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廣 法師
前言
某一個時代中,一個佛教法門的勃興,必然是適合那個時代中衆生的根性,以容易修學為主,近代淨土法門的盛旺,便是如此。
本來,佛由人成,成佛乃是當生的事,絕非在死後,這可以從釋尊本身和原始佛教中獲得證明。釋尊少年出家後,經多年苦修,難忍而忍,難行而行,無非要求證佛道於當生;原始佛教中,多少出家弟子,精進修持,皆以證得阿羅漢果為目標。阿羅漢,翻成中國話是 “應供”,這是佛陀的十號之一,可見證得阿羅漢果,便是初步的成佛。如來正法眼藏所在的禪宗,更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宗旨。這都可以說明佛由人成,成佛乃是當生的事。
後來,大乘佛教興起,談起成佛,便要三大阿僧祇劫,經過如此久遠時間的修行,所成的佛,才是究竟的,而貶斥阿羅漢為不究竟。當然,大乘所說的成佛,乃是萬德莊嚴、三身圓滿的果地佛;證阿羅漢果或禪宗的見性成佛,成的是因地佛,所以,從果來看因,自然便覺得因地是有所缺和不究竟了。然而,不容否認的,果從因來,没有因,那有果?以凡夫身來說,先證阿羅漢或明心見性,成了因地佛,再進修趣向圓滿的果地佛,乃是正確的道路。可是,有些大乘佛教的信仰者,卻不作此想,反而誹謗精進修持的人,為小乘行者,只顧自己了斷生死,不管衆生死活。
其實,我們試想想看,一個凡夫衆生,雖然此生已學佛了,但此生過後,再生為人,前生已盡迷忘,能否再學佛,實在很難說,如此,又怎能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行,以至成佛呢?更何況凡夫三毒未除,隨時有可能造作惡業,則難免墮入地獄,求出無期,想要成佛,那更是夢想了!所以成佛必經三大阿僧祇劫,或許不是從凡夫身算起,而是從已入因地佛的聖地,決定不退於無上道的聖者算起。因為凡夫修行有進有退,如果不慎造作惡業,受報入地獄,則要成佛,豈只是三大阿僧祇劫?怕要在無量祇劫之後了。
小乘佛教的教理,雖然不如大乘的圓滿究竟,但因踏實,適合凡修學,所以小乘佛教中修學有成的聖者,實在不少,都於生死中能夠自主,解脫三界束縛這是小乘佛教的優點。大乘佛教,除了禪宗,把握了佛陀的基本精神,出了不少的聖者之外,其他各宗行者,大多只是凡夫。發心雖大,度化眾生也不少,而自己在生死問題上則不能自主,又如何能成佛呢?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對凡夫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這是大乘佛教的缺點了。為要彌補這缺點,淨土法門便應運而生。淨土法門的殊勝,是讓那些發大心,行菩薩道,志求圓滿佛果,而自己尚是凡夫,怕在死生中退墮的人,臨終時求往生諸佛淨土。淨土是由諸佛願力所成,不論正報依報,都非娑婆所比得上,又有佛和諸菩薩的教化,往生其中,自然能夠安心的修行,等到證成因地佛,受生入死,不會迷墮了,再回來娑婆行菩薩道,從事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修行。
在原始(包括小乘和禪宗)佛教中,由於直承釋尊佛由人成、成佛在當生的精神,所以便不必有淨土法門。原始佛教(至佛滅一百年間)中,並無淨土法門的存在,佛弟子亦不求生淨土,就是如今的南(小乘)佛教,和我國正統的禪宗,也不知信、不重視、不求生淨土法門,行人只要精進修持,當生必可解脫生死,不然,只要受生數次,便可以成辦。由於有修持法力薰持,雖然受生有隔胎之迷,但終必醒悟,而出家向道修行,自不必求生諸佛淨土。(淨土雖然殊勝,可是論到修行成佛,還是在娑婆較快的。)反過來看,大乘佛教的行人,以利他為主,發心雖可貴,旦修持有限,在功力上,自然比不上原始佛教行者,也没有他們的自信,因此,非求生淨土不可了。結果,變成佛由天成,成佛在死後,這是不符合釋尊立教的基本精神的,所以有識之士乃稱淨土法門為學佛的異方便,這乃是捨究竟而取方便。雖然如此,佛教中卻不能没有淨土法門,特別是大乘佛教,從各宗都入式微之際,而淨土法門一枝獨秀,就可以獲得明證。
