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
阿羅漢小乘聖人所修學的是四諦法門。四諦是苦集滅道四種,是實實在在真實不虛的道理。也是釋迦牟尼佛對小乘聖人阿羅漢說的。佛成道以後,經過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思維研究,觀機施教,就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門。這就是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什麼叫做三轉呢?
第一示相轉:佛對二乘人指示出四諦真實之相。佛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勸修轉:佛說此是苦、你當離。此是集,你當斷。此是滅,你當證。此是道,你當修。
第三作證轉:佛說此是苦,我已離。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諦都有示相、勸修、作證三轉,三四十二,因稱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使阿羅漢聽了以後,發心修行,知苦諦生死,斷集諦煩惱,慕滅諦涅槃,修道諦法門。使他們覺悟,苦是三界內分段,變易生死的苦果;集是三界內見、思二惑煩惱的苦因;滅是三界外涅槃的樂果;道是三界外三十七助道品的樂因。這就是三界內、三界外的二重因果,稱為示相轉。佛對小乘人指示出苦集滅道四諦的體相以後,又積極地勸勉他們,既知之後,就要精進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法門,斷見惑與思惑煩惱,跳出生死輪迴,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稱為勸修轉。由於小乘人,雖然願意修道或恐中途發生懷疑,這樣修行是否能夠得道呢?所以佛再以自己的經歷來作證說:「我對於苦集滅道四諦,是完全做到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我就是經過這樣修行得成菩提道果的。」稱為作證轉。
四諦法門的具體內容:
第一,苦諦:是三界內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三苦:一、苦苦。眾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風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眾苦根本,所有種種苦惱環境要逼迫此身,由這個身體去受苦。古人說:「身是眾苦之本。」又說「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無身,夫復何患。」獅子峰禪師說:「只這色身,唯信身為苦本,縱貪世樂,示知樂是苦因。」這叫做苦苦。
二、壞苦。我們現前所受一切環境、無論是苦、是樂、都是生滅無常,虛偽不實,如夢中之境,空中之華一樣,幻化非真。縱然有些環境所謂是「樂」,可是樂不長久,樂盡悲生,又是痛苦。須知世界有成、住、壞、空,萬物有生、住、易、滅,眾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生滅敗壞。這叫做壞苦。
三、行苦,即第七識行陰遷流,剎那剎那,念念生滅,時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時,感歎地說:「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這就是說,行陰遷流之苦,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眾生具有三苦之外,欲界六欲天天人,也有三苦。色界四禪天的天人,雖然是離欲清淨,沒有苦苦,可是還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四空天的天人雖然修四空定,還是難免行陰遷流,念念生滅的痛苦。總之三界諸天,就是最高一層叫做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壽命八萬大劫之長。但是他們和所有的天人一樣,天福一旦享盡,還要墮落下來,隨業受報。經裏說過:「八萬劫終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又說:「布施持戒生天福,尤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時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從前有一位皇帝,精通佛法的行陰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聖旨,召集全國名山古寺大德高僧,來朝晉見。許多大和尚都衣冠齊整來見皇帝,同時陛下又囑咐侍衛人員說:等到各位高僧來到時,要他們從刀叢之下進來,而且要大振軍威。就在這個時候,許多大和尚突然聽到此事,大吃一驚,十分害怕,紛紛跪下。只剩下一個身穿百衲衣的老和尚,他卻安然不動地從刀叢中進來朝見。皇帝問:和尚,難道你不怕死嗎?答:「我從無量劫以來,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難道今天還怕死嗎?」皇帝聽了這話,非常歡喜地說:「你知道行陰了!」這就是行陰遷流之苦啊!
