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謝,花謝又開,春花的形象可謂如來常住。

春天櫻花盛開時,人們會設宴賞花,享片刻之歡愉。文人雅士總是多愁善感地把花謝喩爲人生命的死亡,殊不知花開花謝是自然常態,而根、莖也不曾改變,等待明年春 風又起,花顏依舊嬌豔。
若把人喩爲花,成佛有如開花,而佛性即是種子,人人都有佛性,也都有成佛的可能。
人是現實的動物,在辛苦,不順利時就想求助於神,倘若仍無法突破逆境,便會阻咒神明;一旦成功之後,郤把神忘得一乾二淨,滿心以爲是自己能力使然。
只向神求助的人,無異只醉心於花的嬌美,無視樹根莖。人不應以花開花謝的表面變化去推測佛理,而應多觀察不變的樹身,了解眞正的佛就在自己心中。
不應只欣賞盛開的花朵,一如人也有盛衰,許多知名的影視明星在成名之前,默默無聞地度過了許多歲月,必須經過辛苦的學藝階段,才會有日後的成就與地位。花有不開時的苦楚,才覺得綻放時倍加光彩,人只要篤信一生中會有花開之時,就會爲這個美的時刻努力。
若是辛苦了一輩子尙無成就的人也不必難過,應知道每個人開花的時刻不同,有早有遲,並不表示你命運坎坷,同時,你應反省自己是否夠努力,能在這場人生競賽中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培養佛性。
如果稍加挫折就氣餒地認爲自己沒指望了,這就是把日漸茁壯的幼苗「自我」拋棄,再去追尋另一株樹苗,再度從基本開始。這種缺乏耐性的人終不會有所成就,因此建議各位,與其三心兩意地猶豫,不如專心執著於培養一株名叫佛性的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