前面說過,諸佛淨土是非常莊嚴的,但十方有佛無量,淨土也就無量,無法一一了知,這裡,所要介紹的是存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這個淨土的殊勝處,現在分幾點來說明。
1.適合今時眾生的根性
放眼觀看今時大多數學佛人的根性,和古人比起來,似有天壤之差。
佛法初傳的數百年內,佛弟子都能直承釋尊的根本精神,努力修持,以當世證悟,獲得解脫生死為主,就是佛滅後一千年間,釋尊的精神也還存在大多數佛徒間,如我國唐宋禪宗的興旺,便是一個證明。到了佛滅二千年後的今時,釋尊成佛在人間的精神,可以說已消失殆盡了。在今天,佛教的修行人,敢於企望當世就證道,如禪宗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人,真是鳳麟了。求生淨土的思想,完全包辦了台灣佛教界的修行。這是好?是壞?已是另外的問題了,時勢如此,不得不接受這現實。
佛教的原始精神,是要求修行人戒定慧三者的成就,這在我國禪宗還興旺以前,是被實踐着的,等到禪宗式微,極樂淨土宗隆勃,佛徒已少有慧上的成就了(慧是指般若的開顯),因為淨土宗並不求開悟,只以能達到一心不亂的禪定為主,如此便能有十分的把握,而得帶業往生淨土,再來求證無生法忍,所以現世實踐了的只是戒和定。可是到了今時,已有每況越下之勢,連定也實踐不來了。修持念佛的人,心裡應當有數,自己念佛多年,能否一心不亂?也可以訪問其他同修,是否念到一心不亂了?能夠的,怕又是很少了。因此,又除去了定,今天的佛教徒所能實踐的,只剩下戒。
時勢如此,這或者是偉大的太虛大師,所以提倡人生佛教,宏揚彌勒淨土的原因吧?因為人生所注重的是道德,禪定雖可貴,卻已是出世間之物,要人間和樂則是在人人有道德上,禪定可以居次,所以人生佛教是以戒為主,因為持戒能夠使人有道德;彌勒淨土是在欲界的兜率天上,要往生便不以修禪定爲主,原因欲界還是散地,只要修了人天福德,發願就能往生,不一定要一心不亂的。而人天福德,從道德中來,便要持戒。因此,彌勒淨土所依的經典:「觀彌勒,菩薩上生經」,便以持戒聞名的優波離尊者當機而說,這等於釋尊在顯示,往生彌勒淨土以戒為主。以戒為主修的彌勒淨土,是最適合人生佛教時代了。
釋迦佛法的流傳,我們可禁作幾個階段,先是佛乘階段,然後是阿羅漢乘、菩薩乘,以及目前的人乘。佛乘是釋尊在世時,以佛為主,一切法門皆以佛為歸;阿羅漢乘則自佛滅後至大乘佛教興起以前,是阿羅漢主化佛教的時代,修行人以證得阿羅漢果為最高的成就;菩薩乘則從大乘佛教興起開始,是以菩薩為主,由菩薩所領導的佛教時代。怎樣才能算是菩薩呢?必須先證入佛法空理,無我而大公天下,如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我國佛教各宗的創始者,以及近代的太虛大師等。總之,對佛法有所證悟而行菩薩道的,才可以稱是菩薩。到了現代,對佛法有所證入的,已不用有了(少數例外),當今聞名於教界的大法師大居士們,雖然多少也在行菩薩道,但我法未空,未空即有所執,便不能達到菩薩大公天下的境界,只是發心學菩薩的凡夫,所以說是人乘(人間佛教),是由人主化佛教的時代。
從凡人進修到成就佛道,釋尊開示了戒定慧三學,三學中戒居首,乃表示凡夫要學佛,必須以戒為主,没有戒是不行的。佛教到目前,已蛻化到人乘階段,要從今天的教徒中找出完全的菩薩根性、羅漢根性的人,可以說很少了。因此,教界的有識之士,便推出人生佛教(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人乘佛教(聖開大師)來適應今時衆生的根性。這些新派所注重的是人間的安和福樂,而戒正是用來達成目標的方法。往生彌勒淨土以戒為主修,最適合人乘時代的佛教,和今時衆生的根性。修持戒律,生時能促進人間的安和樂利,死後能往生兜率天彌勒菩薩處,高見之士,相信都願修持和弘揚彌勒淨土法門的。
