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
菩薩所修的四攝法門: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事,來攝受眾生、度脫眾生。令眾生得蒙勝益,歡喜願樂接受菩薩的教化。這是菩薩慈悲心切,開設度化眾生的四種方法。
布施:菩薩修布施行,能夠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和頭目、腦髓都可以施捨給予一切眾生,滿足眾生的願求。不違逆人們的意志與眾生廣結善緣和法緣,令他們所求如意、離苦得樂。這樣一來,眾生就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有緣才能受化得度,無緣見面就會討厭。佛也有三種不度,一是無緣不能度。二是定業不可轉。三是不能盡眾生界。因為世界眾生都是依惑造業,隨業受報。定業是難以得轉。只有依靠諸佛菩薩三昧威力,以及自己虔誠懺悔,會二力於一時,收成效於一念,才能轉化,變大為小。如悟達國師,他生了人面瘡,只有迦洛伽尊者的三昧水洗滌,方奏奇效,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佛雖有不可思議神通妙力,亦不能把所有眾生統統度盡。所以說菩薩發心修布施度,與眾生結緣,使眾生見到菩薩相好莊嚴,聽到菩薩洪名聖號,心生歡喜,令一切有緣眾生,皆得慈航普渡。
持戒度毀犯:指菩薩受持佛所制定的清淨戒法,釋迦牟尼佛在臨涅槃時,就囑咐阿難尊者等諸大弟子說:「我在世時,你們是以我為師,到我滅度以後,你們要以戒為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因為戒法是得成無上菩提佛果的根本。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法是三無漏學的基礎。是渡苦海的法囊,渡迷津之寶筏,暗室裏的明燈。我們對待戒法如同眼睛一樣的重要,要時時刻刻加以保護。戒法有大乘戒法與小乘戒法。對待大乘戒法:《梵網經》所說的十重四十八輕的戒法,三聚淨戒,以及無作妙戒。
什麼叫做三聚淨戒呢?一是攝律儀戒。是無惡不斷,乃至一點點的小惡,也要去斷。星星之火也能把高大的須彌山燒光。二是攝善法戒。是無善不修。不要以為微小之善而不去做,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三是饒益有情戒。是無生不度,菩薩發大菩提心,萬行繁興,饒益有情,所以稱為覺有情。總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是大乘菩薩戒法的精神。小乘戒法:有優婆塞、優婆夷的三皈五戒。三皈:第一皈依佛,以佛為師。第二皈依法,以法為師。第三皈依僧,以僧為師。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以三寶為師。五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優婆塞意譯為近事男,優婆夷意譯為近事女。就是要親覲承事佛法僧三寶。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世做一個葉波國、澀波國王的太子,名叫須達拿。這個國家非常富強。可是須達拿太子,性情是仁慈博愛、發菩薩心,廣修布施波羅密。有一次他要求父王,把國庫裏的一部分金銀財寶,拿出來讓他廣修布施給全國人民。國王只有這個太子,對須達拿是愛若掌上明珠,所以就答應了他的要求,滿足太子心願,舉行了七天規模盛大的無遮大會。到處張貼告示,全國人民紛紛來求太子布施,太子對所有來求布施的人,都是有求必應,隨心所欲,不違人意。
全國人民都得到太子布施的深恩厚德,口碑載道,皆大歡喜。這個國家有一個白象王寶,力大善戰,天下無敵,是一個鎮國之寶,沒有國王命令,誰都不許帶出宮門。太子的布施消息,風聞天下,輾轉傳到鄰國,鄰國國王就別有用心的派人來求太子布施白象王寶。太子說:「王寶是我國鎮國之寶,我無權答應,不能布施給你。」來人說:「太子發菩提心,滿眾生願,不違人意。
如果不肯把白象王寶布施給我,你的布施功德不能圓滿、無遮大會名不符實。」太子在這種情況下,仔細一想佛滿眾生願,菩薩發心要難行能行,為了要完成布施功德,當下就答應了。太子親自把白象王寶牽來,交給鄰國派來的使者。許多大臣得知,紛紛報告國王。澀波國王十分憤怒,就把須達拿太子充軍到離城六千里之外的檀特山中。太子滿足了他布施的願行,所以身心安樂,自在無礙。太子的妻子名叫曼坻,子名耶利,女名四廁羅延,他們三人對這祥一個仁賢慈悲的親人,已是萬分崇敬,現在都一心一意要跟隨太子去檀特山。太子就對妻子和子女說:「你們願意跟我同去,不但要吃苦,我為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還有可能把你們三人一起布施給他人。」
曼坻和子女都異口同聲的回答說:「只要你願意這樣做,我們一定服從。」太子帶領妻子和子女前往檀特山,一路上除了許多受布施的人誠敬送行外,更有許多人民來求太子布施,太子又將自己和妻子四人隨身所帶的金銀財寶,車乘衣服等等都布施得乾乾淨淨。他們四人就步行到檀特山安居下來,真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了,就靠著妻子曼坻去采野果過活,這時有一婆羅門要求布施,太子就將兒女布施給他。曼坻此時,突然心跳意慌,知有緣故,趕快回來,只見太子一人獨坐無言,不見二個子女。在妻子一再追問下,太子說:「他們兄妹二人被我布施給人當奴僕了。」曼坻聞後大哭,痛不欲生。可是須達拿太子,把親生子女布施與貧人為奴,這偉大的布施行為感動了忉利天王釋提桓因,他就化現一個醜陋難看的中年婆羅門,來求太子布施。
