跟他講解、討論。所以中國教學,會利用人在某個階段的成長特性,用這樣教法。


  我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都是十歲之前完成的。所以十歲的時候 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因果教育是在城隍廟,在閻王殿學來的。母親一年總會去城隍廟燒幾次香,那不是迷信,是在接受教育。特別是帶她的兒女到城隍廟,閻王殿一殿一殿去看。從前閻王殿裡是泥塑,塑得非常好,每年去個幾次,印象就很深。母親會介紹,你看這個剖肚子的,那個是下油鍋的,那個是抱鐵柱的,他造的是什麼樣的罪業,現在受什麼樣的刑罰,我們都記住了,影響一輩子。這一生做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會想到果報不可思議,相信因果報應,人自自然然這一生就守規矩。我這一生沒受過誘惑,根源是小時候在農村父母教的。


  年歲稍長,抗戰動亂期間逃難,二十三歲到台灣。我在這之前沒有接觸過算命、看相,學佛之後遇到館長,館長喜歡算命,台灣有些地方,摸骨、看相、算命比較有名望的,她都去拜訪。她知道我的生辰八字,她把這個結果告訴我,我相信,因為這不是一個人,是很多人綜合的說法,說我這個人命很苦,命裡財庫空空的,沒有錢,就是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賺不了錢,再一個就是命裡沒有官印,沒有官印是做不了主管,無論做什麼事情,可以給別人當助手,但做不了主管。你看鄉長、村長都有印,沒有官印,出家也做不了住持,住持也要命裡有官印才行。


  我聽了這個話,想一想,確實他講得很對。所以我對財不貪,命裡沒有,要是得到,災難就來了。這個災難有兩種,一種生病,一種是遇到橫禍。如果以不正當手段得到之後,還能生活,那是命裡有大福報,但是福報已經抵銷、虧折,還有餘福,餘福享盡,災難一定現前。地位也是一樣,如果只有這麼高的地位,再往上爬,災難、病魔統統都來。我們細心觀察周邊的人,可以找到證據。


  所以一個人相信自己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的心就會定,沒有妄想,因為求不到。我二十六歲學佛,朱鏡宙老居士,大我三十九歲,祖父輩的,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一口氣把它看了三十遍,大概用了兩個多星期,我感動,了凡先生的習氣、毛病我統統有,他的福報、長處我都沒有。這個時候我開始學佛,對我幫助很大。


  我知道我的壽命不長,只能活到四十五歲,二十六歲到四十五歲,還有二十年,二十年當中我要好好的修行,求生淨土,不再搞這個苦難的世間。所以有方向、有目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教學,沒有組織。他們那個團體沒有成立組織機構,也沒有住持、當家,它是學生的團體;他沒有道場,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走的時候,圓寂在樹林裡面,不是在房子裡頭。這是教導我們,要真正做到萬緣放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