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訶止觀》·「順、逆十心」
節錄自〔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57~60集
在懺除業障裡,我接觸〈摩訶止觀〉「順、逆十心」,我們用這篇文字來幫助我們認真懺悔。前面有個簡單的解釋,「順即隨順,流即流轉,謂諸眾生因此十心,則隨順煩惱,流轉生死故也」。前面十條是生死輪迴不善之業。我們要細心去想想,反省、檢點,我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順逆十心」,順是隨順,流是流轉。這是說六道眾生,因為這十種心,隨順煩惱流轉生死,這個生死就是輪迴。這十種心第一個是「無明昏闇」,這裡所講的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裡所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叫枝末無明,這不是根本無明。由於這個無明,讓六道境界現前,對於諸法實相迷惑顛倒,稱之為無明昏闇。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這是根本煩惱,是六道輪迴的真因。裡面有煩惱,外面有誘惑,業報就現前。惡友,「外加惡友」,善惡不能辨別,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叫顛倒。
告訴你、教導你競爭,爭名奪利,你看這種朋友多好!你把他當作好友。如果有個人教你不貪、不瞋、不痴,你不會跟他交朋友,為什麼?這種人愚痴,哪有人不要財、不想財?所以善惡顛倒,你不認識,把惡友當作好友,他教導你殺盜淫妄,教你作惡,你卻認為這是好朋友。佛在經上講「十惡是怨家」,把怨家當作好友,以為這個對你有利益;「十善是厚友」,你反而不接受,排斥他,遠離他。
在這個社會價值觀顛倒,中國五千年來,祖宗、聖賢教人倫理道德,教人孝悌忠信。讀書人常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是孔子,孔子教人要仁慈、仁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同時就想到別人。孟子教人取義,義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們的思想合情、合理、合法,我們的言論、行為都能夠合理、合情、合法,這叫義,不講利。孟子生在戰國時代,孔子是生在春秋時代,戰國社會混亂,孔孟提倡仁義,想拯救社會。到秦漢中國統一,漢武帝知道教育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到底哪一家的學說能夠適應社會需求?董仲舒建議孔孟學說,孔孟學說是崇尚仁義,漢武帝採取。
所以孔孟由於國家的推崇,它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往後二千年來教學的主流。在這之前,孔子、孟子跟其他諸子百家地位是平等的。可是到現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中國人對祖宗的教誨信心動搖,再加上西方文明的滲透,幾乎是取而代之。西方的價值觀是名利,爭名奪利,仁義沒有了,造成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這個現象很可怕,現在幾乎是舉世之人都感到恐懼,甚至有些知識分子、宗教家,乃至科學家為大家提出世界末日。也就是說要像現在這情勢繼續發展下去,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五十年到一百年後不適合人類生存,這就末日。而末日的現象,大家每天看新聞、看資訊,你們知道比我多,我是幾十年不接觸這些東西。偶爾同修們也會把重要的信息摘錄出來告訴我,我看到很可怕,但是都在意料之中。
有沒有方法拯救?有,中國傳統文化就能夠拯救現前的社會,就能夠化解全世界的危機,可是沒人相信。李老師在往生前一天下午,告訴在身邊的幾個同學說,「社會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今天唯一能夠自救的,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老師臨終最後的遺言,說的是真話,我們在現前一定要把念佛往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的第一樁大事,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無比的殊勝。唐朝時候善導大師講過,「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是什麼人?這史書上有記載,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
台北市有個善導寺,早年日本人建的,日本人跟善導大師的緣分很深,當年在世的時候,日本派了很多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裡面不少人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所以善導寺在日本到處都能看得到。可是在現前我們念佛的人,在家、出家是不是萬修萬人去?恰恰相反。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老師常常舉台中蓮社的例子。他說「我們蓮社的念佛人多,蓮友幾十萬人,真正往生的萬分之二、三。」一萬個蓮友當中,真正往生的二、三個人。這說明現代人學佛,只學了個外表的樣子,不是真學。沒有真正依教奉行,做假的,做好看。
李老師甚至說「消遣佛法」,沒地方消遣,到寺院庵堂、蓮社道場來消遣,哪裡是真學佛!真正學佛的祕訣是「看破放下」。看破是真搞清楚、搞明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門。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入小乘之門,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才能夠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入大乘之門。幾個人在這上面下功夫?我們一生都沒看到!我感激老師,老師把這個方法教給我,給我選擇這個行業,教導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學了五十八年。成果怎麼樣?我跟大家說老實話,我學到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外表,我走的路,方向、目標是正確的,沒走錯。但精進不夠!佛門講悟處,我有一點,但是悟處有解悟、有證悟,我只有解悟,沒有證悟。
《華嚴經》,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是引導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的一部大經,《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文殊菩薩十波羅蜜,指歸淨土。所以古大德說,《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是一而三、三而一,大經講得詳細,小經簡單扼要便於受持,把它訂作課誦本。《華嚴經》講的全是我們自心本性的體、相、德用,所以我勸同修《華嚴經》要聽,會幫助你開悟;功夫,功夫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六字也好,四字也好,要綿綿密密,不能中斷。萬緣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你這一生就決定得生。
如果年歲大了才聞到這個佛法,你不要著急,不要害怕。《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都來得及。甚至於四十八願裡面告訴我們,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講得好,能不能生淨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我們真信,真的發願,就取得淨土的資格。往生淨土之後品位高下,就你念佛功夫的淺深決定。如果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了解得愈多,放下得愈多、愈徹底,會幫助你提升品位。如果我們沒有經教的薰陶,雖然念佛念得很勤,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重,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像《地藏經》上講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起心動念是不是自私自利,一切都想到為自己,這個心是什麼?輪迴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連在一起。《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都有這句話,可見這句話的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自私自利不是菩提心,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菩提心就發不出來。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不要想自己,為正法久住著想就對了。
佛所傳的法門很多,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佛是隨順眾生的根性接引大家,開無量法門。釋迦佛離我們三千年,在現前這個時代肯定有一些法門不契機,現在就說沒有這種根性。他老人家在《大集經》裡跟我們說,正法時期是戒律成就,像法時期是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是淨土成就。淨土容易成就,帶業往生。八萬四千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一個法門是帶業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不帶業,這個事情太難!你想想,你那個業能消得掉嗎?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你真能斷得了嗎?沒有能力斷煩惱,那你就選擇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雖然沒有說斷煩惱,但是它要求的是伏煩惱,你要有能力把煩惱伏住,煩惱雖然有,不起作用,這才能往生。伏不住就去不了,伏比斷容易多了,到極樂世界再斷。念頭起來,無論是善念、是惡念,立刻把它轉到阿彌陀佛;這是諸佛如來無盡慈悲,用這句佛號把自己一切煩惱降伏住。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心裡起念頭不怕,這是無始煩惱習氣。要是不起念頭,你不就成佛了,你是凡夫當然會起念頭,可是第一個念頭才起來,第二個念頭就覺悟,把它換成阿彌陀佛,讓這個念頭不要相續,不要一個接一個,那就變成業,就造業了。讓佛號一個接著一個,這叫淨業,這也是在造業,造淨業。阿彌陀佛,六道裡沒有,十法界裡也沒有,這就跟極樂世界相應。所以念阿彌陀佛就是念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就是回歸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