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廣法師
6・修六事法得往生
上生經既以開導衆生求生兜率,親近補處菩薩聞法,而得不退轉於無上道心為宗。所以佛在介紹了兜率天的情景,和上生必備的資糧,以及彌勒菩薩的形相,使我們心中有了印象之後,便正式的談到上生兜率的修法了,經中說: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華供養,行衆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跏跌坐。」
能夠依照這段經文去修行的,便能如願往生,這段經文所說的修法,主要在行六種事,即
一、精勤修諸功德
二、威儀不缺
三、掃塔塗地
四、以衆名香,妙華供養
五、行衆三昧,深入正受
六、讀誦經典
怎樣叫做「精勤修諸功德」呢?窺基註:「精勤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業等。」窺基的意思是說:諸功德便是修福,亦名播種福田、福田分有敬田、恩田、悲田。敬田即是對佛法僧三寶,能恭敬供養承事,這會增加我們很大的福報,因為這福報是從我們心中的恭敬所得來,便叫做敬田;恩田即對有恩於我們的人,如父母師長,能對之供養孝順,所得來的;悲田即憐憫一切苦難、貧窮、痛苦的衆生,給他們幫忙、救濟,有此大慈大悲的心腸,自然會得到很大的福報。
其實,我們也可以直從經文來解釋:什麼是功德?有益於人類社會和一切衆生的,就是功,因為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無益於人類衆生,那就不但無功,反而有失了。有功便有德,功是使他人得到利益,因而顯出自己的德性,多做利益他人的事情,自己的德性便會增加、光顯。所做功德越多,所得福報也就越大。經說:「修諸功德」,那就不是只做一兩件了,而且還要「精勤」,因此,必須學菩薩道,發大心、大願大行了。
再說第二,怎樣是「威儀不缺」?窺基註:「堅守諸戒行,自住軌則等。」就是說︰嚴持各人所受的戒律,如經中所說的:五戒、八戒、出家戒等。如戒而行,誠於中必形之於外,自然行住臥皆適宜,具足威儀,人格自然高尚。
第三、掃塔塗地。窺基註:「修飾道場,整理制多等。」這是說要嚴淨佛教的道教,令人見了心生歡喜。
第四、以衆名香,妙華供養。窺基註:「四事什物,隨給濟等。」四事即指︰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什物便是其餘所需的用品,隨有需要,即供給。這裡必須注意的是經文「名香、妙華」,乃意含高貴的物品。凡夫由於慳貪未除,總捨不得所愛之物布施予人,雖然知道布施功德很大,應該多作布施,但最好的還是留著自己用,只以次等的去布施,這是一般人常有的毛病,如此的布施,只可以說是小布施。經文的意思,乃是要我們作誠心至意的大布施,不但對佛法僧三寶如此,對一切有情也應如此。
第五、行衆三昧,深入正受。窺基註:「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聞思,亦名三昧。」行,乃是造作的意思;衆即各種;心注一緣,離諸邪亂、便是三昧,是定的別名;深入兩字,文已很明顯,不用再解釋了;正受:離邪名正,心納法為受。這段經文的意思是:各人隨自己的根性,修持各種禪定,同時,深入的聞思佛法。談到三昧 —— 禪定,大乘佛法中有多種,並非坐禪才是定,坐禪乃是初學入定的方式,並非入定就要坐禪。定是心不動,而非身不動,所以在行住坐臥中,心能定,也可以說是「行衆三昧」,亦即是隨時能保持一心,自能「深入正受」。
第六、讀誦經典。窺基註:「演說修習十法行等。」從狹義上來看,讀誦經典,是指上生兜率淨土所依的「上生經」,但從廣義上看來,則泛指佛教一切經典了。因為,如何要讀誦經典呢?經典所載是世出世間的真理,讀誦它,就是要使自己明理,開發智慧。讀的越多,理便越明,智慧越銳利。
這六法,以布施(修諸功德)為首,然後是戒(威儀不缺)、定(行衆三昧。深內正受)、慧(讀誦經典)三無漏學,能夠完全修持,當然很好,如不能完全做到,只要隨修數法,也一樣可以往生,因為這只是上品的修法,還有中下品往生的修法,後面將談到。
「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窺基註:「雖諸凡夫不斷結使,異於聖者,若修六事,神用廣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聖者無異。」
