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業的潛力究竟在那裏
4、業的潛力究竟在那裏

4、業的潛力究竟在那裏


   如上所說業的分類,不特知道有很多不同的業,且亦知道有無量無邊的業,不論業有怎樣的眾多,都是才生即滅而無常的,業雖生滅無常不住,但是遇到生起之緣,必然會感所應感果,可見未感果前,其業是存在的。跟著而來的問題,就是業的存在,究竟存在那裏?是存在於過去?抑存在於現在?是存在於生命內在?抑存在於生命之外?對這問題,如不加以探討,那就很難說明業之所以為業。

心鎖

   彌蘭陀王曾向那先尊者提出這問題:「尊者!業這東西究在那裏」?尊者簡單的回答說:「眾生所造的各式各樣的業,既不存在飛逝的無常意識中,亦不存在生命肉體的某一部分,可是一旦到了適當的時刻,依於精神與物質兩者,就會在本身顯現」。
   原來造諸善惡業的生命體,到了一個相當的時期,必然會要滅亡而不繼續存在的,但由生命體所作的諸業,並不隨著身體的滅亡而滅亡,在未遇緣感果之前,仍是繼續存在的。怎麼知道?經中佛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以此不亡的業力,一旦遇到緣合時,就會感受未來的新生命,眾生的生死相續不斷,全憑此不亡的業力。經中佛說:「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此意。 印順大師唯識學探源,講到業力存在時說:「業,雖剎那間過去,而招感後果的力用還是存在。這業力的存在,是身口行為所引起的,是生起後果的功能。業力的存在,就是動力的存在。在這些上,它與種子或熏習,比細煩惱與種習的關係更密切。可以說,業力生來就含有種子的意味」。

   業力的存在,可說是沒有問題的,亦不容有所疑惑的,因為未來新生命的出現,確是以業為主要的,問題就是現在造業,為什麼會感未來果報?這當然由於業力的存在不失。存在不失的業力,究是指的什麼?又怎樣存在的?佛住世時說法,只是點到為止,並未詳加說明,可是到了後代的佛弟子,為了對於群眾的教化,為向群眾清楚的交代,不得不論究這問題,因而在各派學者之間,你提出你的論點說明,他提出他的論點說明,於是就有種種思想的出現,而且各自認為自己的理論是最正確的。現在不妨提出幾種來談談,看看他們能不能說明業力的存在不失!業是佛法中的重要論題,因為各類不同的眾生,所受不同苦樂的果報,完全建立在業力上,所以佛子沒有不談到業。


   乘學派中的有部,曾經說到種種的業,但以無表色為潛在的業力,而此稱為潛在業力的無表色,雖說也是剎那生滅無常不住的,但它卻是與心俱生俱滅相續而起,所以能相續到未來,招感所應感的果報。可是有人問道:如是無表色,在有色世界(欲界及色界),感果固然沒有問題,但是生到無色界去,色法的無表業已經暫時沒有,將來從無色界再生有色界時,又以什麼為因而生?有部認為色法的無表業,雖說暫時已經沒有,但還有業得隨心而流,所以無色界天的有情,後來下生欲界或色界時,還可以現起無表業色,以此無表業色,作為生有色界的動因。因而有部學者,雖說身語二表剎那生滅而有間斷,意業亦或善或惡或無記的三性不定,但業力卻是相繼的,此相續的業力就是無表色,有此無表色業,未來感果自不成問題。

   從有部流出的經部譬喻師,不滿有部的業力說,認為表業與無表業,都是沒有真實體性的,怎麼可以感未來果?所以他提出心心相續的業力說,以為心心相續的業力,不斷不常,才可以從業感果。經部學者以什麼為業?毘婆沙論百十三卷介紹說:「譬喻者說:身語意業皆是一思」。所說一思,是指的思心所。「不但考慮、審度、決定的思是思心所,就是身體的動作、言語的發動,也還是思心所(發動思)。不過假借身語為工具,表出意思的行為罷了。由作業而重發,就有思種子保存下來。作業雖是生滅無常的,業入過去即無自體,但熏成思種子,隨內心而流,心心法卻是相續生的……業體是思,熏成思種,也不離心。所以心心所法相續,作業雖久已過去,還可以感果……所造作的業,一剎那後滅去不見,這是不常;作業心與感果心的相續如流,有力感果,這是不斷。由業種的不斷不常,能完滿的建立業果聯繫」。經部與有部的思想對立:主要在於有部承認有個實體性的無表業色業果,而經部則根本否定此說,認為無表色業不是實體性的色法,而是微細潛在的相續思種子。

   學派間的業說,各有各的說法,在此不能列舉,只就有部與經部不同之說,略為一談而已。不過從各派有關業力存在的說明,不難看出佛法業力說,正向種子說的思想進軍!所以身心行為活動的結果,必然就熏成業種的存在。印順大師在唯識學探源中說:「這存在,是微細而潛在的,相續不斷的,未來的果報,是由它引起的。不論它名稱是不是種子,已一律具種子或熏習的含義」。如是「潛在的業力,是因內心的發動,通過身語而表現出來;又這身語的動作,影響內心,而生起的動能。它是心色為緣而生起的東西,它是心色渾融的能力。最適當的名稱,是業」。因此,業之所以為業,不能單看成色或心,而是心色緣起所成,如單看成色或心,不能正確了解業。