什麼叫做八苦呢?一、生苦。一個人一生下來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為有風刀刮身之苦,更有許多痛苦,唯有嬰兒自己知道,他是啞子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長,由長而老,這是發展規律。過去有位禪師說得好:「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老病衰殘。」說來真是有許多痛苦臨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體會。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調,百病叢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長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醫務工作者,更會有深刻體會。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沒有一個人是生而不死的,這是自然規律,千古不變的客觀事實。任你縱有千般快樂,可是無常終要到來。所謂浮生易度,豈是久居;幻質非堅,終歸磨滅。人至死時,四大分散,百苦臨身,無常一到,萬事皆休,苦不可言。釋迦牟尼佛有次問幾個弟子:「人命在幾許?」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間。」佛說:「不對。」又問另一個弟子,答曰:「人命在飲食間」,佛說:「也不對。」我們一起來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時間裏呀!佛最後又問一個弟子,那人說:「人命在呼吸間。」佛說:「對了。」我們人的生命,實實在在是一息不來,嗚呼哀哉,千秋永別,萬事皆空。佛經裏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決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苦惱,堅決出家修行。五、愛別離苦。我們人對於眷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愛。一旦生離死別,真是萬分痛苦,所謂回天無術,代替不能,淚如雨下,心似刀割,悲傷慘痛,十分痛苦。古人說「夫妻是緣,或善緣,或惡緣,因緣相會。兒女為債,或要債、或還債、無債不來。」我希望大家把這種道理認識清楚,自然會心安理得,離煩惱苦,得清淨樂。六、冤憎會苦。我們每當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別是眷屬之中的冤家對頭,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開,離也離不了,生活在一起觸目驚心,真是痛苦。古今中外,這類事例很多。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環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萬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們求功名顯耀,反而名落孫山,求人丁興旺,反而斷子絕孫,求發財致富,反而貧窮困苦,求長壽健康,反而夭亡短命,這是所求不如意,所願不從心,痛苦萬分。八、五陰熾盛苦。這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我們心中焚燒,我們常時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悶,有口難言,說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講這八種苦,都是人人親身感受,無法避免的苦惱。三界之內的眾生,尤其是人道眾生,都是隨業因而感受苦果,不單有三苦、八苦。其實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無量無邊的苦惱。所謂「千人千般苦,個個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當,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業報各人受,各人吃飯各人飽,說明無量諸苦,皆由人們起惑造業的結果,要知道苦的來源,須要明瞭集諦。
第二,集諦:是三界內的苦因,集意謂集聚,把見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煩惱,統統集聚起來而成業因,隨業感報,所以招感苦諦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苦果。見惑就是由知見方面所產生業因。見惑是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的五利使為主體。
什麼是五利使呢?一、身見:眾生因為有了身體,所以就有我見的生起,然後就會產生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四種煩惱心,這叫做身見。二、邊見:就是有了我,所以就產生了斷見或常見二種邊見,斷見認為我們人死後,魂歸於地,什麼都沒有了,一滅永滅了。常見,認為人死後,今生是做人,來生也會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遠不變。不管是斷見,不管是常見,都會使我們眾生做出種種惡業的,故稱邊見。三、邪見:指反對因果,不相信佛法僧三寶。四、見取見:指非果計果。外道所修種種無益的苦行,取著我見、邊見、邪見,未證聖果,妄執已證。五、戒禁取見:指非因計因。外道所修種種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錯誤執著修此苦因,可獲最上涅槃妙果。五利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業受報速度快。
