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驚駭於死亡的托爾斯泰
書籍目錄
1-14.驚駭於死亡的托爾斯泰

1-14.驚駭於死亡的托爾斯泰



Bg B3

   俄羅斯的文豪托爾斯泰,在將近五十歲的時候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也許今天或者明天,自己就有可能死去,又怎麼能安心快樂地活著呢?他驚駭到甚至無法工作。
   「我只是驚訝,對這樣的事為什麼當初無法理解?這種事不是自古以來人人皆知的嗎?
   如果今天抑或明天,疾病、死亡降臨在我所愛的人或是我自己頭上(其實以前就曾有過),除了死的腐臭和蛆蟲,不會留下任何別的東西。

   我的工作,不管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遲早都會被人忘得一乾二淨,我也將會死去。如果這樣的話,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地活著呢?人們竟然察覺不到這一點!——這實在令人震驚!沉醉在甜蜜生活之中的時候,也許還能活下去,但一旦清醒過來,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欺騙,而且是愚蠢的欺騙。」

   摯愛的親人,也終有一天要面對這黑暗的死亡。一想到這些,曾視為人生意義的家庭、藝術等生活中的甜蜜也全都變得淡然無味。
   作為作家,托爾斯泰的創作生涯一帆風順,但是當他凝視所有人確定無疑的未來 ——死亡的時候,他的世界就破裂成無數的碎片,一切都失去了光芒。
   「死後將會怎樣?」這種對於即將進入未知世界的深不見底的不安,如果不透過什麼方法掩飾、欺瞞,我們就無法活下去。
   可以說,只要「對死後黑暗之心」這個疾病沒有治癒,所謂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都只不過是在掩飾這種不安的方法上所做的改變而已。
   但是,這樣的欺騙不可能長久,也不會對問題的解決有任何幫助。
   所以,我們的人生才會充滿不安,無論得到什麼都只是剎那間的快樂,無法感受到發自心底的安心和滿足。

1-15.親鸞聖人出家,也是因為震驚於這個事實

   親鸞聖人開始追求佛法,也是因為震驚於「對死後黑暗之心」這個疾病。距今大約八百五十年前的平安時代末期,親鸞聖人出生於日本的京都,父親名為藤原有範,母親被稱為吉光夫人。親鸞聖人深受父母的疼愛,卻在四歲時失去了父親,八歲時母親也與世長辭。
   接下來就要輪到自己了!震驚於死亡的現實,親鸞聖人開始思考「死後將會怎樣」,「此世的生命結束後,將會去往哪裡」。
   死後的世界究竟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死後到底會怎樣?自己對此一無所知,未來一片黑暗。

   為了解決「不知道死後會怎樣」這個問題、治癒「對死後黑暗之心」的疾病,親鸞聖人九歲的時候決意出家,進入佛門。
   在當時,因為僧侶的地位相當於國家公務員,屬於精英階層,所以很多人都是為了追求地位才剃髮出家的。但是親鸞聖人出家的動機,卻只是為了解決「對死後黑暗之心」這個疾病,除此以外沒有其他。
   九歲那年的春天,親鸞聖人由伯父藤原範綱陪同,拜訪了青蓮院(現京都市東山區),提出了出家的請求。
   青蓮院雖然在當天就接受了他的請求,但是剃度儀式卻要在隔日才能舉行。親鸞聖人聽到後,立刻拿起旁邊的筆墨,寫下了一首詩。

   「櫻花雖易逝,猶信明日在。焉知夜半裡,風雨會否來。」 (沉醉於還會有明天的幻想中時,心情。無常的殺手已悄然襲來。)
   「雖然心中期待著明天還能看到櫻花繼續綻放枝頭,但是只要夜裡有一陣風雨吹過,櫻花就會立刻落滿地,使期望落空。
   如果『我們還會有明天』這件事是確定無疑的話,就不會有任何人死去了。
   人的生命,比櫻花還要無常。我的明天,說不定不會到來所以無論如何,請讓我今天就出家吧。」

   透過這首詩,親鸞聖人表達了自己想要儘快接受剃度、進入佛門的急切心情。
   據說青蓮院的僧侶對此大為感歎,當天就為聖人舉行了出家儀式。
   像這樣,親鸞聖人急於追求佛道,也是因為沒有比「對死後黑暗之心」這個疾病更急需治療的難治之症了。
   儘管這個「對死後黑暗之心」的疾病,是古今中外所有人都罹患的難治之症,卻是依靠醫學、哲學、文學、政治、經濟、科學等人類的力量完全無法治癒的疾病。所以在前面的譬喻中,被比喻為「所有的醫生都放棄了治療」。
   然而,《歎異抄》裡卻明確告訴我們,這個名為「對死後黑暗之心」的難治之症,依靠大宇宙中唯一的名醫製造出來的特效藥,是能夠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徹底痊癒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