太子說:「你來遲了,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婆羅門說:「只要太子能答應,還有可以布施的。」太子說:「你要求什麼呢?」答曰:「我年長成人,無力婚娶,要求太子把你的妻子布施給我。」太子雙目直視著曼坻,難以開口,這時曼坻在旁見此情景,更加悲哀痛哭。婆羅門又對太子說:「你若不把妻子布施給我,就不能圓滿你的布施功德。」當時須達拿太子為了要圓滿布施的大願大行,把曼坻夫人交給婆羅門帶去。頓時忽然天搖地動,眾鳥飛鳴。這位相貌醜惡的婆羅門,握了曼坻夫人的手,一直往前走了七步,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相貌莊嚴的帝釋天王,回過身來,把曼坻夫人交還給太子,就隨口讚歎說:「善哉善哉,太子善行菩薩之道,真心修行布施波羅密。」帝釋天王又對夫人說:「您有什麼願求嗎?」
夫人曰:「我有三個願求。一、願父王回心轉意,派人來接太子回宮。二、願一對子女能夠早日回到宮中,受諸福樂。三、願鄰國送還白象王寶。」帝釋天王完全答應了。且說那個婆羅門又把太子的一對子女轉賣到葉波國。澀波王知道後,叫孫兒孫女來問,要多少錢才能把你們兄妹二人贖回,孫兒說:「以一百兩銀子贖我的身,以二百兩銀子贖妹妹的身。」國王說:「從古以來,都是男貴女賤,為什麼今日是女貴男賤呢?」孫兒說:「我父是男兒,今日還充軍在檀特山受諸苦惱。宮娥采女是女人,今日都在祖父身邊宮中享受福樂,豈不是女貴男賤嗎?」澀波國王聽了孫子這幾句動人心弦的話,心裏十分難受,悲痛萬分,想念太子的骨肉之情,頓時湧現心頭。
因此馬上下令派人去檀特山,迎接太子與曼坻夫人回宮。鄰國國王得知須達拿太子為布施白象王寶給他,因而被父王充軍到檀特山受苦,現在回葉波國來了,所以心生大慚愧,馬上派人把白象王寶送回澀波國王。從此以後兩國更加友好團結,變冤家為親友,不但曼坻夫人的三個願心都得滿足,而須達拿太子的布施波羅密功德,也得到圓滿成就。通過這個歷史故事,使我們更好的認識到釋迦牟尼佛,多生多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行六度萬行,莊嚴國土,普度眾生,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聖人。這就是佛以布施波羅密來攝受眾生。我們能把須達拿太子修行布施波羅密,做到的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三個大難關的故事記在心裏,作為自己發菩提心,修行布施功德極好的模範。一定是福慧增長,功德無量。
愛語:菩薩修行,普度眾生,一定要以柔軟和愛語來對待眾生。說話使人聽了生歡喜心,願樂欲聞。佛具足八音四辯,說法利生。八音:一、極好音:超過其他音聲,是最好最好的聲音。《普門品》:「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二、柔軟音:能夠善順眾生之心,不剛不暴。三、和適音:和雅調適,不粗不燥。四,尊慧音:非常尊重可欽,能夠生眾生智慧。五、不女音:具足四種無畏,不妖不豔。六、不誤音:說理真實,沒有差錯。七、深遠音:甚深幽遠,凡夫小乘莫測其妙。八、不竭音:辯才無礙,說不能盡。這是佛所具足的八種勝妙音聲。
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二、義無礙辯。三、辭無礙辯。四、樂說無礙辯。佛具有這四種無礙辯才,所以對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所不知,善能說法。而且對於一切諸法,淺深義理,解說分明,圓融無礙。佛對於所有一切音辭,都能善說,說一句話包含無量無邊妙理,攝無量義合為一句。這是一多無礙,大小並陳,不可思議,都能隨眾生心,對機說法,樂說一切法要。這就是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利行:菩薩教化眾生,處處都要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舉一動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就是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送給別人,但有利益眾生之事,無不盡力而為,積極去做,身體力行。這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後己的慈悲心腸。這樣就會得到眾生良好感情,友好情誼。有了利人的思想和行動,使眾生歡歡喜喜,心甘情願接受菩薩的教化,依教修行,就會得度。