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諦來分配,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每一界各有苦、集、滅、道四諦,每一諦各具小使多少不同。欲界:苦諦具十使,集諦具七使,滅諦具七使,道諦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無色界:苦諦具九使,集諦具六使,滅諦具六使,道諦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四諦合起來總共具足八十八使的見惑煩惱。古人對八十八使,作有一首偈子:「苦下具一切,集滅各除三,道除於二諦,上二不行瞋」。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業因,是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主體。五鈍使:一、貪心,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欲境,或者是財、色、名、食、睡五種可欲環境,生起執著貪愛的妄想心。二、瞋心,對違背了我所貪愛的欲境,生起瞋恨心、憤恨惱火。三、癡心,是癡迷無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別,糊裏糊塗,昏昏擾擾,做諸惡業。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五、疑心,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對一切事物心懷疑慮,妄生煩惱,是非紛起,做諸惡業。五鈍使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業受報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三界九地來分配,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具足九品。色界的四禪天:一、離生喜樂地。二、定生喜樂地。三、離喜妙樂地。四、捨念清淨地,每地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無色界四空天: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每一天各各具足九品,四九合成三十六品。這樣三界九地,總共合為九九八十一品的思惑煩惱。依惑造業,隨業受報,這就是佛教所講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輪迴的規律,這叫做集諦。
第三、滅諦:是出世的果。滅是寂滅,就是羅漢所證的寂滅涅槃。他們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斷除了見思煩惱之惑,滅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證入不生不滅的有餘依和無餘依涅槃樂果,這叫做滅諦。
滅諦是指的滅除煩惱和生死之累,就是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滅去貪瞋等煩惱和善惡諸業,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還有現在殘存的色身,名有餘依涅槃;要是灰身泯智,連現前的果報色身也拋棄了,便名無餘依涅槃。
第四、道諦: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個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門,不但小乘阿羅漢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薩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論不同,觀點不同。以四諦為例,就有生滅四諦,無生四諦,無作四諦,無量四諦,漸次增進,步步高深。《智度論》說:「三十七品、無所不攝,就是無量道品,亦在其中。」《涅槃經》說:「若人能觀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
現在將三十七助道品作大略的介紹。
一、四念處,念是我們能觀照的智慧,處是所觀照的境界。以智觀境,叫做念處。一、觀身不淨,我人發心修行,首先要以智慧來觀照四大合成的身體,本來就是一個不清淨的軀殼色身。從過去方面來觀察就是種子不淨,它是父母精血結合而成身體。從現在來觀察。我們身體是七竅九孔常流不淨東西。例如痰淚精液,大小便等種種不淨,真是一個皮包膿血的臭皮囊。獅子峰禪師說:「歎此身無有是處,奈誰人都被他瞞,筋纏七尺骨頭,皮裹一包膿血。」這個法語,真是說得很透徹。到了死後,又有未來的不淨。有九想觀:一膨脹、二青瘀、三壞想、四血塗、五膿爛、六啖思、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多貪眾生要修不淨觀。這是因病下藥對症開方的辦法,藥到病除,可以出離生死苦海。二、觀受是苦,受是領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能夠領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這叫做受。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捨受三種、當六根緣六塵時,接受不稱心,不愉快的環境,心中感到非常痛苦,非常煩惱,這是苦受。如果根塵相對產生稱心合意,愉快歡樂的感覺,這是樂受。可是世間之樂,樂不長久,樂極生悲,又是痛苦,所以說樂是苦因,如果逢到不苦不樂的壞境,是捨受。這是心中昏昏迷迷,不喜不惡,無所記別、悶悶無知、亦是痛苦。因此說明,凡有領受都是痛苦,所以稱為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心指第六意識妄想心,此心生滅不停,緣慮塵境,種種分別,作善作惡。但我們發心修行要以第六意識妄想心為依據,所以此心是善惡的根源,此心以生滅無常為特徵。我們修行就是要收住這個心猿意馬,不令它東奔西馳妄想紛飛。《金剛經》說:「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這個妄想心。四、觀法無我,法是諸法。世界上所有的有情眾生,無情萬物總稱為諸法。我們以智慧來觀察一下,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虛妄而生,因緣別離,虛妄幻滅。都是虛妄不實。生滅無常,於諸法之中,本來沒有我相可得。眾生一向妄認地、水、火、風四大為身,六塵緣影為心。根本就是錯誤的,是妄執心身,以為實我,妄認諸法,以為真實之法。這如同翳眼見空華一樣,空中從來沒有花、因為眼睛生了翳子,所以無中生有,見有空華。生起貪瞋癡三毒三心,做出種種惡業,依因必定感果,有業必定受報。我們能夠從觀照而得到覺悟,一切諸法無我可得,一切諸法虛妄不實。修無我觀,一定可以了生脫死,斷惑證真。所以釋迦牟尼佛臨終時,囑咐弟子要依四念處而住。這四念處法門的重要性,可以想見。總之佛教所講的因緣觀點,真是普遍真理,無論是大乘小乘,同是一個論點,時節因緣是不可思議。真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論是善法惡法,因法果法,佛法眾生法,生死法,涅槃法,統統都離不開因緣、因果的規律。
二、四正勤。一、已生惡令斷。二、未生惡勿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長,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理。我們以智慧來觀察,正好精進,勤修戒定慧三學、息滅貪瞋癡三毒,把四正勤作為助道法門來勤修苦練、斷惡生善,故名四正勤。
