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覺的五十二段

←釋尊的大名傳到了在現世地獄受苦的國王夫妻耳中
王:「你們在講什麼?」
重臣:「我們正在講釋迦這個人」
王:「什麼?釋迦 …… 」
重臣:「是,國王!聽說他在有數的悟覺當中,已經開悟了最高段的叫佛覺的階段」。
王:「最高段的悟覺?叫佛覺?」
因阿闍世暴虐的行爲,頻婆沙羅王夫妻漸漸墮入現世地獄。就在這個時候,已開悟的釋尊的風聲傳到了他們的耳中。關於釋尊與佛,在此先說明一下。
距今約二千六百年前,釋尊出生於印度中的一小國,是一位太子。對不可解的人生感到煩悶,二十九歲那一年把國家、財產、地位統統拋棄,成爲一衣一缽的修行者。苦行六年之後,當他三十五歲時,在菩提樹下開悟了最高的佛覺。以後,直到八十歲涅槃時爲止的四十五年當中,在印度各地巡迴布教。他在說法中不斷說出來的教法叫做「佛教」。
從佛跡看來,釋尊的布教範圍遍及於恆河東西各五百公里,南北各四百公里之廣。
以日本來講,差不多從東京 ──名古屋 ── 大阪到富山用線連起來那麼廣的地域,釋尊是用徒步去巡迴布教。
「佛」就是開悟了大宇宙眞理的人。我們說「釋迦之前無佛,釋迦之後也無佛」,在地球上成佛的只有釋尊一人。悟覺全部有五十二段,叫做「悟覺的五十二位」。「佛」就是第五十二段的最高位,沒有比這段更高的,所以也叫做「無上覺」。
全然沒有開悟的人就是連一段都沒有達到的「凡夫」。雖只差一段,其境界就好比人類與犬貓之差。由此可知一段的悟覺並非一般的努力所能達成。
一千三百年前在中國開創天台宗的天台智者大師,他所達到的段數是從下面算起來第九段的「五品弟子位」。天台智者大師以獨身貫徹其一生,隱居山中把全精神投注於「法華經」的修行。臨終時,他的弟子智朗問他:「師父,你悟到幾段了?」他說:「我如果不把時間花費在弟子的指導與大衆的教化,而專心於修行的話必定能悟到六根清淨位。但是因爲把歲月花在指導他人,所以只能悟到五品弟子位(第九段)。
由此可見開悟佛覺是多麼的困難。
開悟大宇宙的眞理
從低段的悟覺到高段的悟覺,其過程就像登山一樣。登山愈高,視野會愈廣,景色也愈好看。悟覺愈高愈明白大宇宙的真理。如在山頂,可以四面八方自由自在的看風景。悟到最高的佛覺,就能把大宇宙的眞理完全無欠缺的悟開。
佛亦稱爲「如來」,意思是說「從眞如來現的人」,所以也可以說,他是完全地悟得眞理後才出現的人。佛敎有很多宗派,所依的經典也各派不同,但大家的目標都是同樣一個「佛覺」。
「登山小路雖不同,目標同是觀賞高嶺月」,就如這一首歌一樣登山口雖不同,但在山頂所仰望的眞如的月是相同的。
佛德與神通力

↑ 野象在釋尊面前,乖乖的跪下去
開悟佛覺的人就會具備佛德。有幾頭大象向釋尊衝過來的畫面。
是提婆讓大象喝酒,使其酒醉,再去襲擊釋尊,如此野象見到滿身洋溢著佛德的釋尊,情不自禁的跪在面前,不忍加害於釋尊。是被釋尊對所有生靈垂憐慈悲的佛德所感動。
佛身的威容大體上可分爲三十二種,這叫做佛的三十二相。其代表性的一種叫做「眉間的白毫相」。
開悟佛覺的人也會具備種種神通力,例如:
天眼通 ——無論何處都看得到
天耳通 ——無論多遠的聲音都聽得到。
能聽到在牢中傷心欲絕的韋提希的悲泣聲,就是由於這種天耳通的力量。

↑ 釋尊在說法中,聽到了韋提希的悲泣
「救救我!釋尊!把我救出地獄吧!」
韋提希的呼救聲傳到了正在靈鷲山說法的釋尊心中。
韋提希的呼救聲傳到了正在靈鷲山說法的釋尊心中。
「阿難!目連!你們聽好,佛的慈悲是偏重於受苦的人。比起在岸上嬉戲的小孩,更需先救已溺水的小孩。」釋尊向阿難與目連訓諭後,暫時中斷「法華經」的說法,急速的到了牢獄中去救正在因痛苦而在地面打滾的韋提希。釋尊就這樣驅使神通力去實踐佛的大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