2.出生快、成佛也快
本人最近曾翻閱〈大明高僧傳〉,在卷四釋真清傳中記載著:真清法師十九歲出家,出家後,即依寶珠和尚參禪,二十五歲獲得開悟,後來禪教俱弘,並修極樂淨土業,禮大小彌陀懺六年,曾在夢中感見西方三聖,指示戒香薰修,五十七歲謝世往生,臨終前,弟子問往生屬於何品位?真清說:我中品中生 ……
西方教主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佛名,即得往生(犯五逆罪,誹謗正法者除外。)所以,一般人求生極樂,或多可以如願的。只是,往生雖容易,要從蓮花中化生出來,以至見佛聞法,卻隨品位的高低而有快慢。《觀無量壽佛經》記載︰往生的眾生共分有三品九生,除了上品上生和中品上生,隨到蓮華即開,得見佛聞法外,其他上品中生和下生的,要一夜及一日一夜才能從蓮華中生出,七日後才能見到佛;中品中生和下生的要七日才能生出;下品上生要四十九日,中生要經過六劫,下生要十二大劫才能生出。這裡所說的時間乃是極樂世界的,據說︰極樂世界的一日一夜,娑婆世界已過一小劫。所以,如果下品往生的話,等到從蓮華中生出,娑婆世界當已經過了無量數、不可思議的時間了。
從前面所引,大明高僧傳,真清法師的事跡來看,今人大多只能往生下品。像真清法師年青時即參禪有悟,後來又勤修禮懺,結果只得到中品中生。一般來說,人類可以分為三種,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上等人即屬於佛法中菩薩根性的人,道德修養高,智慧正見,自然能往生上品;中等人則能不作惡,但亦不積極為善,如佛法中阿羅漢等,能往生中品;下等人則比比皆是,作善不足,為惡有餘,雖然受了佛法戒,卻常毀犯,心裡也知慚愧而懺悔,但惡習重,過後不久又犯了。這是大多佛教徒的通病,目前的佛教徒以此類下等人為多,自然只能往生下品了。
下等人也能往生諸佛淨土,共享佛的殊勝依報,已是三生有幸了,但美中不足的是︰出生太慢,浪費了無限的時間。這對於下等也具有菩薩慈悲心腸,不忍見無數衆生在受苦,企望早證無上佛道,以度化眾生的,將是個很大的遺憾!因此,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高僧並不求生淨土,而願再生於此娑婆,在此土修行,是比在諸佛淨土修行,較快成就的。但今天的修行人,功力比不上古德,信心不足,怕在轉生後受到隔胎之迷,不知再學佛,而遭到退墮,所以仍以求生淨土為妥。
在諸佛淨土中,有没有下品人往生,隨到即受生,而能見佛聞法的呢?有,便是當來下生彌勒佛的兜率淨土了。十方諸佛淨土或許是永久存在的,不然也都能存在非常久的時間,所以不在乎往生者經過多久才出生。兜率天的彌勒淨土,它的存在則是有時限的,只有該天的時間四千年,約人間的時間五十六億年,過後彌勒將下生娑婆世界成佛,所有往生兜率,親近彌勒的天人,也都隨同下生人間。兜率淨土的存在只是暫時的,所以往生者必須隨到即生出。「觀彌勒菩薩上生經」說到下品往生者「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這是往生兜率淨土,出生快,馬上就能見佛聞法,連帶的成佛也就比較快了。
3.同一欲界 近而親切
在佛經中,說到諸佛淨土,總是離娑婆世界很遠,遠到凡人無法思議的階段,譬如:東方藥師佛的琉璃淨土,經說:「東方去此過十恒河沙等佛土。」(見《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見《阿彌陀經》)試問:從有人類以來,誰算過而知道印度的恒河共有多少沙?更何況是十個恒河沙的國土;誰見過一萬億的國土?不用說十萬億了。雖然,我們信得過佛語不虛,佛是不妄語者,但總是距離凡夫的知見太大,令人覺得這只是遙遠的理想,並非現實間的事。據說:小乘佛教不信仰淨土法門,原因可能在此。
