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往生彌勒淨土-1
書籍目錄
(三)、往生彌勒淨土-1

(三)、往生彌勒淨土-1


Bg j9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是彌勒淨土所依的主要經典之一,其中,談到兜率天的勝妙景色,和彌勒菩薩所居內院淨土的種種瑰麗莊嚴。補處菩薩在佛世的印度,捨壽之後,便是上生於內院,晝夜說法,教化天人,等到未來,人類壽命增長至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再降生娑婆世界成佛。經中主要在開示往生兜率的觀行。因此,要上生兜率,便必須詳細了解此經,尤其是有關行持方面的文字。


  本篇所寫,往生彌勒淨土的修法,除了以「上生經」為依據外,並參考古來祖師大德的意見。如:卍字續藏經第三十五册所收集的彌勒經遊意(吉藏作)、彌勒上生經宗要(釋元曉撰)、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窺基撰)彌勒上生經料簡記(憬興撰)和上生經瑞應鈔(守千集)等。文中對法經文的解釋,先摘列古德的注疏,然由本人加以說明。


  彌勒雖然是位補處菩薩,將續釋迦牟尼佛之後,在這個世界上成佛。這個消息,釋尊在未說「觀彌勒菩薩上生經」以前,便曾多次的告訴了弟子們,可是,有些弟子卻不大了解 因爲補處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是甚深難思。譬如:優波離尊者所了解的彌勒菩薩,只是「具凡夫身,未斷諸漏 …… 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阿羅漢尚且所見如此,更不用說凡夫衆生了。所以有一次,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優波離尊者就向佛提出了内心的疑問,並問彌勒菩薩此生終後,當往生何處?佛便非常尊重的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供、正徧知,今於此衆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兜率天,又譯作睹史多天,意思是知足天,因爲該天的天衆,對於五欲享受,常能知足,不致於太過。兜率天是屬於六個欲界天的第四個,天上分有內院和外院;外院為一般天衆所居,內院即補處菩薩在成佛前所居之處。本師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為補處身時,亦先上居住於兜率內院。


  為何最後身菩薩必居住兜率,不往生於他天呢?窺基在「上生經疏題序」中說:「問:諸天勝所,經說無邊,一生菩薩,何獨居知足?答:知欲樂之足,易可厭成故,菩薩處中勸化易故;上界欣掉既重,惡趣憂苦極深。既無佛現,餘處不如知足。三際諸佛皆同住故。」〈大智度論〉往生品中說:「問:一生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餘處?答曰:若在他方世界來者,諸長壽天龍鬼神,求其來處不能知,則生疑心,謂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後作佛者,人起輕慢,天則不信,法應天來化人,不應人化天也,是故從天上來生,則是從天為人,人則敬信。


  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為說法,而深著禪味,不能大利益衆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結使深厚粗心錯亂;上二天結厚根純,兜率天上,結使薄,心根明利,常是菩薩住處。」古人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兜率內院同在欲界,但因為有補處菩薩在教化,而且該天的天人,大多宿修福慧,善根深厚,發願來親近彌勒菩薩的,所以不同於一般天界,而稱為兜率淨土。


  那麼,兜率陀天究竟生的怎樣呢?不可不知道,佛便簡要而一一的介紹了天上的勝妙莊嚴,以作爲求生彼天的觀行,然後結成下文:「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這段經文,分作兩科來解釋,就比較容易了解。這兩科即:


  「若有比丘及一切大衆,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等是。我們先來看窺基大師的注疏:


