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文
譬如有人,因其飢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然前六餅唐自捐棄,設知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本以來常無有樂,然其癡倒橫生樂想。如彼癡人於半番餅生於飽想,世人無知以富貴為樂。夫富貴者,求時甚苦,既獲得已守護亦苦,後還失之憂念復苦,於三時中都無有樂。猶如衣食遮故名樂,於辛苦中橫生樂想,諸佛說言:「三界無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橫生樂想。」

釋 義
譬如有個人,因為肚子餓,所以吃七塊餅,當他吃到六塊半時,覺得吃飽了。於是就有些後悔,便自己掌嘴,這麼說道:「我現在之所以覺得飽足,不就因為這半塊餅嗎?前面吃的六塊餅不就白白浪費了?早知道這半塊餅就能讓我吃飽,應該先吃這半塊啊!」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從根本來談,其實就沒有什麼快樂可言,但他們出於愚癡顛倒,無端地生出追求快樂的念頭。這與那個想在半塊餅上獲飽足的傻瓜有什麼區別呢?世間人由於無知,認為富貴才會快樂。其實,富貴這東西,追求時令人痛苦;等到得到它而用盡心機維持時,仍然令人痛苦;如果後來失去了呢?也會因為懷念不已而更加痛苦。總之,過去、現在、將來,都沒有快樂可言的。這就像衣服食物這些東西,從反面說,它們可以禦寒除飢,所以勉強可說為快樂。結果世人便從痛苦當中生出了快樂的錯覺。過去多少世的諸佛都這麼說:「三界之中沒有安寧可言,都是無盡的苦難,只是因為凡夫顛倒混亂,所以妄生樂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