彌勒淨土則只是在天上。佛法分天有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共有六個,彌勒淨土便在第四的兜率陀天上。該天的特色是知足,天人都知足常樂,不會對五欲過分的貪求,所以補處菩薩在成佛前,選擇此天居住並設立淨土,以攝受未來成佛要度化的有緣衆生。
在娑婆世界上,如果有位道行很好的大德,找了一個清淨的環境,創立一個道場,相信會有很多人去那裡親近修行的。彌勒菩薩久已成佛,只待緣熟再示現八相成佛,以度化有緣而已。所以他的道行,不是人間任何一位大德所比得上的。而菩薩所建立的道場,其環境的清淨優美,不用說,更是人間的任何道場所望塵莫及的。在人間,不但師父、道場比不上彌勒淨土,人的壽命更是短的可憐,常使人興起事未成身已亡之歎!並且有種種逆緣違害修行,但在兜率天上,就没有這些了,壽命有天上的四千歲,約合人間的五十六億歲。
命盡時,娑婆世界已轉化為淨土,彌勒下生成佛,我們亦隨著下生,不離於佛,而能時時聞法,壽命也有八萬四千歲。或者,有人會問:那時命終 呢?其實經過了那麼久的修行,我們早已證果,生死自在,不會再退失菩提心了。就是那時命終之後 同樣能親近諸佛,再未來亦然。上生經中說:「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則受菩提記。」
但是,彌勒淨土最令人稱道的,還是離人間很近,同在欲界,這是很容易令人相信和接受的。其他諸佛淨土,由於超出了凡夫三界,所以便離我們人間很遠,要往生也就必須具備非常的資糧。這對凡業重的衆生,心中總免不了畏難。在兜率天上,生活習慣和人間一樣,世間所有的,天上都有,而且殊勝的太多了。往生那裡,不會失去了什麼,只有豐富了原有的,同時還增加了許多所想得到的;凡人的欲樂具在,又有佛法的悅樂。凡業重的人,為什麼不求生其中呢?
4.教主與此土眾生因緣很深
本師釋迦久已入滅,弟子親近無門,雖然法身常在靈山,卻非泛泛凡夫可見。彌勒菩薩居住在兜率,有固定的處所和色相,所以為本師釋迦付託遺法的諸大菩薩之一,在佛入滅後,拱衛佛法,護持佛弟子者。同時,我們都知道,彌勒又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授記的此土未來佛,將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下生成佛。成佛後,龍華三會說法中,所要度的便是現在和釋迦佛法結有因緣的衆生。因此,如今的我們,也就是未來龍華三會中的人,凡是釋迦佛的弟子,自然也是彌勒佛的弟子。兜率教主,和我們的因緣,真是很深很深的了。
在古代的印度,常有阿羅漢,以神通力上昇兜率天宮聽聞彌勒菩薩說法。如法顯所寫,記載他赴印度求法事跡的「佛國記」,裡面談到:北印度陀歷國有尊彌勒像,靈驗非常,乃是佛滅後四百八十年間,有位阿羅漢,以神通力帶雕塑家上兜率天,親睹菩薩慈容,然後下來雕造的。古代的高僧大德,對佛法有疑,更常上兜率詢問彌勒,如印度的無著,數上兜率,並請菩薩下降印度,演說瑜伽師地論。玄奘在所著「大唐西域記」卷四也談到:印度有位名天軍的阿羅漢,常往來兜率天,有位德光論師,對法有疑,願見慈氏,決疑請益,天軍便以神通力帶上天宮見彌勒菩薩。
慧皎的高僧傳卷三載有:智嚴未出家時,曾受五戒,而有虧犯,後來出家受具足戒,修禪多年不能成就,懷疑可能未得戒體,便乘船往印度,訪問高明,遇到一位已證阿羅漢果的比丘,智嚴便請問他,羅漢不敢判決,便入定往兜率天宮問彌勒。晉朝,佛法剛傳來不久,經典未具備,有名的道安大師,對佛法常有疑,也發願上生兜率,請菩薩決疑。這些事蹟,己足以說明,一生補處彌勒,實在是本師釋迦滅後,佛弟子最上的依怙處。
