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戒的功用,使我們身口意對境時,防非止惡,保持清淨。極樂菩薩所修的戒度,三業都是非常善巧而嚴淨,没有絲毫過失。何以故?在他們的身業方面:不像凡夫造諸殺盜淫的惡業;也不是二乘人的少事少業,離群獨居。他們終日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面覲彌陀,聽聞佛法;又經常同往十方世界,供佛聞法,教化眾生。可是身體雖然有去來進止的動相,而心情卻如一潭靜水。如《金剛經》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好像虛空一樣,無相無為,無去無來,無縛(係)無脫。所以也就没有人我是非,得失利害的種種分别及過失。
「隨意自在,無所適莫。」這二句是指意業離過:無所適莫,即是没有親疏的分别。有了親疏,便有恩怨,也就有貪瞋癡等煩惱。由煩惱而造業,所以招感生死無窮,不得自在的果報。彼國菩薩,都是華開見佛悟無生,已證無生,故無所分別,也就不起一切煩惱。終日度生,而無衆生相。上求佛道,而没有成佛相。住無為之理體, 作有為之佛事,所以能得隨意自在。唯有這樣,才能遠離凡夫的種種顛倒妄想,也才超越二乘人的沉空滯寂,不化衆生。
「無彼無我,無競無訟。」這二句是指口業離過:假使有人我的對待,便有競諍鬥訟等事。凡夫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那一件不由人我分别而起。如《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彼國菩薩,因為都已得無我無人,人空法空,親證生佛平等的淨心,諸法不二的實相。所以口業清淨,無凡夫的惡口等過失。也不同二乘人少説法,就是說法,因為未證平等一心,尚有功用有相行,所説的法,還不屬法界等流,無競無訟。唯有極樂世界的菩薩,才能凡所説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知説法者,無法可 說,是名說法。三輪體空,無競無訟。同時能以種種微妙言詞辯才,讚歎諸佛及菩薩聲聞的種種功德。更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説諸法,令眾生皆得一切種智。彼國菩薩,不但三業清淨,而且以身口意成就種種功德,圓淨三聚淨戒,實非此土地前菩薩所能相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