   明白了業力的本質,是由色心緣起所成,然後就要探討業種怎樣得以保持不失,說到這個論題,佛教學派之間,亦有不同說法,說法儘管不同,要仍不出色心。以小乘學派說:有的主張色心受熏而成為業種,如說剎那剎那前色引後色,剎那剎那前心引後心。這在主張無色界有色、無心定有心,似還可以說得過去,但在主張無色界無色、無心定無心的學派,似就難以通得過去,因無色界無色,將來色法生起時以什麼為種子?而無心定無心,將來心法生起時以什麼為種?這不是成了很大問題了嗎?所以色心受熏為種,是絕對不能成立的。

   為此,經部中的先軌範師,主張色心互持種子,就是色法可以任持心法的業種,心法可以任持色法的業種,如是就沒有上說的過失!因無色界雖沒有色,但是心法有無人可否認的,所以就以心法任持色法的種子,同樣的理由,無心定中雖沒有心,但是色法有亦無人可否認,所以就以色法任持心法的種子,正因色心可以互持,所以從二無心定出,心識的認識活動,仍然是可以生起,從無色天下生欲色二界,色法同樣可以產生。因而我們所說色心互持業種,沒有色心無間生為諸法種子的過失!看來此說有其道理,事實上也不能成立!為什麼?請看下面分別:

   如色是不能執持諸有業種的,因色本身沒有執持的功能,進而以唯識說,色是心識之所變現的,假定離開了心識,根本沒有色的自性,色的本身尚且沒有,又怎麼能執持業種?至於說到心識,因諸小乘學派,只承認有六識,而六識有間斷,是誰都知道的,在六識間斷時,能持種子的心識尚且沒有,所持的業種怎麼能夠相續?主體的心識尚不能持種,與諸心識相應的諸心所法,不能持種更可了知。因諸心所,不但如諸六識是有間斷而不相續的,且是依於心識而生起的,從來都是不能獨立自在的,怎有力能持諸業種?所以間斷的心心所法,皆沒有持種功能。

   小乘學派對於種子的保持不失,雖有各種不同說法,但沒有一法可以負起持種的責任,真正可以負起持種責任的,唯識學家說唯第八阿賴耶識有此勝能,因為它是一類無記的,而且又是恆無間斷的,不特在凡夫位上具有能持有漏雜染種子不失的功能,就是到佛果位上亦有持無漏清淨種子不失的功用。假定不承認有第八阿賴耶識,那經中說的「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的心是就沒有,因此定要承認有個阿賴耶識。是不是定要有個阿賴耶識,大乘學派中自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如上面之所分析,不能不說唯識學的說法較為合理。


   業力是佛教的一個重要問題,亦是佛教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如上所指出的大小乘的各種說法,在他們本身雖皆能夠自圓其說,但如以性空者的正見透視,總覺他們並沒有解決業的難題,亦即沒有正確的說明業之所以為業。業行不失,確是佛在經中所曾說過的,但佛沒有說業有它的實體性。印順大師中觀論頌講記中說:「依性空正義說,業是緣起幻化的,因緣和合時,似有業的現象生起,但究其實,是沒有實在自性。既不從何處來,也不從無中生起一實在性。一切諸業本就不生,不生非沒有緣生,是說無有它的決定的自性,沒有自性生。一切諸業也本來不滅,不滅即不失。他所以不滅,是因為本來不生。我們所見到的業相生滅,這是因果現象的起滅,不是有一實在性的業在起滅;沒有實在的業性生滅,唯是如幻如化的業相,依因緣的和合離散而幻起幻滅。如幻生滅,不可以追求它的自性,也不是實有的常在,是因緣關係的幻在,幻用是不無的。此如幻的業用,在沒有感果之前不失;感果以後,如幻的業用滅,而不可說某一實在法消滅,所以說『滅無所至』。諸業不生,無定性空,雖空無自性,但緣起的業,於百千劫不亡,所以又不斷。不是實有常住故不斷,是無性從緣故不斷。行業不失滅,可以建立如幻緣起的業果聯繫」。根本不需要有個實有自體的保持者。所以性空者的這一說法,是最正確而又最有力的。

   進一步說,不但保持業種的實有自體性的東西沒有,就是業的本身也是沒有實有自體性的,如果以為業力是有實自性的,那就失去業以造作為意的定義。要知業之所以為業,不論是善是惡,都由造作成的,未有不造作而成為業的。設以業是有實體性,那就不能說它從緣生起,而應不待造作本來就有,不待造作本來就存在的,那業是就成為常住的,還談什麼造作不造作?不造作怎麼可以成為業?假使不造作已有業力存在,吾人不作惡豈不就有罪業?如真不作即有罪業,是則佛法行者,不斷修諸淨行,豈不是徒然無益?承認不作而有罪業是如此,不作而有善德自然也是這樣。這樣一來,持戒的人就是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是持戒的人,作罪作福的差別自然也就沒有,這不是破壞世間的一切善惡好壞,還談什麼由業感果?因此,本於佛說的正義及性空者的正見,認為因果的不斷不常,業果相續的不失不壞,惟有在性空緣起的幻有上,才能建立得起來,不然的話,要想說明業果,那是很困難的。中觀論觀業品說:「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唯有這樣的正視業界,方不致破壞業果。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