彌勒菩薩和釋迦佛都以度化娑婆衆生為志,所以只要和佛法略結有因緣的,便已在菩薩攝受中。「生經」第四卷載有:佛世時,印度有五百位童子,常結伴出遊,因此而得看見非常莊嚴絢麗的佛塔,五百位童子都對佛塔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日,一同到江邊,大家便以沙造塔,互相遊戲。不幸那時山中下大雨,童子們不知驚覺,洪水暴流,漲溢出江外,躲避不及,全被水所淹死。但因生前曾見塔歡喜,又曾造塔,已和佛有緣,命終便上生於兜率天,見彌勒聞法,試想,五百童子只以造塔的因緣,便為彌勒所攝受而生於兜率,我們已修學佛法,願生兜率的,菩薩自然是更加攝受,必定上生無疑了。
再談到彌勒菩薩與此土衆生緣最深的地方,可從菩薩化身為布袋和尚來説明。中國的佛教徒談到彌勒菩薩,大多數都没有什麼印象,不如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菩薩,來的有印象,可是對布袋和尚,則人人都有很深刻的印象。每一間寺院都有布袋和尚,他是坐在本師釋迦像前,也坐在吃飯的齋堂前,樣子是那麼令人喜愛,露著大肚子,總是開口歡笑,不但佛教徒見了高興,不信佛教的人,見了也高興;大人喜歡他,孩子更喜歡他,一切衆生無不喜愛!他就是彌勒菩薩所化身,來和衆生結緣的。
只要有人見了此像心生歡喜,便已和佛有,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緣,已為菩薩所攝受,命終便有可能往生兜率見補處佛。因為「上生經」中說:「是諸大衆(四衆與天龍八部)若有得聞彌勒菩薩名者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兜率天上)。」不然,也將在未來彌勒下生成佛,龍華三會說法中受度。可見兜率淨土教主與娑婆衆生因緣的深。只要和佛法有緣的,都已在菩薩攝受中,要往生兜率淨土,自然便比往生其他淨土要容易了。
5.上生兜率修法 不廢有為事業
人世是現實的︰凡六根接觸得到,有跡可尋的,都是存在於現在的事實。億萬年可在現前的一念心中,便不曾過去,也不在未來。或者說,過去未來都存於現在中,現在是主、是個關鍵,消滅了現在,則時間的三世不可得,空間的廣大也烏有了。所以要追求永恒,就要了解現實;要開悟不變的佛性,更非把握現實不可。
佛性是一切眾生存在的依柱,宇宙萬物更依佛性而安住。一切衆生、宇宙萬物、空間、時間更依佛性而有,而佛性包容這些,又超越這些。因此,在佛性中,没有空間、時間,更可以没有一切眾生和宇宙萬物。則佛性便是個空了;空是永恒、不變,所以是個現實。
從表面看來,人和物有生、有死;有住、有異,便有過去和未來。堪忍世界是多苦的。一個人,如果在他過去的歲月中,曾有美好甜蜜的日子,而目前是不如的,甚至非常不幸的,他便會回憶過去,以過去為好,不願樂現在,心不存於現在中,不做現實間應做的事情。那他必當成為怪人,也當為正常的人間所遺棄;將心放在理想的未來,忽視了現在,也是一樣。
現實的意謂,除了現在外,更重要的,還是圍繞於現在的一切事情。因為現在是無形的,必須藉事情才能顯示出來,如︰我們現在在吃飯,我現在在工作 …… 總之,現在中有很多事情,於必須的資生外,還要不離時俗。因此,現實是有為的、造作的,也就是世間法。
佛法則是要使人解脫世間的學問,所以是出世的,也便是無為之法。雖然,佛或佛法亦不離現實,但卻有別於世人的現實,而是太虛大師所說的「真現實」者,世人的,只能説是假現實,因爲凡人不能完全生存於現 ── 現在中,人心有時沈迷於過去,有時又在未來的夢想中,儘管過去未來同為現在,但凡人不覺,就如身中雖有佛性,因為不覺,只能說是衆生,不可稱是佛一樣
無為法和有為法,在凡人眼中是相違背的,所以追求無為法的人,便要出家,亦即出世,才能達到目標。釋尊因此捨棄王子位,進入山林修行,佛弟子也剃髮離俗,行頭陀於水邊林下,就是共住的地方,也是有別於俗家的伽藍、蘭若。這是從凡夫追求佛法解脫必須的行為。
