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廣)
正如前面,幻生法師在文章中的論述,我國佛教原先的淨土信仰,乃以兜率天的彌勒淨土爲盛,後來,受到一些對現實政治不滿的人,故意曲解彌勒下生成佛之事,結果造出害民害國的叛變,使純宗教的信仰,沾染上了政治色彩,一般人信仰彌勒淨土,難免就有了顧忌。
正當此時,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信仰,亦已在中國興起,數位求生極樂淨土的祖師,乃乘虛而入,大加貶斥兜率彌勒淨土不如西方極樂,終使彌勒淨土成了歷史上的名詞。
千餘年來,除了少數志超羣凡之士 ── 如近代的太虛大師,本身求生内院,又寫文介紹,講說彌勒經典;台北汐止的肉身菩薩慈航大師,創建「彌勒內院」道場,以彌勒淨土接引眾生;印順導師開示現時代中,彌勒淨土法門值得提倡,因為它較有人間福樂,能照顧到現實人間生活,(見六九年六月一日出版,慈恩周刊第七三期,訪問記。)以及浩霖法師在美國紐約東禪寺,專弘彌勒淨土法門。── 能突破外加於此門的曲解,獲見這法門的真面目,知道有如此殊勝之法,竟然受到埋没,不禁感慨,因此,加以介紹。當然,不見史傳默默修此法門,求生內院,親近彌勒的也不少。近代虛雲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曾上昇兜率內院,親聞彌勒菩薩說法,曾見聽衆中,有十餘人,是他的舊友(見虛雲老和尚年譜一百一十二歲章。)可以作為證明。
如此殊勝的法門,所以受到埋没,除了前述兩個原因外,尚有第三個原因,即:往生兜率內院的思想,受到唯識學者,加以唯識化。
唯識學的思想來源和根據,雖然可以追溯到釋尊所說的經典,如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等,但真正成立為一個宗派,乃在佛滅後九百年間,無著菩薩修定成就,以神通力上昇兜率內院,諮問彌勒菩薩大乘佛法,並請補處菩薩下降印度,演說唯識學的要典:「瑜伽師地論」。無著加以發揮弘揚,才成立為宗。這是從彌勒菩薩演說瑜伽師地論而來,因此彌勒便被共認是唯識宗的開山祖師。由於唯識學的始祖是彌勒菩薩,而菩薩又爲一生補處,居住在兜率天內院,所以古來許多研究唯識學的人,都發願命終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再求進益。如印度唯識學的創立者無著、世親,和中國唯識宗始祖的玄奘、窺基等都是。
唯識學的修法在於唯識觀,亦即作世間萬法,皆自心意識的變現,似有外境,其實並無。所以不論有為法、無為法,都會歸於心識,便成萬法唯識。學人從五重唯識是唯觀(詳請見唯識書籍。)或從三性三無性中修起。從唯識觀想而生起的定,便名唯識定,這是修唯識法的初步成就。佛法是重實行的,各宗無不如此,唯識宗亦不例外。學唯識的人,如依本宗的修法,便是唯識觀,初步目標在唯識定。由於修唯識的人,又求生兜率內院,因而使人懷疑往生彌勒淨土,必須修唯識定才行,加以他宗借此機會,以錯就錯,故意曲解,就變成了往生兜率淨土,必須修成唯識定,將原來在十方諸佛淨土中,與娑婆衆生最有緣,最容易求生的彌勒淨土,說成了最難修持和往生。
因為,唯識宗乃佛法中比較艱奧的一宗,它的名相的繁瑣,不具有科學的頭腦,有條不紊的組織能力,便很難勝任。如果對唯識學理没有深入的洞徹,也就無法作唯識觀想,又如何修唯識定呢?因此,大多數談到唯識學和修唯識觀,無不望而卻步,被誤解依唯識學理而成立的彌勒淨土,他們又何敢求生呢?