  「於中有三:一、示生彼人,二、教生彼行,三、結成正觀。示生彼人者,略有三:一者菩薩行法不厭生死,受生死苦,行利衆故;樂生天者:解脫所依,修妙行故;於一切生,受尊貴故;處劣自體,行不圓故;生天得見彌勒佛故,不同二乘厭生死苦,恐天放逸,不樂生也。二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樂修勝行,求大菩提,於彌勒所,聞大法故;若不樂大乘,希小果者,隨受生處,欣涅槃故。三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願於惡界為作善利;若有情所,希行救濟,不淨土作餘佛弟子,彼無苦,亦無有情可行濟度;無苦可厭,欣心不深故,又釋迦末法,持戒犯戒,有戒無戒,釋迦皆囑彌勒度之,自揣解行難生淨土,願為彌勒作弟子者,於上所說天宮處所,應作是觀。其觀者何?即觀者何?即二、教生彼行也。」


我們知道,一切宗教,在原則上,都是要解決人類生死的問題,學佛也就是要了脫生死,在小乘根器的人,更是非了生死不可,他們看三界,都像牢獄一樣,不是理想的居處。但是,如果有生死,就不可能脫離三界,所以要脫離三界的牢獄,就必須能不生死、解脫生死,因此,在小乘人的眼中看來,生死如寃家;冤家宜散不宜聚。因為急於了脫生死,就成為自了漢,只顧自己,不管一切眾生的死活,但求此生過後,不再受後有。這種人實在說來,也是非常難得,因為他能一了百了,多麽灑脫!多麼乾淨俐落!可以說是出世的大英雄。但是,英雄雖然可貴,卻不圓滿,那麼,該怎樣呢?必須迴小向大,亦即迴自於他,不但自己解脫,也要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


  《梵網經菩薩戒》中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無始劫以來,在輪迴中,一切衆生都曾作過我的親戚或眷屬,有恩於我,自然要知報答,報答的方法便是度衆生,這就必須「不厭生死,樂生天」了。因為眾生皆在生死中輪迴,我何忍心捨離他們,獨自進入涅槃呢?所以菩薩常發願:願生生世世來度化眾生,隨衆生在生死中受苦而無怨言,未有一刻心捨於衆生。可是,我們只是初學菩薩發心的人,尚未具足菩薩度生的能力,怕在娑婆受生時會迷失佛道,造作惡業而致墮落,所以要暫時求生第四天上,親近彌勒菩薩。和十方諸 佛淨土比起來,兜率淨土與娑婆世界是比較近的,同在三界 —— 欲界之內,往生到那裡,可以很快便回來。因此,凡學菩薩道、志在度生的人,必然都以上生兜率為優的。


話再說回來,往生彌勒淨土,能夠「不厭生死,樂生天」,願在三界中居住。便必須是大乘根性的人,這是求生兜率內院的人,第一點的認識。大乘根性的人,為什麼能「不厭生死」呢?一方面是基於 悲心,不忍見衆生沈淪,而我獨解脫逍遙;同時了解到「生死涅槃不二」,生死如夢幻,實際上並無生死所以能不怕生死。


  從「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等,屬於第二科。


  窺基大師的注疏是:
「二、教生彼行也。此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即出家五衆所受,皆名具足戒。四、身心精進,不求斷結;精謂精純,無雜故;進謂昇進,不懈退故;不求斷結者,非作精進六行斷結,斷結便生上二界故。五、修十善法:今此且論凡夫散心五粗因行,感內外院增上果業,未是巨細分別解釋。…… 雖修此因,要須一一思惟彼天上妙快樂,迴願生故。」


  從人的立場看來,天比人高超,人們願意生天,乃是自然。世間多數宗教,皆勸人昇天,以能上生天堂為解脫。但在佛教看來,天道雖比人道優勝,卻仍非究竟圓滿之處,尚未脫離輪迴,天福享盡,不免墮落,樂極即生悲!所以佛教並不主張昇天,而以小乘的得阿羅漢道,大乘的成佛,解脫三界空有的束縛為目標。因此,「樂生天」,並不是說愛天上的快樂享受,而是那裡有彌勒菩薩在說法,願往親近聽聞大乘,作彌勒佛的弟子,十方世界雖然都有諸佛的淨土,但路途遙遠,往生較難,不如彌勒淨土的容易,因為它只在天上,同一娑婆、同一欲界,只要發大乘心之後,修持 ——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齋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這八齋戒只須一日一夜受持,通常都在六齋日,即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受持,所得福報很大。)
具足戒這是指出家眾應持守的,即沙彌(尼)比丘(尼)、菩薩等戒。