同事:菩薩普度眾生,不但以布施、愛語、利行三種方便法門教化眾生,還要更進一步現同事身,和眾生一起工作,一起活動,一起生活,互相親近,使彼此之間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樣的親熱。甚至與眾生現同類身,隨緣去化度眾生。《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現三十二應化身,隨機說法,乃至天人神仙、鬼道、畜生、馬腹、驢胎、觀世音菩薩都能隨類現身。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同事妙行。行同事這法門,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一定要有堅強意志,充沛定力,才能成功。還要有「百花叢裏過,葉葉不沾身」的崇高風格,才能做到。不然的話,就容易在「溪光山色裏,隨流逐落花」,反受其害。所以《楞嚴經》說:「一切眾生,為物所轉,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佛教所有一切修行法門,都要解行並進,理論和實踐一致,不能徒事空言。如北宋時,有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文學家蘇東坡,他有一位方外知己的好朋友,就是鎮江金山寺的佛印禪師,蘇東坡住在鎮江焦山定慧寺,佛印禪師住在金山江天寺,有一天蘇東坡詩興勃發,隨口吟成一首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東坡居士這首偈子,做好以後,十分得意,馬上派書童從焦山送到金山給佛印禪師一閱。心想這首贊佛偈子實在做得太好了,禪師看後,一定是歡喜讚歎表揚幾句。那知道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佛印禪師看後,一句話都不說,拿起筆來,就在贊佛偈後面,寫了出人意外的「放屁」二個大字。
佛印禪師為什麼會這樣粗魯沒有禮貌的呢?這是大德高僧權巧方便的度生說法。使人開悟,頭頭是道,一切法都是佛法,看你善用不善用。書童就把這封信帶回焦山,蘇東坡早已精神抖擻,等待聽個好消息。書童把信交給東坡,一看,當下他觸目驚心怒火發作,就忘其所以從焦山渡江直奔金山,找禪師評理。可是佛印禪師是大善知識,早有先見之明,笑顏悅色地等待興師問罪。平常兩人相見,總是神投意合。今日相見居然豎眉怒目,一反往常。東坡居士厲聲問:「禪師,你為什麼在這令人十分尊敬的贊佛偈後,寫出這樣難堪的『放屁』二字呀。佛印禪師冷笑地說:「東坡居士,你這偈子裏不是講『八風吹不動。』我現在只用一個小小的屁風,就把你打過江來了。你說得很好,就是做不到」。到這時蘇東坡晃然大悟地說:「上當!上當!」禪師與居士,此時彼此會心的一笑。
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八風呢!八風就是世界上有這樣八種的環境,就像風一樣的,它一天到晚隨時隨地都在我們身邊吹來吹去,侵襲著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風。第一利風:利是利益,對有利可圖的事情,心生歡喜。譬如人作生意賺了錢,心裏感到非常高興,喜笑顏開。這就是被利風所吹動。第二衰風:衰就是衰敗,對我不利的事情,衰敗難堪。譬如我們乘車碰到扒手,把剛剛發的工資偷去,使我這個月的生活成了問題,心裏感覺到萬分難受,啼笑皆非。這就是被衰風所吹動。
第三毀風:毀就是譭謗,有人對我污蔑譭謗,無端漫罵,說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聽了以後,我心裏感到十分氣憤煩惱,悶悶不樂。這就是被毀風吹動。第四譽風:譽是讚譽,有人在讚揚我,歌功頌德,說我樣樣都好,捧上九霄。聽了以後,心裏感到非常歡喜,自得其樂。這就是被譽風所吹動。
第五稱風:稱是稱讚,被人當面稱頌讚歎,阿諛奉承,吹噓捧場,多方讚美。如說福報好,智慧大,真能幹,會做事,今後一定會步步高升,健康長壽等等,聽了以後,心裏萬分高興,笑容滿面,非常開心。不知不覺地被稱風吹動了。第六譏風。譏是譏笑,就是被人當面諷刺譏笑,譭謗謾罵,如被人說是壞東西,沒得用,軟弱無能,狂妄自大、十三點、神經病等,聽了以後,心裏感到萬分煩惱,怒火焚燒,不知不覺得被譏風吹動了。
第七苦風。苦是痛苦,碰到愁憂悲痛環境,心裏感到非常苦惱。譬如事與願違,受盡艱辛,恩愛別離,冤家路窄,總之是「不如意事七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就是被苦風吹動了。第八樂風。樂是快樂,逢到愉快安樂的環境,感到非常稱心。譬如家道興隆,吉祥如意,夫妻和睦,孝子賢孫,所求皆順意,所願盡從心,喜氣洋洋。歡天喜地。這就是被樂風吹動了。這八種的境風,有很大的威力,無論是那一種風,都能夠把人們不知不覺地隨風所吹,自然而然地被風所動。這真是心隨境轉,智被境牽。
因此我們眾生一天到晚都離不開這八種風,二六時中都在八風之中轉來轉去,吹來吹去,都受到八風的侵襲和影響,不得安閒自在,無掛無礙。這就是八風內容。蘇東坡贊佛偈的確做得很好,句句有理,就是在實際問題上,卻又是另一回事。佛印禪師一個屁風就把他吹過江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很明顯,理論不聯繫實際。這個有趣的故事,包含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就是要人們知行合一,行解相應,特別是我們信佛學佛人,更要做到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