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惑・業・苦
書籍目錄
3 惑・業・苦

3 惑・業・苦

墜入地獄的過程


  人類沈淪於苦惱的過程,在佛敎叫做惑、業、苦。「惑」是迷惘的心。「業」是惡劣的行爲。「苦」是所受的苦。
  首先,因起迷惘的心而造惡,然後因造惡而受苦,又因受苦再起迷惘的心。於是再造惡 ,在受苦 ……惑、業、苦,惑、業、苦,就像轉動的車輪,重複又重複,苦惱無限的增加,最後就掉入苦惱的深淵。


  看看頻婆沙羅王與韋提希夫人的例子。他們過著榮華富貴的日子,但是沒有子嗣。當權者當然不甘心把辛辛苦苦得來的地位或財產讓給別人。所以對國王夫妻而言,沒有繼承王位的太子這種苦惱是特別的強烈。


P15 3

   「我們請現今出名的相命師替我們算算命,怎麼樣?」頻婆沙羅王與韋提希夫人不得不去依靠占卜。這就是「惑」,也就是悲劇的開始。


  占卜師說:「在深山的修行者早死,太子也能早出生 …… 」不知如何是好?對著躊躇不決的國王,韋提希緊逼著說:「這是爲了王位的繼承問題。對修行者而言,早一日死後投生做我們的兒子,不是要幸福的多嗎?」被韋提希夫人說服的頻婆沙羅王,終於同意殺害修行者。「迷惘」於「惡業」。

  於是,頻婆沙羅王與韋提希夫人,到了深山告訴修行者「你的來世註定是我的兒子,你應該早結束修行,早投生做我的兒子較好,不是嗎?」修行者斷然的拒絕。「不從我命令的人,不能讓他活著。」對於不服從命令,違反自己的意思的人,不管善或惡,毫無考慮的就處刑,這是當權者的常用手段。頻婆沙羅王也同樣硬把修行者殺死了。


  國王夫妻爲了希望早一日有自己的孩子,從欲望「迷惑」於占卜,然後做出殺害修行者的「惡業」。應該等到時機成熟就沒問題,但是他們等不及先下手殺死了修行者。 
  無論何事,如果不經過其順序,等不及的去踐踏因果道理而急著去做,一定會成爲悲劇的根源。


  修行者也和常人一樣愛惜自己的生命。「這個仇恨,我一定要報復 …… 」在他命終時留下這個遺言。
  不久,很巧合地,韋提希夫人眞的懷孕了,王舍城内外喜氣洋洋,充滿著活力。但是韋提希夫人相反的,因初產的掛慮與不安,加上預感到會受惡業的報應而苦惱。這就是惑業苦的「苦」。日子愈久,心裏的不安愈深刻。

  接近臨盆的韋提希,已無法自己承受日愈加深的焦燥與不安,遂促國王再度求救占卜師,惡業引起苦惱然後又因迷感而依靠占卜。
  占卜師皺著眉頭,憂慮地預言說:「太子對父母親懷著很深的仇恨來投胎。長大以後一定會殺父母親的」。


P17 3
P18

  國王夫妻非常的驚愕與失望。盼望那麼久,好不容易才懷孕的孩子,怎麼會是可怕的仇敵呢?…… 被苦惱緊逼的韋提希,想出恐怖的異常手段,告訴國王說:「我會把孩子生下來,但絕對不養育他。生下來,同時讓他死。請把產房設在二樓,下面的房間就做劍林。我一口氣把他產落在劍林上 …… 」


  這是一個多麼恐怖的計劃呀!一般說夫妻帶有共業。所以,以共通的業障來看,頻婆沙羅王最後還是同情韋提希的痛苦,把產房設在二樓。從這裏可以看出人類如無底洞的惡性,當一個人被逼入困境時,旁人無法料到他會做出什麼事。


  他們兩人因苦惱而迷惑,一而再的做出惡業。
  然而,生下來的嬰兒似乎與世間有深厚的緣份,奇蹟似的掉入劍與劍之間,並沒有危害到生命。僅僅切落一根小指頭。兩人看到可愛的兒子,殺意頓消,把孩子取名爲阿闍世。百般的呵護,小心翼翼的養育,同時嚴禁談及所發生的一切,廣泛的發佈了緘口令。


  隨著成長、阿闍世慢慢的顯現出異常的凶暴性。爲此國王夫妻再陷入了苦惱,以頻婆沙羅王,韋提希夫人與阿闍世三人爲中心,發展出一齣很嚴重的悲劇。開始轉動的「惑業苦」之輪,迅速的增加速度。不斷的轉向進退兩難的地獄深淵。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