  然後,「身心精進,不求斷結」,這段經文可參考窺基大師的註解,也可以解釋作︰行菩薩道的人,為度眾生,和衆生共處,必須留一份無明以潤心,所以可證涅槃而不證。「不求斷結」又含有防行者心入小乘的意思,因為一斷了結,便入寂滅,心已入空寂的人,有時難免厭煩生死的擾動,便不樂於「生天」了。


  十善生天的正行資糧,所以一定要修。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邪見。
  能夠修習這些人天業,世間或出世間善法之後,再一一思惟兜率天上的上妙快樂,參見「上生經」開頭對兜率天景色的描述。


  為什麼要思惟兜率天的上妙快樂呢?了解它的殊勝好處,自然心便欣樂,願往生其中。因此,「上生經」內,佛不厭其詳的介紹兜率天的上妙莊嚴,用意便在令人能依之思惟,更而欣願往生。元曉的「彌勒上生經宗要」說:「此經正以觀行因果為宗,令人生天永無退轉,以為意致。所言觀者,有其二種,一觀彼天依報莊嚴,二觀菩薩正報殊勝。」

  兜率天的依報莊嚴,已談過,補處菩薩的正報妙相,又如何思惟觀想呢


  上生經中說:

時兜率陀天七寶台內,摩尼殿上獅子床座,(彌勒)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跌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髮紺琉璃色,釋迦毗楞伽摩尼百千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衆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五百億寶色。一一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艷出八萬四千光明雲。


  談到觀想,一般人似乎覺得很困難,其實這是不了解觀想的原理,和求成太速所致。既然叫做觀,便含有眼看和心念想的意思,眼睛看什麼呢?當然,兜率天,我們看不到;彌勒菩薩,同樣看不到。因此,觀乃是指以眼睛看經中對兜率天和菩薩的文字描寫介紹,多加閱讀,自然心中便有了兜率天和彌勒菩薩的印象。這便是初步的觀。觀何以加上想呢?想乃是要使心中的兜率天和菩薩的印象,更加明顯。想和觀必須互相配合,想有不清楚之處,便要觀 —— 看經文的描述;觀看有不解之處,即須想 —— 思惟。所以經中說:「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妙快樂。」又說:「應當繫念,念佛形象。


  那麼,觀想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首先必須加以說明的:生兜率淨土的觀想和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觀想,其目標是不同的。「觀無量壽經」所談到的觀想,目標乃在禪定,借著觀想來達到禪定,又靠著禪定,來完成觀想,因為往生極樂淨土,以修至禪定為要,「阿彌陀經」談持名念佛,亦須「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即是定了。而兜率淨土因在欲界天中,要往生可以不必達到禪定,因為如果一個人修到初禪的境界,他所報生之處,已在色界天中,超過了欲界的六天。因此,往生兜率淨土就不以禪定為主,而以修習人天福德,持戒、布施、清身身口意三業等善行為主。


  當然,欲界中亦有欲界定,經中也談到「行衆三昧,深入正受」,但禪定在往生兜率淨土中,只是助行。所以,對兜率天和彌勒菩薩的觀想,可以不必如西方極樂淨土的觀想,非達到禪定、觀想成就不可。守千在「上生經瑞應鈔」中說:「經:念佛形象者,預指彌勒,今當稱之。此亦修時,隨力總相,想像形容,不需度量尺寸具足,若須具足,唯一頂冠,想之多歲,亦不能成,何況身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如是端相,窮世不盡,如何進修招感者耶?故此是令隨力繫念,勿便異緣,以其所行不狂浪也。行者須思,勿虛用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