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訶止觀》.「順、逆十心」
節錄自〔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57~60集
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為我們透出重要的信息。他說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沒有生滅)、本自具足,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法它欠缺,它是真正的大圓滿。眾生天天打妄想,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所以法界虛空界裡面的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心想生,想什麼就變現什麼,不可思議。這個事情說起來很玄、很難懂,想什麼變什麼,沒有不能的。於是我們感到迷惑,真的嗎?我們學習到此地,免不了懷疑。
小時候我們玩玩具,玩具裡面有萬花筒,萬花筒就有這個現象。萬花筒的構造很簡單,三片玻璃,三角形的,把它放在一起,放幾張不同顏色的碎紙片,你去轉動,它裡面就有很多圖案。你轉一萬次、轉十萬次,圖案的變化沒有兩個相同的,這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道理就很接近。我們在萬花筒上看到本自具足,你不動,它沒有,你一轉動,它就起變化。自性「本無動搖」,也就是說真心是靜的,是不動的。我們會動,會動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動,自性本定。定下來是真心現前,浮動是妄念在浮動。可是妄心在動,會影響外面的境界,境界跟著動;妄念在動,就好像我們轉動萬花筒,萬花筒裡面的境界就是我們現在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的心在動,它也在動,外面境界動,境隨心轉。
惠能大師又告訴我們,「能生萬法」。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變現的,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動的時候沒有,一片寂光、一片光明,佛家叫大光明藏,一片光明。在科學裡面叫能量,它有無盡的能量,一動,念頭才一動,宇宙生命就出現,我就出現。不動的時候沒有,動的時候全出現,微微一動,宇宙就出現。雖出現,不是真的,本性空寂能生現相,但是現相還是空寂的,你可不能把它當真,它真的是幻相。《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舉的比喻,「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夢裡有現相,醒過來還記得很清楚,但你再仔細想想,是不是真有?醒來沒有了,正在作夢的時候有,這哪裡是真的!我們現在就是在夢中,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了就知道本性空寂。相有性空,事有理空,知道的人在現象裡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就叫佛、叫菩薩,他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你以為有,那就落在十法界裡面。你以為真有,想控制它,那就變成六道輪迴。你想佔有它,就變成三惡道,愈迷愈深,就這個道理。
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對我們最大的恩德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破,讓我們了知諸法本性空寂,在日常生活中也像佛菩薩一樣的自在。什麼事情隨緣,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我們就過菩薩的日子。如果再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話,那你就成佛了,就是我們學習這篇文字的題目所說的「妄盡還源」。還源是回歸本性,回歸本性就是究竟圓滿佛。如果還是執著、分別,那就是廣造諸惡。廣造這個廣字,從起心動念看,你看你一天到晚那個念頭,前念滅了後念就生,念念不一樣,一個念頭是造一個業,你這一天起多少念頭?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念頭,這一彈指不廣嗎?言語、動作統統是罪業,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閻浮提指我們地球,地球上這些居民,「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下面給我們舉例子,「今則了知貪瞋痴等一切惡行起於妄念,妄念起於顛倒,顛倒起於人我之見」,這是一段。佛菩薩告訴我們,貪瞋痴慢疑惡見,在佛法裡叫根本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這是煩惱的根叫三毒,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都是從它生的。無始劫來眾生一念不覺迷了,迷了的時候就把自性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是古印度梵語,意思是帶著迷惑的自性。自性迷了之後,立刻產生現相,這個現相是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第二個。第一個是業相,業相就是動,一念不覺那是業相,把阿賴耶變成轉相,我們一般也叫見分,就是末那,阿賴耶三細相裡面第二個。
這裡佛給我們講,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頭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愛是貪愛;第三個是我慢,慢是瞋;第四個是我痴,痴就是貪瞋痴這個痴,你看看貪瞋痴跟我同時出現,出現在阿賴耶三細相的第二相。一有這個相,境界相馬上現前,相分現前就是物質現象,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你看從迷惑變成精神的現象,貪瞋痴慢是精神現象,立刻又帶動物質現象,宇宙就生起變現出來。我們要常作如是觀,才能夠還得了源,才能真正把這個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放下。不但不再分別、不再執著,連起心動念也放下,那你就真的是妄盡還源。
