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可以去那兒學習?可以到那兒研究?
書籍目錄
(5、6)可以去那兒學習?可以到那兒研究?

(5、6)可以去那兒學習?可以到那兒研究?

「可以用什麼比喻「法」?」



(5)假設外國人或他教教徒問你:
「可以去那兒學習?可以到那兒研究?」

   我們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在這結合心、想【譯註一】的六尺之軀內學習」(泰本巴利藏第 21 冊,62 頁),也就是在這結合「心」、「想」的身體中學習。這六尺之軀要隨著「心」、「想」活動才成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認知,「想」存在就能醒覺。

   如來(Tathāgata)曾開示世間(world)【譯註二】、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當他說到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就在這兒學習,而不是在學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學習,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要把學校建在心裡,把大學設在身中,而後去學習、研究、分析、探索,去發現世間的實相:世間如何生起?世間如何引生痛苦?什麼是世間的滅盡?怎樣的修行道路能讓世間滅盡?這就是所謂的「四聖諦」。其中,佛陀有時用「世間」(world)這個字,有時用「苦」(dukkha)這個字。「世間」或「苦」是什麼?「集」──苦的起因是什麼?「滅」──不苦,什麼是沒有動亂的世間?「道」──如何修行?這一切都得從身體中發現,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書本、傳聞、文字等地方發現它,那是虛幻不實的。相反的,一旦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尋找、發現到它,那才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若被問及在那兒學習,應說:「就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學習。」



(6)接下來,也許有人想更瞭解佛法而問我們:
「可以用什麼比喻『法』?」

   佛陀說:「『法』可比喻為筏」,他用「筏」這個字是因為當時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瞭解。這個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提醒我們,不應該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為我是老師、學者或哲學家。如果忘記「法」只是個筏,將會引生以上的危機。

   「法」是筏,是載我們度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並且上了陸,我們就不可能還愚蠢地背著筏。這在教導我們要以正確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執著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處,我們就會用它互相誇耀、爭執,有時或許還用它來競賽呢!這一切毫無是處,只是徒然耗損精力罷了!「法」如筏,它應該被正確地應用於渡過河流。「法」比喻為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為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岸、登陸了,還背著筏,不願與它分手。「法」比喻為筏,還意味著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可以應用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