三、四如意足,又稱四神足。因為它能夠發出種種神通妙用,凡是所有的願求,都能得到一切如意,稱心滿足。現以修行淨土法門,來解釋四如意足道理。一、欲如意足,欣慕西方極樂淨土、發願念佛。二、精進如意足,往生西方就能夠得到三種不退,即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圓滿證入。三、念如意足。現在所發的菩提行願,已經正是念念不捨。四、慧如意足。佛的智慧,能夠一天天任運增長。這就是四如意足。
四、五根,五根就是信根、進根、定根、念根、慧根。根有二種意義。一、能持,譬如一棵樹有了根,就能生出枝葉,不會枯焦。二、能生,譬如樹有了根,就能開花結果得到成熟。一、信根。深信修行正道,以及助道法門。二、進根。修行正道及助道種種善法勤求不息。三、念根。除多念正道及助道種種的善法外,更沒有其他散心雜念。四、定根。收攝其心,要在正道及助道之中,念念相應不使散失放逸。五、慧根。修行正道及助道法門,能夠慧照分明。蕅益大師說:我們修觀,觀照苦集滅道四諦的時候,慧照分明。觀苦諦當體就是法身;觀集諦貪瞋癡三毒,當體就是般若妙智;觀道諦本來就是解除之因;觀滅諦當下就是解脫之果;即是慧根。這就是五根的道理。
五、五力,五力就是五根得到發展和增長,所以就能夠具足很大功用。不會為其他疑惑懈怠煩惱之所折伏,反而能夠摧伏疑惑與懈怠等其他煩惱。一、信力。由於信根得到增長,能夠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能夠破除眾生不能成佛的疑惑,能夠破除一切邪見,不會為邪法所動搖。更能夠破除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煩惱。這叫做信力。二、進力。由於信根精進增長了,能夠破除身心方面的種種懈怠。不存身見,能夠耐勞忍苦,破除身的懈怠。使心不昏昧,沉沒,破除心的懈怠。能夠成辦出離生死大事,這叫做進力。三、念力。由於念根增長,能夠破除空有二邊的邪念,成就出世間中道正念的功德,這叫做念力。四、定力。由於定根增長,能夠一心不亂,破除散亂心與妄想心;而發出事一心不亂與理一心不亂的禪定三昧。這叫做定力。五、慧力。由於慧根增長,所以能把我們自性慧光,透露出來,能夠破除三乘聖人所斷的見思煩惱和菩薩所斷的塵沙無明煩惱。煩惱就是黑暗,只有智慧光明才可以破除黑暗,能夠使真正的智慧得到顯發,這叫做慧力。
六、七菩提分,又稱七覺分,由於五力的慧力,所發生的無漏智慧,有善能覺了,所以才有這個七覺分:一、擇法覺分。就是以智慧觀察一切諸法,什麼是真,什麼是偽,我們了知五蘊皆空是真,妄執我法實有是偽,我們用智慧來抉擇分明色受想行識五蘊,本來無我,不妄執他為我。五蘊諸法本來虛妄不實,不妄執為實。這樣簡別明瞭,就與無漏智慧相應。這叫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我們在精進修道時,能夠一心精進永不退失,一心修道不倦不怠,慧照分明,決擇正修,不修外道所修的苦行。精進修持六度、四攝等菩薩所修之道。這叫做精進覺分。三、喜覺分。由於慧照分明,善能覺了諸法安住真實之境,生大歡喜,這叫喜覺分。四、除覺分。我們在用功時,能夠斷除五利使、五鈍使的十使煩惱。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以真正智慧來破除黑暗煩惱,這叫做除覺分。五、捨覺分。對於現前境界,慧照分明,了知全是虛妄不實,如空華、夢影,都是虛幻不實,永遠捨除它,不著於境,這叫做捨覺分。六、定覺分。人在修習禪定時,以智慧來觀察了知於四禪四空天人以及外道所修種種世間禪定,都是虛假不實,生滅無常,並非真實,不生種種愛見貪著之心,定力充足。這叫做定覺分。七、念覺分。修行三十七道品,可以出離世間生死輪迴,可是在修禪定時,應慧照分明,善能覺了。要使定慧均等,不偏不倚,如車子的兩輪,如飛鳥的兩翼。如果定力太過,心生昏沉,馬上就用擇、進、喜三個覺分來審察,提起。如果慧力太過,心生浮動,就用除、捨、定三個覺分來對治、收攝。一定要定慧均等。這叫做念覺分。
七、八聖道分,又稱八正道。以修行無漏聖法叫做正、能通涅槃叫做道。一、正見。我們修見四諦無漏行觀法門,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修此行觀,可以不漏落生死輪迴,這叫正見。二、正思維。與無漏心四諦行觀相應的思維,以四諦智慧,發動四諦觀的覺知,等量四諦之境界,為使智觀得到增長,可以斷惑證真,入大涅槃,這叫做正思維。三、正語。修四諦觀,以無漏智慧捨除四種邪命,1、方口食,如遊說四方等,2、維口食,如咒術、算卜等,3、仰口食,如仰觀星宿等,4、下口食,如不務正業等,不以四種邪命而自為生活。要收攝口業,不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叫正語。四、正業。修無漏慧,要消除身根一切邪業,住於清淨梵行之中,不做其他殺、盜、淫等不正的行為,這叫正業。五、正命。從無漏慧,消除身口意三業之中的五種邪命,1、詐現異議,做與人不同的奇怪事,使人對他信仰。2、自說功德,誘動人心。3、占卜命相,預報吉凶。4、高聲現威,令人敬畏。5、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這五種邪命,都是邪心取利,以謀活命,修行之人,應該住在清淨正命之中,以道自活,能夠增長法身慧命,這叫做正命。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疲不倦,念念相應,行智一如,這叫做正精進。七、正念。修無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專念真如實際,佛果菩提乃至萬行莊嚴的道果。就叫做正念。八、正定。與無漏慧,得到相應,得入正定遠離不定、邪定、有漏禪定等、這叫做正定。
以上所講三十七助道品法門,就是說我們修行道品,一定可以助成佛道,這就是出世間的道諦,依因感果得成滅諦涅槃。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諦來說,苦是集的果,集為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為滅的因。若沒有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若無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故四聖諦,照順序來說,該是先因後果,則為集苦道滅。因為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它斷集。繼則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然後再以道法,令其修持。意在要人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此之故,而先說果而後說因,故為苦集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