一切惡行,無量無邊的惡行,都是從貪瞋痴慢變現出來,那是根。所以佛對治這個毛病,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戒是用來對治貪,定是用來對治瞋,慧是用來對治痴。轉貪瞋痴為戒定慧,你才真正入佛門,才跟十方如來走的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叫成佛之道。所以要常常提醒,不能讓貪瞋痴念頭起來。慢是從瞋恚來的,懷疑是從愚痴來的,古大德教導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說老實話,它自然會起來,我們是凡夫,如果不起這個念頭,那你就是佛再來的,哪有不起念頭的道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不能讓第二個念頭相續,你要覺悟得快。怎麼覺悟?放下就覺悟。這放下不容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講放下,我們也清楚,知道應該放下,偏偏它放不下。
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為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就是教我們一個最好轉變的方法。你不是放不下嗎?把念頭轉一轉,轉成阿彌陀佛就對了。第一個念頭是妄念,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不起念則已,起念統統是阿彌陀佛,這叫帶業往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件事到極樂世界再辦,我們在這一生中只選定這個目標:到極樂世界!什麼問題都到極樂世界以後再解決,現在什麼問題擺在面前都不談,只有一句佛號,那你就完全對了。阿彌陀佛這一招不得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我們念小本《彌陀經》裡面,六方佛讚歎,《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十方佛讚歎,就讚歎他這一招,這一招太高明,普度一切眾生,上中下三根的根性統統都有緣了,真了不起。不懂這個道理也能往生,我們非常幸運。
一切惡行起於妄念,妄念起於顛倒,顛倒起於人我之見。人我之見就是我見,末那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今既了達我心本空,罪性無依」。我們天天打妄想的這個心不是真心是妄心,我心本空,這個假我本來空,假我所造的這些罪業不是真的,所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也是假的,夢中之事,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醒是覺悟。你要是沒覺悟沒有出六道輪迴,那個罪業會受報,因果不空,妄盡還源,因果也不可得。諸佛菩薩非常慈悲,示現在十法界不離因果。
「以此翻破無明昏闇之心」,這一句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若不分別就是菩薩,證得正等正覺。果然能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我們隨順煩惱的事不能做,你要是去做是造輪迴業。我們想出離輪迴,天天造輪迴業,那怎麼能出離?
「逆流十心」,我們怎麼回頭,還得按部就班,首先要深信因果,從深信因果才能生起慚愧心。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一切眾生,生慚愧心。我們修行不夠好,沒有認真做,然後生起大的恐怖,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必墮三途。現在雖然是有福報,福報享盡了,罪業就現前。如果我們不讀經,不知道天天在造業,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紮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佛家的標準。善我們有沒有做?不善就是惡,不要問別人,自己想想,我來生到哪裡去,你自己明白,你怕不怕?不害怕就是麻木了,古人所講麻木不仁,你只要還有一點點良心,你決定害怕。
害怕怎麼辦?要懺罪、要懺悔。再嚴重的罪業,真正懺悔就消除了。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怎麼懺法?每個人業障都很重,業障要是不重,就不到這個世間來。這個地方好比監獄一樣,你到監獄來一定是犯罪的,六道是個監獄,你到六道來,罪業有輕重差別,天上人間罪業輕一點,地獄餓鬼罪重一點,就如此而已。我們自己要承認,不承認就不能懺悔,懺悔之後,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懺悔之後還再犯,那等於沒懺悔,果報免不了。所以一定要認真,要下定決心後不再造。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懺悔不在於形式,在於實質,實質就是後不再造。儒家講的不貳過,犯過只有一次,下次不會犯同樣的過失,這就是佛家真正懺悔的意思。
我們懂得之後要真做,真正懺悔,“不貳過” 就是斷一切不善的相續心。善念、善行要相續,不善的念頭、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決定不能讓它相續。我們修淨土的人,念念相續就是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要想就得想《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的大德、大慈、大悲、大行。我們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們要效法、要學習。有這種純淨純善的相續心,就應當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覺悟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覺悟之後會跟佛菩薩一樣,把我們這個身心奉獻給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
修行修什麼?斷惡修善。我們現前就依照儒釋道的三個根,加一個出家人〈沙彌律儀〉,認真把它做到。這三個根分量不多,每天要把它當作戒本來讀,古時候受了戒之後,半月誦戒,怕忘掉,半個月複習一次。現在不行,半個月時間太長,煩惱習氣太重,外面環境全是染緣,不善的緣。所以這三樣東西,每天早晚課都要念,把它列入朝暮課誦裡面。早晨念提醒自己,晚上念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你才真正能做到懺悔,真正能做到斷惡修善。活在這個世間要有使命感,為守護正法、弘法利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的功德就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