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漏路回到無漏路的短暫一休,下雨就下雨,刮風就刮風。

一休禪師在九歲時剃髮,爲其剃度的是他的師父像外鑑公禪師,並有衆多僧侶參加這場大典。當像外禪師將剃刀抵在一休的頭上時說「棄恩入無爲眞實報恩者」,剃度者照例應回答說「謝謝」,但一休並沒有回答。
像外禪師以爲一休沒聽見,便提高音量又說了一遍:「棄恩入無爲眞實報恩者」,但一休仍無反應。像外禪師問一休爲何這麼做,一休起身走到大殿的中央,大聲說:「從有漏路回到無漏路的短暫一休,下雨就下雨,刮風就刮風。」像外禪師聽見後,猛拍著腿一再稱讚說:「善哉一休,眞了不起。」結果一山的僧 侶都感動得再三鼓掌。一休的原名叫做周建,此後人稱之爲「一休」。
漏,煩惱也。增加煩惱的方向叫做漏路,斷絕慾念歸向佛道的方向叫無漏路。所謂出家乃是由充滿煩惱的俗世到摒棄煩惱修成佛的分界點。因爲一休認爲自己在人生的關卡上做短暫的休息,所以不論下雨或下彈雨都沒關係,這即是無心之境。
在此境界裏,凡是存有「非如此不可」、「該怎麼辦」這些念頭,必須分別由束縛中解放出來,才是真正的自在。連續性的自地或一連串的工作、學習,會摧毁人的意趣。緊張與緊張間的鬆弛非常重要,即是「間」。能巧妙擁有「間」的人,即是有「意」的人。在緊張長久持續之中,無法產生靈感和創意,而單單保持鬆弛也是無效的,唯有在適度的緊張後鬆弛,才能夠獲得瞬間的靈感。
拼命工作或學習後,稍事休息以得到鬆弛,靈感就會自然湧現,但若未經鬆弛的緊張,靈感絕不會到來。不論書或畫的版面,如果毫無空白處就沒有美感,留有適度的空白及天地,則有平衡的美感。凡事最重要的便是要留有短暫休息的「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