可是,從一般人眼光看來,卻是脫離現實的。在他們不學佛、不了解佛法的觀念裡,人類是要有家室,男女結婚,有事業,人人互相助益的。這便是人世間的現實,佛法可以說大多違背了,因此,以團體而存在的佛教,要長久違背人世的現實而仍能生存,似乎便有了問題。原始佛教後來演變為大乘佛教,便有可能受此影響。大乘佛教是入世的,這多少是遷就人世的現實,以保佛教的長久生存。因為現實是利害的,如民國以來,政府便鼓勵宗教應該多作社會救濟方面的慈善工作,如果佛教置之不理,便會受到毀滅,大陸上便有多次,要將佛教寺廟興辦學校的議案。
佛法根本上是出世的,追求無為法的,但因受到現實的影響,必須入世,造作有為事業。雖然,大乘佛教因此強調般若 ── 空的道理,以色即是空,一切生產業,不礙實相,更說,真空必生妙有,不可像小乘的阿羅漢沈空守寂。可是,這在凡夫,談理容易,要實行起來則困難了,所以只得在命終求生淨土彌補了。因爲現實環境的影響,此生但能隨緣修行,並没有達到成就,只好生到淨土,來全心修行,以便有成就。這實在是不得已,卻是没有辦法的。
因此,在目前,佛教的修行人,造作有為事業是不能避免的。那麼,如何使造作有為事業不礙於所修?甚至做慈善的有為事業正是修持。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今天的修行人,所修的大都是求生淨土,而佛所說與此土有緣的淨土,則有多個,如東方藥師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再就是兜率天淨土了。其中,兜率淨土由於在天道,只要修人天福德就可以往生。人天福德是什麼呢?人是守五戒,天兼行十善,再加上布施,也就是廣作善事功德。如此,佛教所應做的慈善工作等有為事業,並不妨礙求生兜率淨土的人。反之,正是必須集聚的功德,「上生經」中說到求生兜率的人,應該「精勤修諸功德」。
因此,兜率淨土法門,是可以和有為事業並行而不相妨礙,反能互相助益。這是非常適合蛻化至人乘的佛教的。因為不廢有為事業,能對人間有很大的貢獻,像唐朝求生兜率的玄奘大師和近代的太虛大師,他們都有顯赫的事功,對人間的貢獻是足垂千秋的!
6.迴天上淨土於人間
在社會上,常常遇到這種事︰不信仰佛教的人,一口咬定學佛者是消極,出家人是逃避現實,這雖然是對佛教教理不了解所產生的誤會,但我們自己檢討,的確有不少佛教徒確是消極與逃避現實的。
佛法根本教理在四諦,四諦以苦為開首,認識了人生世界是苦,才使人想要學佛,以求解脫苦。苦下以諦稱,表示這是真理,日月可停,須彌可倒,佛說四諦無人能推翻。因此有很多學佛的人便執著苦結果︰人生世界既然是苦,我要它做什麼!一切都可以不必了,走上灰身滅智的境界,如此怎能說不是消極?不是逃避現實呢?不知世間沒有不變的真理,從究竟本際看來,佛說一大藏教都是方便法。
衆生本無病,有的只是假病,佛自然開出假藥治。世界人生已是假,虛相安立,從何說苦?只因爲人類不知其假,佛才以苦來喚醒衆生,認知其假,佛的用意並不在苦上,這可以從小乘經教中,佛多說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道理,到了入滅前,卻斥此為四顛倒法,以常、樂、我、淨來代替,從此,這才顯出佛說苦的真正用意所在了。遺憾的,卻有不少佛弟子不了解佛意,執著苦不放,而走向消極,逃避現實的路上。
正因為如此,才引起了教內的有識之士的革命,產生了大乘佛。大乘佛教是積極的.正視現實而不逃避,所以是入世的,以救度他人為主,自初發心學佛,到成佛為主,從不離開衆生;乃至成佛以後也如此,像過去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今作觀世音菩薩。因此,真正的大乘行人,願世世都和衆生出生在一起,來度化他們。這種人是較少的,尤其在教風日下的今天,多數只是有心於大乘,而感力不足,還是求生淨土為妥。然而,求生淨土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呢?有人以娑婆惡濁,所以求生淨土,希望永遠不再來了。這種想法實在違背了大乘的教理又步入消極、逃避現實路上了。淨土雖好,只可作為我們暫時依住修行的地方,等到我們修成不退了,在情欲、生死上能夠自在了,就要再迴入衆生界,行菩薩道,度脫眾生,化苦濁的世界也成淨土,如此,才符合大乘佛教的主張。