現在,就從三個理由來澄清,往生兜率淨土不必修唯識定。
一、兜率淨土信仰,興起在佛滅後三百年至五百年間,而唯識學成立為宗,則在佛滅後九百年間。在唯識學未成立為宗,未被人了解以前,已有人修兜率淨土法門。就以我國來說,唯識學成立為宗,開始在唐初,玄奘從印度取經回來,大量翻譯唯識經論,傳授弟子窺基之時。而在唐朝以前,我國佛教界的兜率淨土信仰,已非常普遍,從唐朝道宣所著的續高僧傳,以及宋朝贊寧所著的宋高僧傳中,都可以找到唐朝以前,已有不少高僧求生兜率,有名的晉朝道安大師和他的弟子,便是一個例子。當時,唯識學尚未傳來,他們没有修習唯識觀定,自然是無可懷疑的,但從傳記所載,他們臨終,都有瑞應或跡象顯示,已得到上生兜率。
二、兜率淨土信仰,乃以「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簡稱上生經 )為依據。該經談到往生兜率的修法,乃是觀兜率天、持戒、行十善、念彌勒,以及行六事聞名(彌勒名)歡喜,恭敬禮拜等,並没有修唯識觀定的記載,讀者自己可以查閱。
三、與玄奘同為中國唯識宗之祖的窺基,本身可以說是修學唯識的人了,他和玄奘都發願,命終後上生兜率,親近彌勒菩薩。曾經為上生經注疏,在注疏期間,感得不少舍利從筆尖而出,可見疏文的符合經意,正確性是無可懷疑的。在疏文中,窺基也没有談到,上生兜率必修唯識(疏存卍字續藏經第三五册,讀者可自行查閱。)
由前面所述三點來看,往生兜率淨土和唯識學完全是兩回事。兜率淨土所以牽連上了唯識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唯識學者的附會,以本身所修的唯識觀想,廻向願生彌勒菩薩前,自然使兜率淨土法門,帶上了唯識學的色彩,亦如後來融入禪宗的淨土宗,大倡唯心淨土,生即不生的道理,雖然竟境高超,但已失去了淨土宗原先的面目,成為禪的淨土宗了。所以在唯識學者附會下的兜率淨土宗,也失去了本來面目,我們要窺見兜率淨土的真面目,除了必須去除外道和極樂淨土行者的曲解外,還要再排開唯識學者的附會。誠然,了解唯識學理,修唯識觀有助於上生;但不了解、不修唯識觀,同樣可以往生。正統的修法,是以上生經所說的為主,古代往生的祖師大德,他們大多依上生經而起修的。
二、彌勒菩薩在因地,以修唯心識定,得證無生法忍(見楞嚴經),同時,在釋尊滅後九百年間,因無著之請,下降印度講說唯識要典:〈瑜伽師地論〉,被奉為唯識宗第一代祖。由於唯識是菩薩的本修因,或者,菩薩對之有獨特的愛好,所以在兜率內院,亦常說唯識(從明憨山、民國虛雲神遊兜率事猜測。)因此,使人誤會兜率內院 是個唯識學院,非對唯識學有相當認識和修學的,不能往生。其實,菩薩說法是適應衆生根機的,並非只說唯識。上生經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彌勒大成佛經中談到,菩薩下生成佛後,所說的法,亦如本師釋尊,從四聖諦、十二因緣開始。這顯示了佛佛道同,不應該懷疑補處菩薩所說的法只限於唯識。
其實〈楞嚴經〉雖然有菩薩親口所述,因地修唯識的記載,但菩薩的最初因地,則是從慈發心,修慈心三昧的,這從菩薩的名號彌勒可見。彌勒乃梵文的音譯,意思即慈氏。補處菩薩以慈為號,是有它 的因緣的。「賢愚經」波婆梨品中說:在過去無量劫,世界上有位弗沙佛出世,該佛的一位弟子,有一天入慈心三昧的禪定,相好莊嚴,放大光明,被當時一位大王曇摩留支所見,心中非常敬仰,經弗沙佛的開示,知道是入慈心定,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德,曇摩留支便發願,也要修學慈心三昧。有了此願以後,心就常繫念在慈,個性變得很柔和。
這位國王便是彌勒菩薩的前身。從那時起,菩薩生生世世便都修習慈心的禪定,深入了慈心三昧。菩薩不但現在以慈為姓,過去生也如此,未來成佛,還是一樣。「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經」中又說:在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曾有一佛出世,佛號彌勒,常演說慈、悲、喜、捨四無量法,教化眾生。那時,有一位大婆羅門,名字叫一切智光明,精通各種技能,而多智博達。後來,一切智光明受佛所度化,奉持佛經,並發願,未來成佛,也同樣號彌勒。
便捨離家業,帶髮進入深山修行,因此被稱為仙人。有一年,遇到洪水為患,農物空乏,仙人乞食不到。足足有七日没有吃食,當時山上有白兔母子,見仙人多日無食,為護持佛法和修行。願自燒身為食,供養仙人,母子同投入火中,肉熟,山神告知仙人。一切智光明聽見山神所說,心中悲痛萬分,說偈言,寧可自己殺身破眼目,受種種痛苦,也不忍食衆生肉,並發誓:願我世世不起殺想,常不食肉,入慈心三昧,直到成佛,永守不食肉戒。說完誓,投身火中,同兔母子一起命終。
釋尊說:當時兔母便是我的前身,兔兒即我子羅睺羅,一切智光明仙人,便是今彌勒菩薩。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彌勒菩薩法王子,從初發心不食肉,以是因緣名慈氏,為欲成熟諸眾生,處於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晝夜恒說不退行,無數方便度天人;八功德水妙華池,諸有緣者悉同生,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脫;於末法中善男子,一搏之食施衆生,以是善根見彌勒,當得菩薩究竟道。」
如果說:必須自己所修學的,和菩薩的願行相應,才容易蒙攝受,而往生兜率,那麼學菩薩的最初因地發心,或者,比修唯識更能得菩薩之心。因此,西藏所傳的彌勒修法,開頭便是先發四無量心,用意可能在此。
總之,是否修學唯識,和往生兜率淨土,乃是兩回事。學唯識的,不一定就願上生兜率,親近菩薩;不學唯識的同樣可以往生兜率,蒙慈氏的攝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