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Bg U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我們一生下來,從小時侯不懂事慢慢地成長,大人就灌輸一些概念,父對這個漂亮、那個不漂亮,你就要這個樣子、不要那個樣子……,從小就灌輸兩邊。天下就是所謂大部份的人,大部份的人都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好,所以他討厭不好的,討厭不喜歡的。人慢慢就會執著在美的那一邊。

   你選擇了美後就會去排斥醜的,或則是遠離那不好的。這從小就給他觀念,教育他選擇漂亮的、選擇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什麼都一樣。穿這個比較漂亮,穿那個不好看等等,這些都是這個社會給我們的教育,教育出我們對華麗的部份去追求。

   談到這裡,為什麼過去藝術家從寫實入手,慢慢寫意,畫到最後越有境界,喜歡把自己的畫表現得更笨拙,這就是一種智慧,從美再回歸到童真裡,就是拙趣。為什麼寧拙勿巧?這就是告訴你,美到最後,那美是太表面的。一般社會所教你的都是膚淺的美、都是外表的美,都是越細越好。他不曉得過去很多大藝術家,他們畫到最後所表現的線條都比較拙趣,就是欣賞他的純真啊!真、善的美感。


   在世上,過去的祖師大德也好,這些大藝術家也好,他們的作品藏著智慧,故意把自己的作品顯得比較拙樸,讓你看起來笨笨地,事實上它裡面就藏著純真的美感。
   就譬如說:我寫的字,把它寫得笨笨的,呆呆的,就是把原來可以寫
得很漂亮的地方藏起來,讓它表現得很拙,那才有深度,光一個表面的美是不耐看的。所以你就知道,美要有内涵而不是那表面上的美。我們修行也是這樣,是學心的內涵、那個美德、那個深度,而不是在外表作功夫。

   所以學佛的人要把心的質感美開發出來,而不是在外表上來求。因為那是會老去的,經過時間的摧殘,它就老了!第一他就先告訴你,這個美跟醜,大部份的人都執著。事實上這些都只是一個思想觀念養成的,看你要用怎樣的内涵去註解它。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這些分別都是從小被教育出來的。
   故有無相生、所以就會落在兩邊,我們這世間法就是兩邊在拉扯,一個是「善」、一個就是「不善」,一個是「美」、一個就是「醜」,都是兩邊,有無也是兩邊,都是兩邊在相互生成的。


   難易相成、一個是困難的,一個是容易的,它就互相比較!「成」就是互相比較它才會顯出來。所以有時候我說:「那漂亮的,要感謝那長得醜的。」為什麼?因為有比較才會顯出漂亮的!

   佛有一個堂弟,他的太太長得很漂亮,佛為了要度他出家,就用神通帶他到天上去,他看到天上的天女很漂亮,佛就問他:你太太漂亮還是天女漂亮?他的堂弟說:我的太太看起來像猴子,天上的天女才漂亮。所以這一比較人就會產生一個對比。之後佛再帶他的堂弟到地獄去,看到兩個小鬼在那邊生火,佛的堂弟就問那兩小鬼說:「你們兩個人在這裡幹什麼呀!」「我們倆在等佛的堂弟到天上享福之後,他會墮落到地獄來,我們要把他下油鍋。」他聽了一害怕就想趕快修行,不敢再貪這一些有為法的相。所以這就告訴我們,一比較啊!永遠追求不完,永遠追求不完就是因比較出來的。

   長短相形、形也就是顯現。一個長一個短互相一比,你就會有長短分別。事實上有形之後它就分出長短。
   高下相傾、傾:就是互相依存的意思。高的跟低的,它是一個依存的關係!譬如說:我們房子要蓋在地上,這個叫做高下相傾,它互相依存,那個立椎之地就是你依靠的地方。
   聲音相和、音聲之交融,有高音、有低音……,音一相和,才產生音樂的弦律出來,這些都是融合而來的。
   前後相隨。一個人在前,一個人在後,就像隨從的關係。要是沒有比
較,你哪知道什麼是前?什麼是後?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所以聖人才處於讓人無法比較之事,等你有智慧之後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位子要放在哪裡?也就是說你要是有聖人的智慧時,你在任何團體裏該扮演什麼角色,自己應該清清楚楚。這裡用這樣說可能比較適合現在每一個人所要扮演的角色。在一個團體裡,要先評估自己是什麼樣的身份跟地位,該怎麼樣處事,該你做的時候你要去做,不該你做的時候就不要做,這個就是智慧「拿捏」。過與不及都不對啊!不是你的事,你太出風頭了,人家說你這個人太出風頭了,該你做你不做,人家 說你扭扭捏捏,對不對?

   像過去公案,一對父子牽著馬要入城,誰上了馬都有人講話,那你要聽誰的?這完全就是怎樣用智慧,以當下來做事,要以當前所處的環境,來決定你該怎樣做那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等修養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用行為來表法不要用嘴巴來表法。把行為作得優雅一點,不要粗理粗氣的,聖者用行為來教化影響別人。
   萬物作焉而不辭、作焉:長出來、興起的意思。萬物都從大地生長出來,而不辭,不辭:就是不居功。這裡是指地的表法,地生長萬物,它從來沒有跟誰邀過功啊!地承載所有的衆生,也讓所有的動植物生長,它從來不居功。


   生而不有、它生了,也不佔為己有。不有:就是不自私。
   為而不恃、而不恃:就是不依賴的意思。他即使有作為,也不會說我、我怎麼樣,怎麼樣……,他做了很多,但他不誇耀自己,做了就做了,不會誇耀。
   功成而不居。也可以說功成而身退。成了,他不居功,國父孫中山先生他就是功成而不居,他既使推翻了滿清,他也沒有當大總統,還讓位給別人,聖人的表法就是如此。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因為他不居功、是以不去。這個不去:就是永遠留存的意思。你看!我們現在還知道過去歷史上很多聖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就是不去,就是永存。他們的精神還存在我們人世間,我們天天稱頌他,這個叫不去。一般人死了就死了,但是他們沒有,精神還在,他們的名字還留下來,這個叫永存。

   我簡單的把這一篇介紹完之後,再講憨山大師的註,讓你之前就先有一個概念。事實上古文詞句很簡潔,需在道理上通達之後,再來看會更有邏輯性,明瞭它在講什麼。所以整篇下來,先給你一個分別對待,就是兩邊,世間法就是這樣,要到聖人的境地就要「中道」,中道而了義。所以聖人處無為之治,事實上這就是中道的表現,難易他不比較、長短他不比較,高下他也不比較,聲音之和,反正可以過就好了,前後也可以。

   宣化上人,說他願意走在眾生的最後面,這就是在表法,就是說他願意讓眾生先成佛而他再成佛他再成佛。那因為有前後是你的思想,在一種比較之下才有前後,事實上這個法界,晚也不是晚、快也不是快,開悟了,哪有什麼快跟慢?快跟慢這都是你去比較出來的,真心裡面沒有這些東西,沒有美也沒有不美,這些都是比較出來的,你不比較,把他圓滿了之後,一切心就比較淡然,這就是不比較,學佛就是慢慢地能夠包容一切。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