「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窺基註:「雖復修行,仍須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稱念。」意思是說:雖然修持六事法了,還要有正念;為何如此呢?因為,儘管修持六法,心或許還不能專一,而且,修六事是爲了什麼呢?仍是要上生兜率,親近彌勒菩薩,所以必須念彌勒形像,正念即指此,這可以說是「應當繫念,念佛形像」佛乃是預指彌勒菩薩。然後,「稱彌勒名」,常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窺基註:「如上所說,行六事輩,極少但能於一念頃,至心不犯,持八戒齋,隨修淨業,發願資助,迴向定生。言一念者,非餘時犯,唯一念持戒;初唯發願:一念持故,何況多時。」
談到學佛,最後的目的,都希望自己也能成佛,而成佛則非出家修行不可,因為在家,即有家庭、事業、妻(夫)兒等繫縛,要想獲得解脫,證悟無上道,甚是困難。但是由於各人環境不同。不可能每位佛教徒都出家的,八齋戒便因此而產生,這是為在家學佛的人,不捨居士身分,也有機會過出家的清淨生活。出家乃是了脫生死之法,所以八齋戒雖然只在一日一夜中受持,時間很短,所得到的功德福報卻很大,不但能感死後往生天上,最後終必解脫生死,獲證無上正覺。因此,求生兜率淨土的人,不論在家、出家,應常念此八齋戒,受持此戒,並隨修其他淨業,使自己身口意業更清淨,再加上「發弘誓願」。
什麼是「弘誓願」呢?即廣大的誓願,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命終之後,很快的,如伸手取東西般,隨即往生兜率陀天上。
前述是上品往生的修法,現在來談中品往生的修法。
7.聞名歡喜恭敬得往生
「佛告優波離:我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衆,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名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
對這段經文,窺基的注疏是這樣的:「四衆八部,先不犯戒,亦不造惡,罪輕微者,聞名心喜,語發恭敬,身體拜者,由因勝劣,當果雖殊,天讚罪除,不退值佛,如前無異。」
「在佛經中,我們看到往生其他諸佛淨土,只有人才可能,而在彌勒淨土,卻包羅了四衆和天龍等八部,真是大開普度之門,而往生的方法又非常簡單,只要素具善根,能在到彌勒菩薩名時,口中稱念,心生歡喜,恭敬禮拜彌勒菩薩像,命終即得往生。這相信任何人都做得到的。所以說,彌勒淨土是一個很容易修持,能在末法時代,廣為接衆生的殊勝法門。
8.造惡犯戒懺悔亦得往生
「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華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欲命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的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窺基注疏:「二衆犯戒,悔淨往生,即是第三下品生也。於中有三:
一、罪滅,罪滅有二:一者先受戒而後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衆惡業,聞名歸禮,兩手二足及以頭首五體投地至誠懺悔,罪速清淨。二、修行,設不作罪,懺悔願生,但修十行定得生彼︰一、聞名稱,二、造形像,三、香供、四、華供、五、衣服供、六、繒蓋供,七、幢供,八、幡供、九、身恒禮拜,十、心口繫念。三、往生,犯戒造惡,悔歸清淨,聞名修行,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之妙光,滅其
罪暗;雨綺華之麗色,長其道種。佛天來迎,表慈深故;須臾往生,顯業勝故。」
這是說:雖然有人犯了佛陀所制的戒律,或造下了種種的惡業,只要他能聽到彌勒菩薩的名字,受到菩薩名字所含廣大慈悲意義的感動,而悔知往昔之非,誠心誠意的在菩薩前,將過去所作惡業一一懺除,自然罪消,內心得到清淨。只要有人能設立彌勒像,花果名香供養,禮拜念想,就是不完全求生兜率,命終時,菩薩也會與諸天子來迎此人往生。
一般學佛而尚未曾深入了解法義的人,常會擔心死後的問題,其時不知何去何從?然而,經中曾說:一個真有修行的佛子,命終時自然十方諸佛皆現身,垂手接引,歡迎往生其淨土。或者認為自己修行有限,還未能得到諸佛的歡心,如何敢望諸佛來迎?所以要專志在一佛,求生其淨土,如東方藥師佛和其琉璃淨土,西方阿彌陀佛和極樂樂淨土,另外,就是和我們緣最深的補處菩薩、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了。雖然佛佛道同,慈悲度生的心腸是一樣的,但諸佛淨土皆泛接十方衆生,要往生於他們的淨土,非有很大的信願行不可。
