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戒行離過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二、戒行離過

庚二、戒行離過


   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

   戒的功用,使我們身口意對境時,防非止惡,保持清淨。極樂菩薩所修的戒度,三業都是非常善巧而嚴淨,没有絲毫過失。何以故?在他們的身業方面:不像凡夫造諸殺盜淫的惡業;也不是二乘人的少事少業,離群獨居。他們終日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面覲彌陀,聽聞佛法;又經常同往十方世界,供佛聞法,教化眾生。可是身體雖然有去來進止的動相,而心情卻如一潭靜水。如《金剛經》所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好像虛空一樣,無相無為,無去無來,無縛(係)無脫。所以也就没有人我是非,得失利害的種種分别及過失。

   「隨意自在,無所適莫。」這二句是指意業離過:無所適莫,即是没有親疏的分别。有了親疏,便有恩怨,也就有貪瞋癡等煩惱。由煩惱而造業,所以招感生死無窮,不得自在的果報。彼國菩薩,都是華開見佛悟無生,已證無生,故無所分別,也就不起一切煩惱。終日度生,而無衆生相。上求佛道,而没有成佛相。住無為之理體, 作有為之佛事,所以能得隨意自在。唯有這樣,才能遠離凡夫的種種顛倒妄想,也才超越二乘人的沉空滯寂,不化衆生。

   「無彼無我,無競無訟。」這二句是指口業離過:假使有人我的對待,便有競諍鬥訟等事。凡夫的惡口、兩舌、妄言、綺語,那一件不由人我分别而起。如《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彼國菩薩,因為都已得無我無人,人空法空,親證生佛平等的淨心,諸法不二的實相。所以口業清淨,無凡夫的惡口等過失。也不同二乘人少説法,就是說法,因為未證平等一心,尚有功用有相行,所説的法,還不屬法界等流,無競無訟。唯有極樂世界的菩薩,才能凡所説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知説法者,無法可 說,是名說法。三輪體空,無競無訟。同時能以種種微妙言詞辯才,讚歎諸佛及菩薩聲聞的種種功德。更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説諸法,令眾生皆得一切種智。彼國菩薩,不但三業清淨,而且以身口意成就種種功德,圓淨三聚淨戒,實非此土地前菩薩所能相比了。

書籍分類