兜率天的彌勒淨土,在我們所知的諸佛淨土中,是最能表現大乘精神的。它只是暫時的存在,往生那裡,自然也只是暫時的,未來,彌勒菩薩將要下生此土成佛,我們也都一同回來,助佛宏化,淨土便由天上轉到人間來了,彌勒淨土也是在這個世界上的。化五濁的娑婆為淨土,是彌勒的心願,也是求生兜率淨土的人,所必須共同從事的。世界如何才能成為淨土呢?唯有人人行清淨業,注重道德。要清淨,有道德 那就非靠戒不可了。
而上生兜率,正以戒為主修,「上生經」中說到「應持五戒、八齋戒、具足戒 …… 修十善法。」因此,修彌勒淨土法門,無形中,便是在做著淨土世界的工作。同時,彌勒又是當來這個世界成佛的,「本願經」中說:「當未來世,衆生有無垢穢,奉行十善,於淫、怒、痴不以經心,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菩薩本願所致。」為了人人都能奉行十善,去除三毒,以感彌勒下生成佛,行者就要積極的去宏化,不只是自修而已了,因此,能對人間有極大的貢獻。
總之,彌勒淨土是在天上,也是在人間;是天上與人間兼顧的淨土,不因求生淨土,而遺棄人間,這是它的最大殊勝處。求生其他淨土,總要顧彼失此;欣樂淨土,厭苦娑婆才能往生,多少是違背現實,對人間少有貢獻的。同時,往生其他淨土的人,不一定會再回來,人間是要被遺棄的。就算回來,也不知是那一劫的何年何日了;生在兜率淨土,則人人都會回來,時間不久,同在賢劫,本師釋迦是賢劫中的第四位佛,彌勒是第五位。彌勒成佛時,如今求生兜率的人,便都一同下生參與盛會,彌勒淨土也從天上回到人間來了。這才是不捨娑婆,能實踐菩薩道;不消極和不逃避現實的大乘行人!
7・國土的莊嚴
最後,來談到兜率彌勒淨土依報的殊勝。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 經〉中,對兜率天上國土的勝妙莊嚴,有扼要的介紹,為了容易瞭解,本人特別將它譯成語體文。先看外院:
天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是由寶物所造成,因此叫做寶宮。這寶宮共有五百億之多,每一寶宮都是七重的低牆嚴飾,這低牆是由最珍貴的七寶造成,所以光明照耀非常,勝過日月。同時有蓮華,和七寶的樹 木,都排列的很整齊,樹葉中映出寶色金光。有和寶宮一樣多的天 女,身上都掛著很多名為瓔珞的珠玉,以莊嚴美麗身體;並從瓔珞的樂器中,奏出很美妙動聽的音樂,樂聲中的意思,乃是在講說能使修行人不退轉的佛法。
天上的寶樹,都生著果子,顏色非常鮮美,以紫白紅碧的玻璃色為主,再含攝所有的一切顏色於內。天上的光明從右旋流轉,旋轉中便有各種聲音,聲音中乃說著大慈大悲的道理。寶宮的七重牆,雖然叫做低牆,卻也有人間七八百里之高,厚也有二百里左右,因為天人高大,所住的寶宮也高大,自然是不同於人間的。在牆外,有許多龍王來往,時常降雨給整齊排列在那裡的寶樹,使樹長的繁茂優美,為寶宮生色不少。同時又有輕風,吹動寶樹,樹葉和枝幹互相接觸,便形成了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道理,使天人聽了,都生起趕快修行,以解脫三界生死、六道輪迴,到達究竟永恒的佛地之想。
再來看彌勒菩薩所住的內院寶宮的勝報莊嚴:
【 這寶宮是由具足一切最美好顏色的寶珠所造成的,共有四十九重,同時有欄楯圍繞宮外,欄楯也是用珍寶合成的。那裡有很多的天子和天女。如果天子手中拿著蓮華 ── 這蓮華也是七寶所合,因此會映出很大的光明 ── 光明中便有一切樂器,不必彈奏自然會響,當音樂聲起時,天女便載歌載舞,所歌唱的是十善、四弘誓願的道理,使天人聽了,都發起無上菩提心,願修行,願成佛。在所有的牆外,都有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八種顏色的琉璃水溝,這溝也是用很多的寶珠所合成的。