而彌勒菩薩的淨土則和諸佛不同,菩薩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指定繼承者,我們是釋迦佛的弟子,但我們在釋尊遺法中,未能修到解脫,所以唯有等待未來佛的出世,再去親近修行了。可是,未來佛的出世,距離現在還有很遙遠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將何依何從?因此,將作未來佛的彌勒菩薩,便在他最後身所居住的兜率天,成立一個內院淨土,這個淨土的目的就是專為接引釋迦佛世,學法未成而期待未來佛度脫的人。當然,如果有人志願往生東方藥師淨土,或西方阿彌陀淨土,那是各人的自由了。
若是有人不願東方,亦不欣生西方極樂,雖然也不求生兜率,只願在釋迦佛法中修學,也同樣會獲得彌勒菩薩的慈庇,因為這也是彌勒未來成佛,龍華三會說法中,所將度脫的只要在釋迦佛世中,與佛法略結小緣的,都將在未來龍華三會中蒙度。因此,目前釋迦佛的弟子,也便是未來彌勒佛的弟子。既是自己的弟子,菩薩如何會不慈愛有加呢?所以,近代的虛雲老和尚,本身為禪宗大師,生前未見他有求生兜率之志,但在一百十二歲,雲門事變中昏死時,即自然上生兜率,覲見彌勒菩薩(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何況此經所說;受到菩薩大悲名字感化,而能設像供養、禮拜的人,命終時,菩薩自然會來接引往生了。
行文到此,似乎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上中品往生的經文裡,只說到,若人能依法修持,命終時,「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如彈指頃」,即得往生,不見有彌勒菩薩來接迎的記載,只在下品往生文中才有,似乎上中品往生,完全是靠自力的,是否如此呢?如果說是,為何下品之人往生,菩薩會特別來接迎呢?當然,這可以解作:下品之人,因為曾犯戒造惡,雖經悔除,業障可能還有,往生的信心也可能不足,生天的福德資糧,也怕不夠,所以菩薩才來,「放白毫之妙光,滅其罪暗;雨綺華之麗色,長其道種。」(窺基疏)迎接往生。這樣解釋,符合經文,是說得通的。但是,守千的「上生經瑞應鈔」中,認為三品往生,菩薩同來接引。菩薩來迎經文雖在下品中,卻是通於中上品的,我們來看他的說法:
「經︰來迎此人者。今詳唯識論文上下及諸經文,所有總文,多在頭尾,且如此經︰睹佛光明,皆悉雲集,豈不遍前阿若等耶?不爾,彼等應不見光,既見云何不言耶?故彼在末,文貫於上,今此亦爾,遍前三品,佛(指彌勒菩薩)皆來迎,云何更為三品別說。應云來迎,三品無別,說之在末,但有勝劣,不須問答。法華(經)集衆,末後亦有兩句總文,皆悉雲集,瞻仰尊顏,莫其前衆,不瞻仰耶?…… 又前疏文(按:指窺基的注疏)。說古法師上生之者,皆有雲跡,彼豈皆是下品耶?須思!須思!」
守千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文中「說古法師上生之者,皆有雲跡」,乃指窺基的「上生經疏題序」第四、論往生難易中的「且上聖上賢,皆修此業(按:指求生兜率),西域記說:西方即有無著、世親、師子覺等菩薩;高僧傳說:此方亦有彌天釋道安、法遇、曇戒等,近親(眼)所見,大唐即有三藏(玄奘)和尚、文備、神泰法師等皆修彼業,兼有上生靈感,或有身在現相,或有將終現相,或有生後現相,人所共知,具如別傳。」本人翻閱慧皎、道宣、贊寧所著的高僧傳,見到求生兜率的高僧,在臨終時,有的異香滿室、天樂錚響,有的合掌向空,說出感謝迎接之語(請見本書第五編。)他們既然名列高僧,便不可能是下品生者,必然在中上品,這當可以證明三品往生,菩薩皆來接引了。
我們再從經文方面來探討,「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衆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這屬於一段,表示如果有人,受了戒之後,没有好好守持,犯了戒,或者没有受戒,曾造作種種惡業,只要能向菩薩誠心懺悔,禮懺菩薩,能得罪消,並没有說,因此便能往生兜率。「未來世中,諸衆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華、衣服、繒蓋丶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這又屬於一段經文,似乎可以自行獨立,和前面犯戒、造惡、禮懺、罪消經文無關,但因排在前文之後,則又有關連了。
