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中的小和尚,對世事懵懂無知,無有之見,亦無無之見,看破有無人應懂我的心意。雖然如今已剃髮穿上色衣,成爲大寺廟的住持,覺得出家是件好事。

拘泥於有無時,心神會全注於物,而見不到自我,即使是出家人亦很難免俗,一旦穿上色衣,成爲大寺廟的住持,便會產生優越感,覺得自己比其他和尚偉大。拘泥在比 較的價值觀裏,成天想著誰比較偉大,又怎能定下心來修行呢?太重視自己,便會拘泥於有無之境。
因此一休禪師告誡衆生:「人的思想唯有捨棄世俗的種種誘惑,才能認清自己眞正的心。」
禪的終極目標爲求達到無心的境界,然而不少人卻誤以爲所謂的無即是「一無所有」。就以坐禪爲例,許多人担心坐禪時會生雜念,便努力地想讓自己「什麼都不想」,這種刻意驅走念頭的人就是太拘泥於「無」。
禪的理想不是教人不思考,而是教人「會想就隨興去想,不會想也就不想了」,這即是非有也非無、不受拘束的自在。如果唯我獨尊地要求外在世界,成天想著「我要什麼」、「太熱或太冷」、「損失或得益」,便不可能達到無心之境。
有個說法是這樣的:人的缺點全長在背後,但眼睛卻長在前面,因此只看得見別人如何差勁,而絲毫不見自己的缺點。坐禪正是幫助人們不要一直思考自己的表象,才能認清眞實的自我,了解拘泥於自我便會導致慾望及愚蠢的道理,一旦有此認識後,空虛感的自我也就會消失。
若能處身於無我又無心的境界,就能建立「有就有,無也就算了」的生活態度,將帶給你無限的自由與舒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