溝中的水都是具有清、輕、冷、潤、香、美、不損喉、不傷腹的八味水,又叫八功德水,具有八種美麗的顏色。如人間噴水池的噴泉,水會上湧至寶宮,圍繞在梁棟間。在寶宮的四門外,各有四朵蓮華,八味水便是從華中流出、在所有蓮華上,都是二十四位天女,身體細軟,膚色香潔美妙,猶如諸菩薩,都有很莊嚴的身相。手中如果拿著寶器,自然天上的甘露美味便充滿其中。這些天女或歌或言,常讚歎菩薩六度的能解脫生死,獲得究竟涅槃。如果有人往生到兜率天上,便會得到這些天女的服侍。寶宮內又有七寶大獅子座,高有六十里左右,更是用無量的衆珠寶造成。
座的四角各由蓮華承托著,蓮華更是集百種寶物而成,每一寶都放出非常的光明。且有衆寶交雜的莊嚴寶帳,帳邊掛有十萬梵天王所獻的妙寶鈴,也有寶羅網覆蓋在帳上。座上則以寶蓮花為布,有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在帳內。至於寶宮的四角,各有四個寶柱,每一寶柱中又有百千個樓閣,都是以天上的摩尼寶珠而為瓔珞。在所有的樓閣間,更有百千位天女,顏色美麗無比,手裡拿著樂器奏樂,奏的是佛法中修習苦、空、無常、無我,以達到究竟涅槃彼岸的道理。總之,在兜率天宮裡,一切景色都是非常美麗的,所有天女更是端莊美麗。因此,十方無量諸天的天人,在他們命終時,都發願要往生到兜率天宮。】
談到諸佛淨土,都是没有女人,無有女相的,唯有彌勒的兜率淨土,示有女人,這是因為兜率淨土乃是彌勒創立的方便淨土。
飲食和男女是人類的兩大慾望,要斷除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淫慾是衆生生死輪迴的根本,要解脫生死,非斷淫不可,但卻不是一蹴可及的,能夠斷淫的人畢竟是少數。比方來說,出家是斷淫以至解脫生死之門,但學佛而出家的,十人中可能不到一人,其餘還是爲淫念所縛,走上結婚、在家學佛的路子。因此,大部分人在學佛修行中,都必須同時兼有一些世慾,一下完全斷淫,反而會出問題,只要世慾不致太影響佛道的修行就好。
兜率淨土示有女人,用意將是如此。凡夫男女之慾尚斷不了,想往生淨土,但一聽到淨土無女人,可能就没有興趣往生了。大慈的彌勒尊佛便在他的淨土中,權現有天女,以接引欲界眾生。雖然有天女,但不同其他天上的天女,經中說到:天女歌唱的都是佛法:十善、四弘誓願、菩薩六度,以及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使天人聽了,都發起無上道心,而精進修行。可見兜率淨土的天女是修行人的助緣,有益於修行的,不會因此而使往生者為女色所迷,退墮佛道。
有人或許會說有男女便難免會有男女之慾,這對於在人間就已厭離了慾,像出家人,往生到兜率淨土,卻反而嚐受起慾樂來了,豈非在修行道上,向後退步了?其實,並非如此,內院中雖然也有天女,只是服侍掃灑之用的,不可說有男女,就一定會有男女之慾。在我們人間雖有男女,但佛教的道場,仍是清淨的,不會受到影響,出家人仍然照常斷淫修行,不受女色的影響,人間尚能如此,難道說,補處菩薩所特設的淨土,反而會不如人間嗎?從兜率分有外院和內院來看,就可以知道,內院中是清淨無慾的,不然又何必分內外院呢?凡是在人間已能斷淫離慾的,生到兜率仍然如此。
那麼,如果在人間修行,還不能離慾的,生到兜率又將如此呢?自然仍是有慾樂供享受,只是天人慾念比人間淡薄,不過男女相視微笑,便已滿足,豈像人間那麼粗穢!而且,兜率是知足天,天人常能知足,所以雖享慾,將不會太過,因此,無礙於佛道的修習。對於一時無法斷淫的在家學佛者,兜率淨土確是個理想的生處。在有慾又能不妨礙修行的淨土中,時時見佛聞法,自然能夠不斷的向上昇進,最後,必可達到離欲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