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若每年都來,就不會想要逃離
書籍目錄
一、抱道 —- 有目標、有志氣
二、辯道 —- 努力、活下去
三、閑坐 ---- 勿驚訝、勿遲疑
四、靜心 —- 不動、不能被動
五、拂拭 ——— 勿執著、勿拘泥
六、去處 —— 勿忘勿失
七、無相 —— 成為無、成為空
八、己事 —— 知己、知理
九、直入 —— 當機立斷
十、機鋒 —— 瞬間的動
十一、神通 —— 凌駕優秀
十二、鐵漢 —— 貫徹信心
十三、無事 —— 完全投入
十四、自在 —— 順其生、順其亡
十五、慈海 —— 關壞他人,設身處地
十六、風雅 —— 成為自在的主人
66・若每年都來,就不會想要逃離

66・若每年都來,就不會想要逃離

佛如果每年都在祈求冥福的法會上顯靈,人就不會有想逃離苦海的念頭。


Bg h40

  人死後每隔七天需擧行法事,直到七七四十九天,這是活著的親友想爲死者解除痛苦,祈求冥福時需做善事,以助死者的功德。四十九天之後暫停法事,直到死後第一百天擧行法會,然後再等到每年祭日時再祈求冥福,俗稱爲「最善供養」。


  一休禪師所說的這番話,意思即爲:「即使舉行『最善供養』,幫助死者前往極樂淨土,但每年中元節靈魂重返世間,等於使死者牽懷俗世,無法安寧。


  禪師否定中元節的活動,勸人們應破除迷信,覺醒於佛教的眞正教義。今日佛教的現況及方式,令許多人大爲失望,甚至有人會懷疑地問道:「佛教就是這樣嗎?」人們若不明白佛教偏離了世尊所倡導的教義,便無法了解佛教的真諦。


  佛教源於印度,傳至中國後,融合了中國的道教、風俗民情、觀念,形成中國的大乘佛教;後來又傳到日本,溶合了神道、土著的信仰、傳統風俗等,形成日本的小乘佛教。經過時代變遷及政治的影響,今日的佛教與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大異其趣,這種情形好比白布染成黃色,又染上紅色,後來又改染爲藍色,終於變成一片漆黑。


  禪師呼籲大家勿把漆黑視爲原色,換言之,是勸世人不要迷佛,應回舊於原始的佛法。佛教起源於印度,但自十二世紀,佛教在印度式微,今日的印度早已不是佛教國,然而佛教仍是世界性的宗教,不曾消失,這說明「教」存在於信仰,而非存在於國家。 


  世尊曾教信徒,應把自己當成明燈,把自己當作依據,而不是把他人奉爲規臬。當我們信仰任何宗教時不應迷信邪說,應該把法當成明燈,當成依據,以眞正的教義做爲信仰的準繩。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