從有關連方面來說,便是表示,犯戒造惡的人,只要能向彌勒菩薩禮懺,獲得罪消清淨以後,再「造立形象,香華、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命終時,菩薩會來接迎,也可以往生兜率。犯戒造惡的人,必須禮懺罪消後,再依法修 行,才能往生,並不是說,禮懺罪消後,不必修行就可以往生。而這裡所說的修行,並不限於犯戒造惡的下等人,文中說到香華供,上品往生文中,有「以衆名香妙華供養」;同時其中說到禮拜,中品往生文中,也有「恭敬禮拜」,可見這段經文所說的修行,並不限於下品,是貫通於中上品的,文中乃是說:「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而非「諸犯戒造惡者」。諸衆生,必然不會都是下品的人,其中,有中品的、也有上品的。總之,只要依法修行,能夠「造立形象、香華供養」以至「禮拜、繫念」,那麼,不論下、中、上三品的人,臨終時,彌勒菩薩與天人,必然會來接引往生的。
9.往生修法參益
憬興的「彌勒上生經料簡記」,對修行往生兜率,有他獨特的見解,因此摘錄下;以供互相參考。
「欲辨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門: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按:三四五門略)言第一辨修因人者,有三類:一、菩薩;二、二乘;三、凡人。初菩薩者,一云從初發心乃至“法雲”,此説不然,以八地已上永離分段,定不生兜率天故,故今從解行地至遠行地,為供一生菩薩故,爲聞法種善根故生彼天;次二乘者,發心求二乘道,而資糧未備,現身中聞兜率天極妙樂事,及聞彌勒號,仰喜故迴向,心發願得往生;後凡夫者,有衆生悔過發願,得往生也。
第二辨所修因者,諸經論因雖多,今且依此經辨彼因,略有五種;一、捨施因,謂聞是菩薩名,造立形像、掃塔塗地、香華幡等,種種供養,發願欲生,則得往生;二、防非因,謂一念須受八戒齋,及修諸善業,一日乃至七日,發願得往生;三、離散因,謂當繫念,行衆等持,念佛形像,發願得往生;四、簡擇非因,謂讀誦經典,稱彌勒名,發願得往生也;五、淨重因,謂佛滅度後,四部弟子聞彌勒名,發願禮拜,此人命終,彈指頃則往生也。
若唯論有五門:一、依名禮拜一生求菩薩生天;二、讚歎門,謂至心稱歎一生菩薩智慧光求生天;三、作願門,謂發願願生彼天故,修彼菩薩所行所成也;四、觀察門,謂觀彼天上功德莊嚴及彼菩薩功德莊嚴,并天衆功德莊嚴;五、迴向門,謂不捨衆生,所作功德,迴向有情共生天上故,若以此五門資前五因必生彼天無疑。」
10.歸結因行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
佛在述說了三品人都能往生兜率淨土後,乃不忘再度叮嚀,求生兜率淨土中的方法,不外是:要心裡想念兜率陀天,那裡有上妙的快樂,同時要持守佛的禁戒:五戒、八戒、具足戒,在持戒的當時,心緣十善、實行十善,使自己的身口意業清淨。時間不長,只要一日至七日,將此功德迴向,作為往生的資糧,必可如願的往生。
在佛說完上生經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無量的聽衆,都從座起,頂禮佛足,和彌勒菩薩足,各發誓願願捨此身後,都得上生於兜率陀天,佛便授記:「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者,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憬興註:「謂乃至下品行者,一念稱彌勒名,皆得生,況能修福持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因此,本人希望,看過此文的人,應當堅定信心,自己必能往生兜率淨土,親近彌勒菩薩,未來亦隨菩薩下生娑婆,初會聞法證果,比往生其他淨土,更快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實在是易行道中的最易行道,安穩處中的最安穩處!
讚 偈
兜率天上妙莊嚴 十善業果所感現
補處菩薩在內居 晝夜演說不退法
身檀金色諸相好 眉間毫光照罪滅
三業清淨行六事 聞名歡喜同生彼
南無兜率內院 萬德周圓 大慈大悲
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
(十聲、百聲、千聲隨意)
彌勒尊佛 ( 百聲、千聲隨意)
迴 向
願生兜率淨土中 即得不退無上道
蓮開便見慈尊容 再隨菩薩下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